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池鶴八絕句並序(2 / 3)

五、鳶贈鶴

君誇名鶴我名鳶,君叫聞天我唳天。

更有與君相似處,饑來一種啄腥。

六、鶴答鳶

無妨自是莫相非,清濁高低各有歸。

鸞鶴群中彩雲裏,幾時曾見喘鳶飛?

《鳶贈鶴》說:你是名鶴,我是名鳶,你一鳴聞天,我一叫唳天。特別是我還有與你相同的地方,那就是饑餓了一樣啄食腥之物。“聞天”,《詩·小雅·鶴鳴》:“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詩人錢起詩有“歲暮雲皋鶴,聞天更一鳴。”“唳天”,衝天之意。《詩·大雅·旱麓》:“鳶飛衝天。”“腥(shān)”,詩中指肉食。元稹詩有“野鶴啄腥蟲,貪饕不如雞。”

《鶴答鳶》說:你當然不妨以“啄腥”為是,但不要隨便誹謗我們。清與濁、高與低各有所歸屬。鳳凰鸞鳥群中彩雲裏,什麼時候見到聲音急促難聽的鳶在飛呢?猶言我們同鸞鳳成群飛,哪有你們的影子呢?“無妨自是莫相非”,語本《莊子·齊物論》“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非所非而非其所是。”“喘鳶”,猶言鳶鳴之聲急促難聽。

鳶對自己與鶴同啄腥,同樣善鳴,卻不如鶴有名的不同待遇,很不滿。而鶴對它的回答是:人各有誌,不能強求一致;清濁與高低也判然若分。我問你,在鸞翔鶴舞的彩雲裏,何時見到過有你在飛呢?反問十分有力,而且詼諧有趣,既令人捧腹,又使人深思,鳶真是不自量力!

七、鵝贈鶴

君因風送入青雲,我被人驅向鴨群。

雪頸霜毛紅網掌,請看何處不如君?

八、鶴答鵝

右軍歿後欲何依?隻合隨雞逐鴨飛。

未必犧牲及吾輩,大都我瘦勝君肥。

鵝,又稱“鵝子”、“家鵝”、“舒雁”、“家雁”等。是世界上最早被人馴養的家禽。我國鵝的遠祖是鴻雁。華東、華南地區飼養較多,聞名於世。唐駱賓王的《詠鵝》久負盛名,婦孺皆能背誦。著名詩人黃庭堅、陸遊、劉因、華萳等均有詠鵝之作。

《鵝贈鶴》說,你是因長風直送上青雲,我是被驅趕走向鴨群。我也是白頸白羽紅色腳掌,請看哪裏不如你?鵝認為自己的條件與鶴並無多大差別,隻是外部條件才造成各自地位的不同。言外之意是我並不比你差不多。

《鶴答鵝》說,自從右軍將軍王羲之去世後(王羲之生前愛養鶴)你還想依靠誰?也隻有隨雞鴨逐群飛,古代祭祀用的禽畜沒有輪到我們,大體都是因為我們瘦而你肥胖的緣故。“右軍”,指王羲之,曾做過右軍將軍,故人稱“王右軍”。以愛鵝著名。“犧牲”,古代祭祀用禽畜的通稱。色純為“犧”,體全為“牲”。

《鵝贈鶴》說明鵝非常自負,表現了鵝的自傲與自重。但它不能客觀公允地評價自己,使人不禁發笑。

《鶴答鵝》寫出了鶴對鵝的嘲諷,流露出一種幸災樂禍的情緒。似乎王右軍死後,就再沒有人愛鵝了。鶴同時嘲諷鵝自甘沉淪,與雞鴨為伍,飽食終日,無所事事,養得又肥又胖,所以難免刀下之苦。

詩人在嘲笑中排遣個人心中之憂患!

開龍門八節石灘詩並序二首(其二)

這首詩是唐武宗會昌四年(844)在洛陽新作。時白居易已年逾古稀,即詩第二首發句所說:“七十三翁旦暮身”。白氏已於兩年之前(會昌二年),罷太子少傅,以刑部尚書致仕。“龍門”,東都洛陽龍門潭,潭南有八節灘九峭石。“開”,開鑿。詩人自施家財開鑿,以利舟楫。

東都龍門潭之南,有八節灘、九峭石,船筏過此,例反破傷。舟人師,推挽束縛,大寒之月,跣水中,饑凍有聲,聞於終夜。予嚐有願,力及則救之。會昌四年,有悲智僧道遇,適同發心,經營開鑿,貧者出力,仁者施財。於戲!從古有礙之險,未來無窮之苦,忽乎一旦盡除去之。茲吾所用適願快心,拔苦施樂者耳;豈獨以功德福報為意哉?因作二詩,刻題石上。以其地屬寺,事因僧,故多引僧言見誌。

七十三翁旦暮身,誓開險路作通津。

夜舟過此無傾覆,朝脛從今免苦辛。

十裏叱灘變河漢,八寒陰獄化陽春。

我身雖歿心長在,施慈悲與後人。

序較長,原本脫“並序”,據《全唐詩》補。先介紹了八節灘、九峭石之險,危及船筏。尤其是寒冬臘月,舟人推挽,“跣水中”,饑餒凍冷。於是詩人有願施家財,與僧道友,同心經營,“貧者出力,仁者施財”,經營開鑿。同時,詩人一再表白開灘在於“適願快心拔苦施樂”,因而作此詩刻於石上。又八節灘地屬佛寺,開鑿有僧參與,所以在詩中多引用僧言以見誌。唐顯慶二年(657)在洛陽建東都,天寶初年定為東京。“龍門潭”,在洛陽西南龍門山下。龍門山即伊闕山,其東為香山,其西為龍門,相傳大禹疏鑿此山以通水流。兩座山相對而立,石壁如削,望之若門,地勢險要,伊水流經其間。“例反破傷”,猶言傾覆,說明八節灘之險,船隻過往,不是翻船沉溺,便是被撞損毀。同“楫”,船槳,長曰棹,短曰楫。“師”,即搖槳之船工。“推挽束縛”,泛指用盡辦法推挽行船。束縛,用繩捆綁舟船防止壞裂。裸體赤身;“跣(xiǎn)”,光著腿腳下水。“悲智僧道遇”:“悲智僧”,指心地慈悲的僧人。佛教語“悲智”本指慈悲、智慧二者,“釋迦諸佛,皆乘弘誓(弘願),悲智雙具……”(《法事讚》);“道遇”,相遇於道,有萍水相逢之意。“適同發心”:“適同”,恰好相同;“發心”,即“發心惻隱。”(《漢書·宣元六王傳》)意思是開始動心有意。佛家以發求道之心為發心。詩中妙語雙關。“仁者”,指有錢而肯行善積德的人。舊以有錢人多“為富不仁”,故稱“拔一毛而利天下”者為“仁者”。“於戲”,讚歎聲,相當於“嗚呼”、“烏乎”。“忽乎”,忽然。“茲吾所用……者”,即這就是我之所以……的原故。“功德福報”,佛家語。即“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善行家德:名為功德。”(《大乘義章》)佛家認為作善事就能收到“福報”。“地屬寺”,寺不知何指。按,當時龍門山有十寺。其中石窟寺,在伊闕口,北魏孝明帝、熙平初胡太後所立,最為馳名;香山寺,白居易曾重修,並經常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