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大醫學家、藥物學家李時珍(公元1518—1593年),很小就愛上了醫務和藥學。他讀了《本草經》等許多醫藥典籍。在閱讀時,總是那樣刻苦認真。天剛蒙蒙亮就起床,夾著幾本書,到房門外埋頭苦讀,白天幫著父親給病人治病,晚上又苦讀到深夜。
有一次,李時珍問他父親:
“書上說,白花蛇肚皮下麵有二十四塊斜方形的花紋,是真的嗎?”
他父親回答道:“我們蘄州有的是白花蛇。你到鳳凰山抓一條看看,不就知道了嗎?”
他父親李月池是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醫生。兒子的問話他本來張口就可以直接回答,但為了養成兒子躬身實踐的習慣,並沒有直接告訴他。
李時珍覺得父親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就一個人爬到鳳凰山上,捉到了一條白花蛇,翻過來一看,肚皮下麵果然有二十四塊斜方形花紋。從這件事上,李時珍受到很大啟發。後來在編寫《本草綱目》時,他一方麵繼續“博覽群書”,一方麵“拜訪四方”,不僅民間醫生、藥農是他拜訪的對象,就連老農、漁夫、樵夫、獵人,都成了他的好老師。凡能親自驗證的,他總是自己采標本,反複研究,和書本上學到的知識一一驗證,然後得出結論,寫進他的書稿裏。
為了獲得真知,他踏遍了湖廣一帶的原野山穀,還到過江西的廬山和江蘇的茅山、牛首山,以及安徽、河南、河北等許多盛產藥材的地方。經過實地的調查研究,從書本上看到的正確的結論,他記得更加牢固了;書本上論述不完整的地方,在他的新著中論述得更加準確了;書本上錯誤的東西,他的新著中都得到了糾正。例如在舊的醫藥典中,把葳蕤和女萎這兩種不同的植物。卻當成了一個東西;而像南星草和虎掌,本來是一種植物,卻又當作兩種藥物來介紹。諸如此類的錯誤,經過李時珍的實地考察,發現和糾正了不少。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為什麼至今被我們視為最珍貴的醫學遺產,並被翻譯成為日文、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等許多譯本,受到世界醫學界的重視?就是因為,李時珍不僅刻苦地閱讀了八百多種醫藥書籍,有了極為淵博的藥物知識基礎;更可貴的是,在他的著述中,絕不人雲亦雲,而是努力深入實際,從而將獲得的真知寫了進去。
由此可見,一個人要想在事業上有非凡的成就,不在實踐中學習,是不可能的。
3.敢於創新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我們無法預知下一秒會出現什麼奇跡,我們隻有時刻準備著,不停地學習和創新,才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並引領潮流,小蘭應聘一家獨資公司的秘書,該公司把前來應聘的人安排在會議室分三天做三次考核。
第一次:考試,小蘭便以99分的好成績位居第一,一位叫小米的女孩以95分的成績排第二。
第二次考試試卷一發下來,小蘭感到納悶,當天的試題和第一天的試題完全一樣。開始她認為發錯丁試卷,但監考人員一再強調,試卷並沒發錯。既然試卷並沒發錯小蘭也懶得去想,自信地把筆一揮,還不到考試規定交卷時間就交卷了,其他人也陸續交卷。這次小蘭仍以99分的成績排在第一。而那位交卷最晚的女孩小米以98分的成績居第二。
第三天第三次考試如期舉行。試卷一發下來,考場上頓時開了鍋,原來三次考題都一模一樣,絕大部分考生和小蘭一樣,根本用不著看考題,“刷刷刷”就直接把前兩次的答案給“搬”上去,不到半個鍾頭,考場全空了,隻剩那位叫小米的考生仍托腮苦想。
第三次考分出來,小蘭長長舒了一口氣,她仍以99分的成績排第一,獨占鼇頭,而小米也以99分的好成績與她並列第一,但一點也不擔心被她擠下來。
第四天錄用榜一公布,小蘭傻眼了,上麵隻有小米的名字。小蘭當時就找到總經理辦公室,理直氣壯地質問原因。
總經理笑嗬嗬地解釋道:“不錯,你次次都拿了最高分,可惜你每次的答案都一模一樣,如果我們公司也像你答題一樣,總用一種思維模式去經營,能擺脫被淘汰的命運嗎?”
一個人要脫穎而出,就要接受新的知識,改變固定的思維模式,不斷地創新。
具有創新精神,是每個想成就事業的人必經的途徑,學習也是這個道理,隻有創新,才會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