各位同學、老師們:讓我們緊緊抓住教育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緊密結合自身的實際,長遠規劃,埋頭實幹,站在新的起點上,向著更高的、更美好的目標邁進。謝謝大家!
中華民族精神多難興邦的強大精神支柱
——校長在國旗下的演講稿
“多難興邦”這個成語,出自《左傳·昭公四年》。原文是“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這句話是從樸素辯證法的角度對災難的影響作出的判斷,說明一個國家多災多難,或能拓展疆土,而無難無虞,或可喪失國邦。實際上,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告訴我們,多難並不必然興邦,多難既能興邦,也可衰邦,甚至可以毀邦。是興邦還是衰邦,關鍵不取決於災難本身,而是取決於這個國家的人們在災難麵前是不是發揮了主觀能動作用,這種能動作用是強大還是弱小,這個民族是不是具有敢於同災難抗爭、勇於戰勝災難、奪取勝利的偉大民族精神。從曆史上看,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但是她能夠戰勝千難萬險傲然挺立一直到今天,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能夠曆經五千多年的風雨而不曾中斷。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正是靠著這種強大精神力量的有力支撐和強力推動,我們才能夠在數不清的災難麵前不低頭、不氣餒、不沉淪,曆盡艱險不退縮,屢遭磨難不自棄,而且是愈挫愈奮、屢創彌堅。這次在汶川大地震中展現出的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再一次對中華民族精神在災難中的作用作出了生動的詮釋,再一次充分證明了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支撐和促進中華民族發展、繁榮、富強和振興的偉大力量。
一、中華民族精神是激勵和支撐中國社會發展與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的強大動力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共有的精神特征,是這個民族民族意識中的精華,是這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為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接受的,支撐和促進民族進步和發展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規範、品格氣質、心理情感、文化傳統等精神因素的總和。
那麼,民族精神是怎樣並通過何種作用發揮出來的呢?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物質決定精神、精神對物質起反作用,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對存在起反作用,物質生產決定精神生產、精神生產對物質生產起反作用。一個民族的發展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兩個方麵。物質方麵的發展在民族發展中起決定作用。因此,要實現民族的發展必須首先大力發展物質生產力。但是,光有物質生產力的發展,這樣的發展不但是畸形的而且是不可持續的,因此還必須有相應的精神生產力的發展,從而為民族發展創造必要的精神條件。既注重物質生產力的決定作用,又注重精神生產力的反作用,努力實現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的協調發展,才能使民族發展走上全麵、健康、可持續的道路。這是從發展的角度來分析的。從生活需要的角度來分析,任何有作為的民族都需要和追求不斷充裕的物質生活和不斷豐富的精神生活,並在這一過程中實現著民族的繁衍和壯大。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不同民族之間既合作又競爭的過程。在合作與競爭中,不掌握先進物質生產力的民族不會占據主動和優勢地位,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品格的民族也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充分肯定物質因素對於民族發展重要地位和決定作用的同時,必須充分肯定精神因素對於民族發展的重要地位和能動作用。民族精神屬於文化範疇,在民族文化中處於核心地位,是民族文化先進與否、強勁與否的重要標誌,也是民族文化前進發展的靈魂。與此相聯係的是,衡量由一個民族或多個民族組成的國家的綜合國力,也必須既看它的物質力量又看它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就是通常所說的“文化軟實力”,其中就包括民族精神。正如江澤民同誌所說:“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沒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一個重要尺度。綜合國力,主要是經濟實力、技術實力,這種物質力量是基礎,但也離不開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是唯物主義者,強調物質生產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但同時也充分肯定精神活動在人們改造客觀世界進程中的能動作用。民族精神在綜合國力的發展中,乃至在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中都具有重要的能動作用。首先是凝聚作用。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要由這個共同的民族精神來維係;各民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由這個共同的民族精神來凝聚。其次是支撐作用。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前進發展的精神支柱,特別是當民族生存的物質條件遇到困難、前進發展遭受挫折的時候,這種支撐作用更為重要和明顯。第三是激勵作用。民族精神是鼓舞民族前進的號角,是激發民族活力的動力,是校正民族誌向的標尺,是滋養民族品格的食糧。總之,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力量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推動民族前進的強大物質力量。強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不僅可以促進民族物質力量的發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質力量發揮出更好更大的作用。曆史表明,具有堅強精神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