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1 / 1)

“題解”

“元八”,即元宗簡,時俗以兄弟排行(háng)呼之,故稱元八。如元稹排行第九,白居易有《寄元九》、《與元九書》等。類似者在《白居易集》中比比皆是。寫給元宗簡的尚有《和元八侍禦升平新居四絕句》、《曲江夜歸聞元八見訪》……。白氏與元宗簡是結交二十多年的詩友。元宗簡字居敬,河南人,舉進士後曆官侍禦史、員外郎、京兆少尹。宗簡死後,白氏為其文集(《元少尹文集》)作序,即《白氏文集》卷六十八《故京兆元少尹文集序》。“卜鄰”,選擇鄰居,“孟母三遷”也是為選擇好鄰居。即所謂“非宅是卜,惟鄰是卜”(《左傳·昭公三年》)。《和元八侍禦升平新居四絕句》注雲“時方與元八卜鄰。”元和五年(810)春,白居易所居長安新昌坊,與元宗簡所居升平坊東西為鄰;元和六年白母卒時,白居易所居長安宣平坊,又與元宗簡所居升平坊南北相鄰。《四絕句》分別為《看花屋》、《累士山》、《高亭》、《鬆樹》。最後一首《鬆樹》“白金換得青鬆樹,君既先裁我不栽。幸有西風易憑仗,夜深偷送好風來。”說明二人已結鄰。

本詩約作於元和五、六年。

平生心跡最相親,欲隱牆東不為身。

明日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每因暫出猶思伴,豈得安居不擇鄰?

可獨終身數相見,子孫長作隔牆人。

這首詩寫卜鄰之契及之所以卜鄰之故。

全詩可分兩部分:前四句連用典實寫卜鄰結鄰的美好願望,後四句寫卜鄰擇鄰的懇切心情。起聯“最相親”三字,為全詩主腦,以下或寫卜鄰結鄰之契,或寫卜鄰擇鄰之故,都從此三字生發而出;“不為身”三字,不想進身高位、謀求升官,其前置以“欲隱牆東”用典,意思是隱居牆東,出自《後漢書·逸民傳》:“初,(逢)萌與同郡徐房、平原李子雲、王君公相友善……房與子雲養徒各千人,君公遭亂獨不去,儈牛自隱,時人謂之論曰:‘避世牆東——王君公’”。“牆東”已成隱者的居處代名詞。

三、四句寫“素月當天,綠揚拂地,雖佳景天然,隻能獨賞;今與卜鄰,三徑則清輝同照,兩家則春色平分,其樂彌多。”“三經”,指庭園中三條小路。趙岐《三輔決錄》:“蔣詡,字元卿,舍中竹下開三徑,惟求仲、羊仲從之遊。”陶淵明也有名句“三徑就荒,鬆菊猶存。”(《歸去來辭》)後以之用作隱士住處的代稱。“綠楊”則用南齊陸慧曉、張融結鄰典故:“慧曉與張融並宅,其宅有池,池上有二株楊柳。(何)點歎曰:‘此池便是醴泉,此木便是交讓。’”(見《南史·陸慧曉傳》)“兩家春”,即兩家同春,平分春光。這兩句是說與元八結鄰,友好相結,明月同享、春分同分。

後四句“意極明暢,言暫出猶思,何況久住?更願子孫芳鄰永結。交情至此,深摯無倫矣。”(俞陛雲《詩境淺說》)“暫出”,指臨時出遊。“安居”,詩中指長久居住。“豈得安居不擇鄰”,《荀子·勸學》:“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晏子·內篇》:“君子居必擇居,遊必擇士。”說明暫出思伴侶,久居更須擇鄰居。結二句是說豈止你我二人要終身友善相處,連子孫後代也要長久地作一牆之隔的鄰人。“可獨”,豈獨,豈止是……。“數”,屢次,屢屢。

曆代詩中結鄰佳句很多,如“兩岸人煙分市色,一溪燈火共書聲”(吳泰來),“井泉兮地脈,砧杵共秋聲”(徐鉉),“隔籬分井水,穿壁共燈光”(梅堯臣)及“名園相倚杏交花”(杜牧)等,同“綠楊宜作兩家春”臻於同妙!

這首詩最大的特色是對仗、用典。獨特之處是“論句法則層層推進,論交情則愈轉愈深。在七律中此格甚少,詞句亦流轉而雅切也……”(《詩境淺說》)句法上“句句細點,一層深一層。”用語上“兩家意,語語夾寫,一步深是一步。”(《唐詩別裁集》卷一五)頷聯對偶工整,膾炙人口,“明月三徑夜”、“綠柳兩家春”明麗似畫圖。不難想象,幾株奇樹,一泓清水,池中線鱗,岸邊綠柳,在如此幽雅的園庭之內,詩人與元八,無論是月下對酒、柳蔭賦詩,還是池畔觀魚、小徑信步,優哉遊哉,悠然自得!僅僅十四個字,充滿詩情畫意,引發讀者多少美麗的想象和奇妙的回憶。尾聯“數(shuo)”用入聲,違反律詩定格(應用平聲字),於是下一字相(xiāng)用平聲,加以補救,成為一種“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