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雲:“鍥而不舍、金石為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也就是說,一個人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有持之以恒、緊抓不放手的精神。學習更應該如此。半途而廢的人永遠不能到達終點。抬頭看一看理想的豐碑,它就在你的眼前。
1.跌倒的時候絕不可放手
世界上出色的足球選手,10次傳球也有4次失誤。最優秀的籃球選手,投籃命中率也隻有5成。頂尖的人其實就是那些跌倒了仍然抓緊學習的人。
司馬遷自幼受其父影響,誦讀古文,熟讀經書,二十歲就周遊全國,考察名勝古跡、山川物產、風土人情,訪求前人軼事掌故。後又繼任太史令,得以博覽朝廷藏書、檔案典籍。太初元年根據父親遺誌著手編撰一部規模宏大的史書。
正當司馬遷努力寫作之際,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天漢二年,名將李廣之孫李陵率兵五千出擊匈奴,開始捷報頻傳,滿朝文武都向武帝祝賀。但幾天以後,李陵被匈奴圍困,寡不敵眾,在士卒傷亡殆盡的情況下,被匈奴俘虜。前幾天稱頌李陵的文武大臣反過來怪罪李陵。司馬遷替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被打入天牢。按照西漢的法律,大夫犯罪,可以以錢贖身,但司馬遷家裏貧窮,一時間拿不出那麼多贖金;往日親近的左右,誰也不敢替他說情或幫忙,最後司馬遷受到了宮刑。
出獄之後,司馬遷擔任中書令,這種職務曆來都是由宦官擔任的,對士大夫來說可算得上恥辱:司馬遷的朋友任安在獄中給他寫信,表示對他的行為深感不解。司馬迂回信說:“我並非不怕死,每個人都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如果我現在死了。無異於死了一隻螻蟻。我之所以忍辱苟活,是因為撰寫史書的宿願還沒有實現啊。從前,周文王被困於羑裏才推演出《周易》,孔子被困於陳蔡才作出《春秋》,屈原被放逐於江南才寫下《離騷》,左丘明失明之後才完成《左傳》,孫臏被削掉膝蓋骨才編著《兵法》、呂不韋被貶於蜀地才作出《呂氏春秋》,韓非被拘禁於秦才寫出《說難》、《孤憤》啊!我要效法這些仁人誌士,完成我的書啊!到那時,就可以抵償我的屈辱,即使碎屍萬段我也沒有什麼悔恨啊!”
經過二十年的磨礪,司馬遷終於完成了名垂幹占的《太史公書》,後人稱之為《史記》。
如果司馬遷在跌倒的時候就放了手,他也許隻是一個平凡的士大夫而已,曆史上不會有多少關於他的記載。然而他沒有放,也許司馬遷明白,越是在跌倒的時候,越是不能放手,這時候他已經沒有更多的機會了,惟有抓住它,才會有最後的希望。
2.抓住不放才能創造奇跡
福樓拜說:“天才缺乏的時候,在某種限製之下,意誌卻頂替了他。”“有誌者事竟成”、“滴水穿石”都告訴我們堅強的意誌在一定條件下能創造出奇跡來。
隻要我們有信念,並且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成功會如期而至。
宋濂字景濂,明朝初年浦江人。官於學土,承旨知製誥。主修《元史》,參加了明初許多重大文化活動,參與了明初製定典章製度的工作,頗得元太祖朱元璋的器重,被人認為是明朝開國大臣之中的佼佼者。
宋濂年幼的時候,家境十分貧苦,但他苦學不輟。他自己在《送東陽馬生序》中講:“我小的時候非常好學,可是家裏很窮,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尋到書看,所以隻能向有豐富藏書的人家去借來看。因為沒錢買不起,借來以後,就趕快抄錄下來,每天拚命地趕時間,計算著到了時間好還給人家。”正是這樣他才得到了豐富的學識。
有一次天氣特別寒冷,冰天雪地,北風狂呼,以至於硯台裏的墨都凍成了冰,家裏窮,哪裏有火來取暖?宋濂手指凍得都無法屈伸,但仍然苦學不敢有所鬆懈,借來的書堅持要抄好送回去。抄完了書,天色已晚,無奈隻能冒著酷寒,一路跑著去還書給人家,一點不敢超過約定的還書日期。因為這麼誠信,所以許多人都願意把書借給他看。他也就因此能夠博覽群書,增加見識,為他以後成材奠定了基礎。
麵對貧困、饑餓、寒冷,宋濂不以為意,不以為苦,而他所追求的是成大業,努力好學。到了20歲,他成年了,就更加渴慕聖賢之道,但是他知道自己所在窮鄉僻壤缺乏名士大師,於是不顧疲勞常常跑到幾百裏以外的地方,去找自己同鄉中那些已有成就的前輩虛心學習。有一位同鄉位尊名旺,他那裏的名人來往的很多,名氣也很大,有不少人趕來他那裏學習,他的言辭和語氣很不客氣,一副盛氣淩人的樣子。宋濂就侍立在他旁邊,手裏拿著儒家經典向他請教,俯下身子,側耳細聽,惟恐落下什麼沒有聽明白。有時候這位名氣很大的同鄉,對他提出的問題不耐煩了,大聲叱責他,他則臉色更加恭敬,禮節愈加地周到,連一句話也不敢說。看到老師高興的時候,又去向他虛心請教。他還自謙地說:“我雖然很愚笨,但也學到了許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