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顆快樂的種子(2)(1 / 2)

生活的信念來自快樂的心態

二戰期間,猶太裔著名精神分析學家維克多·弗蘭克博士不幸被關在了納粹集中營裏。

對生活充滿恐懼的弗蘭克博士,內心自然產生極大的精神壓力,每當看著集中營裏發瘋的人們,他的內心更是飽受煎熬。

有一天,瀕臨失控的弗蘭克博士告訴自己:“如果我再不控製好自己的精神,我也要陷入精神失常的厄運。”

這天,弗蘭克博士隨著長長的隊伍,來到集中營的工地上勞動。行進過程中,他的腦海不斷地產生幻覺,一會兒想“晚上恐怕不能活著回來”,或“今天能吃到晚餐嗎?”

工作到一半,弗蘭克博士的鞋帶斷了,他又擔心這其中是不是有什麼不祥預兆。

思緒非常混亂的弗蘭克博士,幾乎要失控了,他對生活與生命開始不抱希望。

為了鎮定心智,弗蘭克博士讓自己不斷地冥想。他開始想象自己正處在一個明亮而寬敞的教室中,並且正精神飽滿地發表演說。當他閉上眼睛之時,忽然感覺到一陣愜意,臉上也慢慢地浮現了笑容,那是弗蘭克博士久違的笑容。

此時,他高興地告訴自己:“太好了,隻要保持快樂的狀態,我就不會死在集中營,我一定能夠活著走出去!”

後來,當弗蘭克博士從集中營走出來的時候,朋友們看到他的模樣,都感到非常驚訝,因為在弗蘭克博士的臉上沒有留下受過煎熬的痕跡,反而渾身都散發著年輕活力。

大感悟:

快樂的心態對身處逆境的人來說很重要,因為快樂的心態可以使人們堅定生活的信念,並對未來充滿希望,幫助人們從困境中成功突圍。

生活的常態:痛並快樂著

有位年輕人倚靠著一棵樹曬太陽,他衣衫襤褸,神情萎靡,不時有氣無力地打著哈欠。一位智者從此經過,好奇地問道:“年輕人,如此好的陽光,如此難得的季節,你不去做你該做的事,懶懶散散地曬太陽,豈不辜負了大好時光?”

“唉!”年輕人歎了一口氣說,“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我自己的軀殼外,我一無所有。我又何必去費心費力地做什麼事呢?每天曬曬我的軀殼,就是我做的所有事了。”

“你沒有家?”

“沒有。與其承擔家庭的負累,不如幹脆沒有。”年輕人說。

“你沒有你的所愛?”

“沒有,與其愛過之後便是恨,不如幹脆不去愛。”

“沒有朋友?”

“沒有。與其得到還會失去,不如幹脆沒有朋友。”

“你不想去賺錢?”

“不想。千金得來還複去,何必勞心費神動軀體?”

“噢,”智者若有所思,“看來我得趕快幫你找根繩子。”

“找繩子?幹嗎?”年輕人好奇地問。

“幫你自縊!”

“自縊?你叫我死?”年輕人驚詫了。

“對。人有生就有死,與其生了還會死去,不如幹脆就不出生。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多餘的,自縊而死,不是正合你的邏輯麼?”

年輕人無言以對。

大感悟:

巴裏說:“快樂之道不隻在於做自己喜愛的事,更在於喜愛自己不得不做的事。”生活中沒有純粹的快樂,每個人都在“痛並快樂著”地生活,我們不能因為害怕煩惱而拒絕享受快樂。

捆綁你的人是自己

一個年輕人四處尋找解脫煩惱的秘訣。

有一天,他來到一個山腳下。隻見一片綠草叢中,一位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橫笛,笛聲悠揚,逍遙自在。

年輕人走上前去詢問:“你看起來很快活,能教給我解脫煩惱的方法嗎?”

牧童說:“騎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麼煩惱也沒有了。”

年輕人試了試,不靈。於是,他又繼續尋找。

年輕人來到一條河邊。看見一位老翁坐在樹下,手持一根釣竿,正在垂釣,他神情怡然,自得其樂。年輕人走上前去鞠了一個躬:“請問您能賜我解脫煩惱的辦法嗎?”

老翁看了他一眼,慢聲慢氣地說:“來吧,孩子,跟我一起釣魚,保證你沒有煩惱。”

年輕人試了試,還是不靈。

於是,他又繼續尋找。不久,他來到一個山洞裏,看見洞內有一個老人獨坐在洞中,麵帶滿足的微笑。

年輕人深深鞠了一個躬,向老人說明來意。

老人笑著問:“有誰捆住你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