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尋求高效的途徑(2 / 3)

他渴望成為一名偉大的作家,在這一雄心的驅使下,他一遍又一遍地讀《金銀島》、《基督山恩仇記》、《雙城記》等書,隨後就拚命地寫作。他每天寫5000字,他有時會一口氣給編輯們寄出30篇小說,盡管它們統統被退了回來。

後來,他寫了一篇名為《海岸外的颶風》的小說,這篇小說獲得了引日金山呼聲》雜誌所舉辦的征文比賽頭獎。但是他隻得到了20元的稿費。他貧困至極,甚至連房租都付不起了。

那是1896年——令人興奮和激動不已的一年。人們在加拿大西北柯勞代克,發現了金礦。

迫於生計,傑克·倫敦踏上了柯勞代克之路。他在那呆了一年,拚了命地挖金子。他忍受著一切難以想像的痛苦,而最後回到美國時,他的囊中卻仍然空空如也,隻要能糊口,任何工作他都肯幹。他曾在飯店中洗過盤子;他擦洗過地板;他在碼頭、工廠裏賣過苦力。

後來,有一天——他饑腸轆轆,身邊隻剩下兩塊錢了——他決定再次放棄賣苦力的勞苦工作,獻身於文學事業——這是1898年的事。5年後的1903年,他有6部長篇以及125篇短篇小說問世。他成了美國文藝界的最為知名的人物之一。傑克,倫敦在他40歲那年辭世,卻給世人留下51部著作。

正因為傑克·倫敦對寫作有極大的興趣,才得以從罪惡的邊緣轉向文明的起點,使一個流浪少年變成偉大的作家。

如果你對學習也有著這麼大的興趣,相信在你的不懈的努力下,終會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

3.有捷徑就趕緊去走

同樣的時間,同一個起點。走捷徑的人會更快地達到目的地。學習也是這樣,如果你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那麼你將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1)“錐型學習”

諾貝爾經濟學獎金獲得者美國的西蒙教授指出:“對於一個有一定基礎的人來說,他隻要真正肯下功夫,在6個月內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門學問。”西蒙立論所依據的實驗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一個人一分鍾可以記憶一個信息,心理學把這樣一個信息稱為“塊”,估計每一門學問所包含的信息量大約是5萬塊,如果一分鍾能記憶一“塊”。那麼5萬塊大約需要1000個小時,以每星期學習40小時計算,要掌握一門學問大約需要用6個月。

我們把這種學習方法稱作“錐型學習”。知識的專一性像錐尖,精力的集中好比是錐子的作用力,時間的連續性好比是不停頓地使錐子往前鑽進。

就像燒一壺開水,如果斷斷續續地燒,1萬斤柴也燒不開;如果連續燒,10斤柴就夠用了。

研究表明,人腦潛力是很大的,據稱人的大腦是由150億個神經元組成的,每個神經元可以接受數千種不同的信息;人腦可以貯存相當於一個人讀了300萬年書所接受的信息量。以記憶力而言,據有關資料介紹,假定18~35歲的記憶力為100,36~60歲為95%。60~85歲平均85%~80%。過了30歲後,汜憶量開始衰退,但每年還不到1%,記憶力減退,但由於理解力的加深和經驗的增多彌補了這個缺陷。

學習者沒有必要麵麵俱到,應從本職工作出發按創造目標的需要學習知識,這樣學習的知識都是有用的,像錐子一樣,照準一個眼深鑽下去你就會取得清澈的泉水。

(2)“螺旋上升”學習法所謂螺旋上升的學習方法,就是用一係列的循環知識單元,來代替平鋪直敘的知識積累和闡述。每一循環所獲得的知識,能更廣泛地了解所學內容的全貌。這種“螺旋上升”式學習,具有“格式塔”的特征:“格式塔”指的是把許多現象綜合為功能單元的一種係統,是整體大於各部分總和的一種循環。後一循環需要前一循環為基礎,而又比前一循環更深、更高。而且後一循環的學習,又使前一循環得到豐富的補充。

“螺旋上升”式學習法,以學習者所感興趣,或想研究的內容為學習目標。起點可以是某個基本概念、某個公式,甚至可以是自己的某種設想。從這個起點出發,我們圍繞著中心內容,學習、掌握與中心內容有直接關聯的基本知識。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使基本概念得到掌握,公式得到理解和運用,設想得到豐富和完善。同時還了解與所學內容有關的知識領域,領略了所學知識的概貌。在這一循環的學習中,又會遇到新的概念、新的問題,再以此為新的起點,進一步循環,進一步學習,進一步開拓視野。

這種學習方法對那些既無優越的學習條件,又不具備超群智力的廣大學習者是有益的,隻要我們有毅力,並借助圖書館的書籍、資料,以“螺旋上升”式方法學習,一定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

(3)快速學習法

知識的更新越來越快,幾年前日本出現了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快速學習法”,它能使人們以高於常法5倍的速度靈活、迅速地掌握新知識。

在用這種方法學習時,先不求完全的理解,也不去聽別人的講述,而是直接根據書前的目錄,動員自己所有的潛在知識(即以前學過的有關知識、概念等),進行一次“自我講授”。講完後打開書本,進行第一次通讀。通讀時不記筆記,隻是在不甚理解的地方劃上記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