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你再用自己的語言編製出一張精煉的“目錄一覽表”,對照它進行第二次自我講授。許多模糊之處會漸漸清晰起來,印象也天天加深。然後,第二次通讀教材,這樣,經過4~5個回合的自我講授和通讀、精讀後,你就能熟練地掌握了這門新課程。
(4)勞逸結合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研究表明,勞逸結合更能提高學習效率。現在很多高三的同學為了考上大學,真是做到了惜時如金:早上五點鍾左右就開始學習,晚上加班加點開夜車,課堂學,課間學,吃飯時間還在學……這種精神著實令人欽佩,但不值得提倡。因為,人腦需要充分的休息,而不能超負荷運轉。如果沒有足夠的睡眠時間,會導致大腦疲乏,不容易集中精力接受或反饋信息。因而我們不能盲目追求複習時間的絕對值,而應著力提高時間的利用率,即在精力充沛的情況下學習,這樣我們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睡眠十分重要,人的生命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過的。人需要睡眠就如同需要空氣、陽光、水和食物一樣。當我們工作、學習一段時間後必須休息、睡覺,否則就會出現疲勞、頭昏腦脹和食欲不振等現象。
有的人一邊打瞌睡,一邊要求自己刻苦堅持。頭懸梁、錐刺股,這種刻苦的求學精神不容置疑,但凡事都有個限度,超越限度,就會走向反麵。如果勤奮而不注意睡眠和休息,不僅不能提高學習效率,反而會影響身體健康。
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是個很“好學”的不惰者,人也很聰明,能“聞一以知十”,但他不注意身體,29歲頭發都白了,31歲就短命死了。唐朝著名文學家韓愈年輕時,“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到了“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所以,我們應當把時間安排好,該學習的時候學習,該休息的時候休息。
4.做時間的主人
有人說:“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也有人說:“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我們沒有理由再等待。時間是雙重性格的東西,最長也最短,最快也最慢,最小也最大。人們很樂意把時間用在下棋、聊天等這樣的事情上。但假如有人提議把這些時間用於學習時,他們便會立即反對:“我哪有時間學習,我都快忙死了……”等等這樣的話來搪塞,真的是這樣嗎?成功的人不會這樣認為。
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就曾說過:“哪裏有天才,我隻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了學習上。”,真可謂一語破天機。正是因為把各種閑散時間擠出來於學習,把學習作為第一需要,成功者才能取得成功。
如果能毫不拖延地充分利用極短的時間,就能積少成多地供給你所需要的長時間。
時間像是海綿,要靠一點一點擠;時間更像邊角料,要學會合理利用。一點一滴的累積,便會得到長長的時間,而如果你因為它隻有一點便忽略它的話,時間便會悄悄地從你身邊溜走了。
向時間要效益,合理利用時間就是與時間爭奪寶貴的生命。“忙裏偷閑”的人,才是會學習的人。
讓我們來看看法國作家巴爾紮克的作息表:
8:00~17:00 除早午餐外,校對修改作品清樣。
17:00~20:00 晚餐之後外出辦理出版事務,或走訪一位貴夫人,或進古玩店過把癮——尋求一件珍貴的擺設或一幅古畫。
20:00 就寢。
0:00~8:00 寫作,夜半準時起床,一直寫到天亮。
這位每天隻睡四小時的文學巨匠,摒棄了巴黎的喧囂與繁華,一個人靜夜獨坐,手握鵝毛筆管,蘸著心血和靈感,寫出了96部小說,演繹了一部《人間喜劇》。勤奮惜時的巴爾紮克隻活了51歲,他的作品卻流芳百世。
那些偉大的人,有進取心、有緊迫感的人,無不把時間抓得緊緊的,一時一刻也不放懈怠。而當一個人感受到生活中有一種力量驅使翱翔時,他是決不會爬行的。盛田昭夫說:“如果你每天落後別人半步,一年後就是一百八十二步,十年後即十萬八千裏。”
在貝爾研製電話時,另一個叫格雷的人也在研究。兩人同時取得突破。但貝爾在專利局贏了——比格雷早了兩個鍾頭。當然,他們當時是不知道對方的,但貝爾就因為這120分鍾而一舉成名,譽滿天下,同時也獲得了巨大的財富。
時間是成功者進步的階梯,是成功者的資本,但時間並非一成不變,它是有密度有年齡的。明天的時間比今天衰老。衰老的時間沒有氣勢,就好像旭日東升,朝氣蓬勃,而日落西山的太陽,就完全沒有那種氣勢。所以想,要有成功的人生,必須把握現在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