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賦得”,古代按科場考試規定,凡指定和限定的詩題,題目之前須加此二字。這首詩“聽邊鴻”,“邊鴻”猶言“塞鴻”、“塞雁”,指北雁。邊,邊塞,指北方邊地。白居易貞元四年(788)十七歲時,寫了《王昭君》詩二首。還寫過《過昭君材》、《昭君怨》等關於王昭君的詩。本詩則合寫王昭君、蘇武二人。
驚風吹起塞鴻群,半拂平沙半入雲。
為問昭君月下聽,何如蘇武雪中聞?
全詩二十八字,前兩句寫景,後兩句用發問的形式抒寫感慨。
前兩句寫景,寫“驚風”,塞北邊地的風,北風著一“驚”字,極寫塞外北風之烈。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卷地白草折”,隨大風而來的是大雪(“胡天八月即飛雪”);這首詩隨驚風而來的是飛沙。第二句“半拂平沙半入雲”。驚風“吹起塞雁群”,本已奇絕;又吹得邊鴻忽而低飛忽而直入雲霄。都是塞北特有的景象。
後兩句先寫昭君,再寫蘇武。王昭君入匈奴和親;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相傳曾托鴻雁捎書。都是家喻戶曉的曆史人物。詩人的想象十分奇特。照應題目中的“聽”。與其說王昭君在月下聽邊鴻哀鳴,何不說蘇武在雪中聽呢?
一首短詩,前兩句直接照應題目,不是一隻邊鴻,而是一群。這鴻在塞外其鳴本哀,在驚風的狂吹下,其鳴更令人心碎。那麼和番北去的王昭君月下聽見邊鴻哀鳴,被扣留匈奴十九年之久嚼雪茹毛的蘇武在雪中聽見邊鴻哀鳴,又作何感想呢?
詩人從邊鴻哀鳴、拂雲而上,聯想到中華民族曆史上這兩個曆史名人,一個以民族團結不惜犧牲自己的青春年華,一個誓死不改氣節視生命如草芥,他們為國家、為民族在邊地曆盡艱辛、大義凜然,怎能不令人感慨萬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