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白雲泉(1 / 1)

“題解”

這首詩大約寫於寶年間(825~826)詩人在蘇州刺史任上。當時,朋黨傾軋,宦官專權,唐憲宗被宦官殺死,穆宗在位僅四年,敬宗上台才二年,於寶二年又被宦官殺死。就是在唐敬宗短暫的兩年中白居易寫了此詩。

白雲泉,在蘇州西南二十裏的天平山上,據史籍記載:“此山在吳中最為高聳,一峰端正特立”(《吳郡誌》卷十五)、“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吳郡圖經續記》卷中《山》)。山上岩峻峭青鬆蓊鬱;山腰建亭,“亭側清泉,泠泠不竭,所謂白雲泉也。”泉水清洌晶瑩,自白居易題此絕句後,“名遂顯於世”,有“吳中第一水”之譽。白雲泉是天平山半山腰的名勝。吳中,即蘇州。天平山有“楓、泉、石三絕”之譽。

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閑。

何必奔衝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起句即點明白雲泉之所在,交代了題目。盡管無什麼令人驚訝的,但卻給人以清靜閑雅之感,青山、白雲、山泉,儼然人間仙境。他遠離朝廷,遭到貶官,“兼濟天下”之誌漸減,“獨善其身”的“知足保和”思想增長,名山勝水的壯美景色在詩人眼中也是那麼閑靜:“雲自無心水自閑”。白雲悠閑自在,舒卷自如,了無牽掛;泉水清澄透澈,淙淙流瀉,從容不迫。狀雲繪水,描慕“雲無心以出岫”的情狀,形容“水性自雲靜”的境界,與其說是對雲水悠閑自得的情韻神態的絕妙擬寫,勿寧說是詩人此時此際自我心靈感受的坦露與寫照。兩個“自”字連用,自由自在、逍遙自得。雲水與詩人,物我融會、物我契合,移情注景、景中寓情。當時,已經五十四歲的白居易,由元和諫官被貶為江州司馬,到杭州、蘇州刺史,實際上過著一種亦官亦隱的生活。仕途的坎、官場的失意、政爭的嚴酷,詩人的鬥爭銳氣頓挫,那種“至寶有本性,精剛無與儔。可使寸寸折,不能繞指柔。願快直士心,將斷佞臣頭。”(《李都尉古劍》)的氣慨早已煙消雲散,而“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的心態也已根深蒂固,他在杭州、蘇州的詩中亦多有反映和流露。於是引出“何必奔衝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的感慨。

其實,詩人麵對白雲泉是有所感而發的。寶中,白居易身為蘇州刺史,“清旦方堆案,黃昏始退公。可憐朝暮景,消在兩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韻》)公務極其繁冗,今日麵對白雲泉,不禁產生企慕之情,所以才發出“何必”、“更添”的質問和希望。這裏一種期望盡早脫離俗務,也就是“既無可戀者,何以不休官”的情緒的流泄,表現了詩人晚期“隨遇而安,出世歸隱”兼濟之誌別移的情感。

這首七絕運用象征手法,寫景抒情,景中寓誌,寄托遙深,意在象外。寫景深得雲泉山水之神韻,抒情恰收意在言外之妙諦,抒情與寫景緊密結合,言近旨遠,理趣盎然,二十八字,“小小題目,說得高超,喚醒熱中人不少。”(《精選評注五朝詩學津梁》)

在藝術技巧上,詩人摹繪白雲、泉水的優美飄逸神姿情態,使之人格化、形象化;點擊個人閑適獨善心誌向往,饒具風趣與清新之感。如清文人田雯所說:“樂天詩極清淺可愛,往往以眼前事為見得語,皆他人所未發。”(《古歡堂集》)全詩“興發於此而義歸於彼”,風格淺淡樸質、明快簡練,恰似一幅明麗素潔的淡墨山水染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