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她有一個沸沸揚揚的生命熱源(2 / 3)

伍乃茵在民校上課,根據學生都是年齡較大的家庭婦女這個特點,上課前先給她們教唱一支簡易的抗戰小調。第一次教的是陝北小調《縫衣裳》:“小小的燈兒暗幽幽,丈夫出征我家留,一針一線趕快縫啊!縫好把它送到丈夫手。”她們很有感情地唱著,回家也邊做活邊唱歌,家庭也變得有政治氣氛而活躍起來了。有個做買賣人家的婦女,對她教的歌曲很感興趣,後來還參加了歌劇《農村三部曲》演出呢!這位婦女開創了家庭婦女踏上舞台的先例。

伍乃茵除了學校的教學工作外,還搞婦女工作。她參考邊區婦聯的經驗,覺得在喀什搞婦女工作頭一件事,就是要動員各族婦女組織起來,為抗戰勝利,建設新新疆,婦女自身解放而努力。於是,她積極籌備成立“喀什婦女協會”。喀什婦女由於受封建思想束縛和傳統習慣影響,除了少數人能在學校或醫院任職外,其他機關部門都沒有她們的位置。那時喀什的少數民族婦女,平時出門還戴上麵紗。為了動員她們參加“婦協”,伍乃茵以疏附、疏勒兩城女校教員學生為骨幹,親自到各機關找那裏的領導,通過他們說服,鼓勵自己的妻子、女兒出來參加“婦協”。經過多次跑腿和耗費唇舌,終於把喀什警備司令蔣有芬的夫人傅玉文、喀什教育局局長沙必提的維吾爾族太太、各校的女校長、女教員以及機關領導的太太,動員出來參加了“婦協”。當時隻有對盛世才的老婆和各大專區司令的老婆稱為“夫人”,其他公務人員的老婆都稱為“太太”。她們分別擔任了顧問、主席、副主席,實際工作都是由她先出主意然後和大家商量決定。

蒼天不負苦心人。1940年3月8日,喀什成立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婦女組織——“喀什區婦女協會”。“喀什區婦女協會”成立後上報新疆“婦協”總會,經批準改為分會,“婦協”主席改稱主任。“婦協”成立時,真是盛況空前。主席台上坐著各族婦女的頭麵人物、婦女群眾代表、“婦協”的幹部等等。她們神采奕奕地發表演講,全場坐滿數百位婦女群眾,其中多數是女學生。各機關的領導也出席了。《喀什報社》記者也到會采訪,並寫了報道,以頭條消息並用大幅版麵發表了。

喀什“婦協”分會成立以後,顯示了組織的力量,充滿了生動的活力。各族婦女之間的關係密切起來了,坐在一塊兒開會,以特有的民族舞姿賦予抗日救國及“六大政策”以新內容。晚會上的翩翩起舞吸引著觀眾,起到了宣傳教育的效果。有些要求上學的婦女也來請“婦協”幫助。“婦協”的幹部和積極分子也常常出麵,深入到群眾中解決家庭糾紛問題。有的婦女感慨地說:“過去我們有了委屈痛苦,隻能到香妃娘娘廟去叩頭哭訴。現在‘婦協’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就不用到娘娘廟去空求安慰了。婦協就是我們婦女自己的娘家。”

忙碌的日子是跳躍的,伍乃茵的工作業績也是跳躍的。可惜,當她們的工作正在邁開腳步向前走的時候,1940年暑假她因愛人李雲揚調任巴楚縣縣長,隨他離開了喀什。

伍乃茵和李雲揚坐上敞篷貨車前往巴楚,要經過幹熱荒蕪的戈壁灘。夏日流火,太陽直射,把她曬得全身灼痛,頭暈作嘔。

巴楚縣城機關裏的漢人很少,沒有婦女在那裏工作,隻有一所維族女校。沒有工作的清閑的“縣長太太”生活,像一杆長鞭抽打著她。時光以前是她的朋友,現在卻成了她的敵人。她不時在愛人麵前吐露怨言:“難道我這個共產黨員,就這樣無聲無息地被埋沒在這塊夏吃鹽堿水,冬飽風霜雪,偏僻閉塞、文化落後的土地上了嗎?”迭起波瀾,沮喪煩惱,靠智慧也靠勇氣自我化解。她終於冷靜下來,決心將煩惱和痛苦化解為工作的營養和動力。

當時有幾個已到學齡或已讀過幾年書的漢族子女,隨父調來巴楚,因沒有漢族學校可進,便停學在家。她請求縣政府撥出一間小屋做教室,開辦了一個識字班,義務教學。全班學生12人,而常來上學的卻隻不過五六個。她采用複式教學方法,除了上課,還動員她們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帶她們遊園,學習維族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