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朋友是促使你上進的人,是為你帶來幸福快樂和成功的人。而在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朋友圈裏,有的“朋友”卻是一劑瀉藥,他們不僅不能為你的成功提供幫助,反而會讓你苦惱,甚至會落井下石。所以,交友應該把握好分寸和尺度,別給自己留下後悔的機會。
1.保持距離,親密有度
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事發生。一些好得不得了的朋友,最終還是散了,有的緣盡情了,有的則不歡而散。
雖然朋友失去了還可以再交,但新的朋友未必比老朋友好,失去友情更是人生的一種損失。為了避免失去朋友,讓多年的友情隨風而散,有一個交友的原則值得考慮一——好朋友也要保持距離!
這話似乎有些矛盾,既然是好朋友,那為何還要保持距離?這樣不就彼此疏遠、缺乏誠意嗎?而現實中很多人友情疏散,問題就恰恰出在這種形影不離之中。
人為什麼會有“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之感,就是因為被彼此的氣質互相吸引,一下子就越過鴻溝而成為好朋友,這個現象無論是在同性還是異性之間都一樣。但兩個人不管相互之間的吸引力有多大,他們畢竟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彼此所處環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因此人生觀、價值觀再怎麼接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沒有差異那就是兩個同一體了,就不存在彼此之間的吸引力了。正如一對處於“蜜月期”的新婚男女一樣,當兩人的蜜月期一過,便不可避免地觸碰彼此的差異和缺點,並且這種差異表現得越來越多,結婚之前,他們一直在求同,眼裏閃爍的總是對方的優點,而經過一個階段後,求同的動力變小,差異就顯露出來。於是從尊重對方開始變成容忍對方,直至最後要求對方!當要求不能如願,便開始背後挑剔、批評,然後人離情散。
密友之間交往的藝術與夫妻之間相處的藝術有些共同之處,所以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也是夫妻相處的藝術之一。所以,如果你有了自己的“好朋友”,與其因為太接近而彼此傷害,不如適度保持距離,以免碰撞,而且還能增進對方的感情。
所謂“保持距離”,簡單地說,就是不要過於親密,一天到晚形影不離。也就是說,心靈應貼近,但形體應該保持距離。
“保持距離”能使雙方產生一種“禮”,有了這種“禮”,就會相互尊重,避免碰撞而產生矛盾。但運用這一技巧時,一定要注意一個“度”,如果距離過大,就會使雙方疏遠,尤其是現代社會,大家都在為自己的事業奔波,實在擠不出時間,這樣很容易忘了對方,因此一對好朋友也要經常打個電話,了解對方的近況,偶爾碰麵吃吃飯,聊一聊,否則就會從好朋友變成一般的朋友,最後變成隻是熟人罷了,兩人的友情等級會逐漸遞減!
與同事相處也是如此,太遠了人家會認為你不合群、孤僻、不易交往,太近了也不好,容易讓別人說閑說,而且也容易令上司誤解,認定你是在搞小圈子。所以說,不即不離、不遠不近的同事關係,才是最難得的和最理想的。
有人說“好朋友最好不要在工作上合作”,有一定道理。
一天,公司來了一位新同事,他不是別人,正是你的好友,而且,他將會成為你的拍檔。上司將他交托與你,你首要做的是向他介紹公司的分工和其他製度。這時候,不宜跟他拍肩膀,以免惹來閑言閑語。
私底下,你倆十分了解對方,也很關心對方,但這些表現最好在下班後再表達吧,跟往常一樣,你倆可以聯袂去逛街、閑談、買東西、打球,完全沒有分別,隻是,閑暇時,以少提公事為妙。
隻有和同事們保持合適距離,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受歡迎的人。不論職位高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範圍和責任,所以在權力上,切莫喧賓奪主。不過,記著永不說“這不是我分內事”這類的話,過於涇渭分明,隻會搞壞同事間的關係。
和上司搞好關係是必要的,但也要掌握“度”,不可以太親密。上下級之間確有可能很快建立起友誼,並且這對雙方都是有利的。問題是這種密切的關係也會帶來嚴重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