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堅持發揮基地教育作用
由於我縣毗鄰港澳,屬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也首當其衝地受到西方各種腐朽文化及思潮的挑戰,加上受社會上不良因素幹擾,這都直接影響學生思想的健康成長。在實踐中我們深深體會到,拓寬德育工作渠道,積極爭取和依靠社會的力量,形成以學校為主向校外輻射的思想教育網絡,是加強德育工作行之有效的好途徑。近幾年來,我們建立了“港口英雄民兵連”、“高潭革命根據地”和“縣消防大隊”三個德育基地,每年都組織了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瞻仰革命烈士碑,請革命老前輩講革命鬥爭史,參觀我縣曆史博物館,介紹關於我縣革命根據地人民的革命事跡,定期請法製局幹部進行普法教育。針對部分學生組織紀律鬆懈,自理能力較差,怕吃苦的情況,主動與縣消防大隊掛鉤,開展軍民共建活動。為了進一步搞好軍民共建活動,我們健全了活動的機構、製度、章程、活動內容等。每學期均定期對學生進行軍事操練、組織參觀軍隊營房、學習內務整理、聽部隊官兵作有關解放軍優良傳統的報告、定期開展與解放軍官兵聯歡和聽消防安全知識講座等形式多樣的內容豐富的教育實踐活動,從而使學生陶冶了情操、磨礪了的意誌,加強了學生紀律性,促進良好校風的形成。
3.堅持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
在新形勢下,學生的行為規範教育光靠學校單方麵“孤軍奮戰”是不夠的。隻有學校、家庭、社會組成三位一體教育網絡,緊密配合,齊抓共管,層層落實,才能形成強有力的教育合力,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我們充分利用社會的積極因素,每年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宣傳活動,到虎門炮台、工廠參觀學習,積極配合社會綜合治理的活動,請公安局的同誌來校講法律常識,講述“黃、賭、毒”和進“三室”帶來的危害性,舉辦“吸毒危害一生”的展覽等。同時,我們注重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結合,建立學校與家庭的聯係製度。定期將學生的學習成績、在校表現如實反映給家長,達到及時溝通的目的。教師還有計劃地進行家訪,邀請家長參與學校活動,從而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經過幾年的努力,我校初步形成了“學校為主、社會參與、家庭協調、共育人才”的多渠道、多功能的育人網絡。目前,在這個教育網絡作用下,轉化了一大批原來紀律鬆懈、學習無心、成績較差的後進生,學生德育考核優良率90%以上,後進生轉化率為80%以上,非正常流動和違法犯罪率均為零。
4.堅持創業與職業道德教育
我校畢業生除少數參加對口高考入讀高等院校外,大多數學生麵臨擇業就業問題。因此,在校學習期間進行創業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也是德育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為此,我校除組織學生到招工單位畢業實習外,平時還組織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社會的現實,培養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增強了創業意識和競爭意識。同時,還通過開設就業指導課,指導學生怎樣寫求職信和個人簡曆,掌握必要的麵試技巧;通過就業專題講座,幫助學生了解人才市場需求動態,形成良好的求職心願;通過請優秀畢業生回校作報告,激發學生創業激情;通過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素質。
三、做好四個結合,優化德育形式
1.結合學科特點,重視學科滲透,課堂育人
在學校各項工作中,都要以教學為中心,而各科教學活動都具有科學性和思想性。如果把各科知識有機滲透思想教育內容,德育教育的時間就會增加,思想品德就有保證,學生也較容易受到教育和熏陶。幾年來,我校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班會課為重要陣地,以時政教育課為重要內容,要求每個教師必須根據本學科的特點確定明確的德育目標,把德育貫穿於教學之中。牢固地樹立教書是為了育人,學習是為了做人的思想觀念。我校教師關於如何結合學科特點,寓德育於教學之中的教學論文多次獲得市、縣獎勵。
2.結合行為訓練,進行養成教育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有一個過程的,它是在不斷發育、不斷實踐中逐步完善起來的。我校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養成教育開始,從一點一滴抓起。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我們研究製定了多種形式的行為準則,訂出評分標準,並廣泛宣傳發動,使學生認識自己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增強約束自己行為的能力。同時,我們在行為規範的教育過程中,注意對學生進行行為的指導和嚴格要求。還充分利用廣播、校會、黑板報、《校園新風》專刊大力宣傳。表揚遵守規章製度、執行規範的好人好事。平時堅持督促檢查,常抓不懈,每周評比一次,從而促使學生自覺遵守紀律。在開展爭做文明學生活動中,要求從自我做起,從儀容儀表、統一著裝做起,從坐、立、行、笑、談、唱的“小事”做起,倡導“做有樣、坐有相、行有規、言有範”。通過嚴格的行為訓練,增強學生養成教育,收到了顯著效果,形成了“積極向上、勤奮學習、關心集體、熱愛勞動、講文明、懂禮貌、守紀律”的良好校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