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兩兄弟就離家去了山中。大哥是一個注重實際而不好高騖遠的人。有時候,發現的是塊有殘缺的玉,或者是一塊成色一般的玉,甚至那些奇異的石頭,他都統統裝進行囊。過了幾年,到了他和弟弟約定彙合回家的時間。此時他的行囊已經滿滿的了,盡管沒有父親所說的絕世之玉,但造型各異、成色不等的眾多玉石,在他看來也可以令父親滿意了。
後來弟弟來了,兩手空空一無所得。弟弟說:“你這些東西都不過是一般的珍寶,不是父親要我們找的絕世珍品,拿回去父親也不會滿意的。”
弟弟說:“我不回去,父親說過,找不到絕世珍寶就不能回家,我要繼續去更遠更險的山中探尋,我一定要找到絕世美玉。”
哥哥帶著他的那些玉石回到了家中。父親說:“你可以開一個玉石館和一個奇石館,那些玉石稍一加工,都是稀世之品,它們也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短短幾年,哥哥的玉石館已經享譽八方,在他找到的玉石中,有一塊經過加工成為不可多得的美玉,被國王用做了傳國玉璽,哥哥因此也擁有傾城之富。
在哥哥回來的時候,父親聽了他介紹弟弟探寶的經曆後說:“你弟弟不會回來了,他是一個不合格的探險家,他如果能中途所悟,明白‘至美是不存在的’這個道理,是他的福氣。如果他不能領悟,便隻能付出一生的代價了。”
很多年以後,父親已經奄奄一息。哥哥對父親說要派人去尋找弟弟。
父親說:“不要去找,如果經過了這麼長的時間和挫折都不能頓悟,這樣的人即便回來又能做成什麼事情呢?世間沒有純美的玉,為追求這種東西而耗費生命的人,何其愚蠢啊!”
大感悟:
如果一個人為了實現完美的結果而拋棄追求完美的快樂過程,就永遠也找不到完美和快樂。因為人生最大的快樂不在於占有什麼,而在於追求的過程。
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是快樂
馮老師在一所工業技術學院改製成的大學兼課,教大一英文。
課本裏最後一課的標題叫做《世界的最後一晚》。文章的配圖居然是一幅手繪的居家景象:四口之家晚上共聚一堂,媽媽在喝咖啡,爸爸在倒咖啡,兩個女兒在客廳地毯上堆積木。
在課堂上,30位年輕的學生向老師提出疑問:“這幅插圖有沒有擺錯?世界的最後一晚怎麼會這樣?”
作為一個有家有孩子的中年人,馮老師卻深受文章感動。
故事中兩夫婦還是把碗筷洗得幹幹淨淨,還是把孩子送上床,道聲晚安,在此當中,兩人不停地對話,好像要把握機會把話說完。兩人上床時,感覺到能夠睡在幹淨清爽的床單上,其實就是一種快樂。妻子忽然想到廚房水龍頭沒擰緊,連忙奔下樓關水。再回到床上時,兩人相對失笑:地球都要毀滅了,居然還忙著關水。兩人最後的對話是互道“晚安”。
特別令人感動的是丈夫說的一段話:“你知道嗎?除了你和兩個女兒,其實也沒什麼好留戀的。如果真要說舍不得,恐怕隻有四季的變更,熱天裏你給我準備的一杯冰得透涼的水。還有,我喜歡看女兒睡著的樣子。”
有些學生問馮老師:“世界都快滅亡了,文章裏的主角怎麼不去做些特別的事情,為何所談都是枯燥例行的瑣事?”
望著講台下一雙雙年輕的眼睛,想著他們畢業後都會進入計算機熱門的行業,等著領高薪,分股票,整個世界還等著他們去認識,追求,購買……忽然之間,馮老師明白編者為什麼要把這樣一篇詞彙並不特別深奧、句子一點也不難懂的文章,安排作為教材裏的壓軸之卷。原來,世界的最後一晚,我們所最依依難舍的就等於是我們所認定的,人生的最終快樂。
大感悟:
德萊頓曾經說過:“隻有快樂的人,才珍惜今天,也隻有珍惜今天的人,才是快樂的人。”人生最不可缺少的是快樂,即使世界將要滅亡,快樂也依然是人們心中最寶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