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記錄工作的“足跡”(2)(2 / 2)

最後再提一下那場馬拉鬆大賽,理論上若能跑完全程成就感當然是最高的,但我畢竟還是練習得太少啊。

快樂轉變法則19

展示你的努力→達成目標的原動力

不求回報

在前一節中,我介紹了“不要隱瞞自己的努力”這一觀點。這樣做,也意味著我們能夠“創造能為自己加油的人”。

在調查問卷中關於“你在什麼時候會感到缺乏幹勁呢”這一問題的結果之中,“付出了努力卻無人評價”高居榜首。顯然,身邊的人所給予的評價是保證我們的工作熱情不消失的重要因素。

評價自己的人不在公司裏

在一個團隊之中,經常會發生“努力了卻沒有獲得評價”這樣的現象。我也曾經因為付出了勞動卻得不到相應回報而感到沮喪。

然而,就算我們沒能在公司內部獲得應有的評價,還可以到公司之外更廣闊的世界中去尋找能給予自己評價的人。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心情驟然輕鬆了不少。

本書的序中曾提到,我當年也隻是一個每天往返於公司家庭兩點一線之間的平凡上班族,我所做的所有工作都隻是為了能從公司獲得相應的回報。然而在某個項目中,我卻未能獲得預期的評價,於是我喪失了去上班的動力。

上班是這麼痛苦的一件事嗎?其他公司的人又是怎樣的呢?他們在工作時都是怎麼想的呢?

懷著這樣的好奇心,我漸漸將生活圈子擴展到了公司之外,開始參加交流會、學習小組等社會活動。

在一次學習會上,我認識了Link and Motivation人力資源公司的代表小笹芳央先生。我向他傾訴(說白了就是抱怨)了工作中的煩惱,而他隻回答了我一句話:“以你的能力,無論去哪兒都能幹好的。”

就這麼短短的一句話,將我心中的那團熄滅許久的死灰再一次點燃了。長久以來每天哭著上班的我,隻因他的一句話便徹底複活了。

那是我第一次與小笹先生交流。我不知道小笹先生當時這麼說的根據是什麼。也許根本就沒啥根據吧?

人生導師多多益善

雖然小笹先生的話可能隻是隨口說說而已,但對當時的我來說無疑是天降甘霖。因為我當時認為,自己對公司的價值就等同於個人價值。

我簡直無法想象,當時若沒能遇到小笹先生的話,自己會變成什麼樣子?

在公司之外,我們一定能找到認同自己的人。所以我們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公司這個狹小的圈子裏。如果將公司當作自己的全部,那麼一旦在公司遭到打擊,就會被逼入絕境。而若能擁有其他的避風港,則總有機會柳暗花明。

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產生了自己主辦學習會的想法。在其他地方,一定有人也有和我一樣的困擾。所以我想創造一個能與他們結識、並相互交流的場所。

上班族總是免不了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煩惱。所以大家一定需要一個能鼓勵、引導自己前進的人。而這樣的“人生導師”,當然是多多益善。這就是我主辦學習會的初衷。

所以我認為,自己遇到的所有人都可以算是我的人生導師。

無論年齡和職業差別有多大,隻要我能從對方那兒學到或領悟到一點道理,對方就可以算是我的人生導師。隻見過一次、對我而言高不可攀的小笹先生同樣也是我的人生導師。

“先驅者”不一定會獲得回報

很多人覺得,對於曾幫助過自己的人必須給予回報。

但我覺得,這種思想反而大大提高了向他人請教的門檻。

其實越是對自己有大恩的人,我們就越難給予回報,因為他們總是遠遠走在我們的前方。所以我們能做的便隻有轉過身,給同樣追隨在自己身後的人指明道路。我舉辦學習會,就是想著通過學習會將自己的失敗和訣竅告訴其他人,也許就能令他們少走些彎路。正如我曾因為小笹先生的一句話而獲得救贖,我或許也能將如何走出低穀的經驗告訴給需要之人。

我們可能無法回報從“先驅者”那裏獲得的好處,但倘若後人又能從我的經曆當中學到些什麼,並得以走上正確的方向,我就會感到很欣慰。而這份欣慰,將反過來成為我繼續前進的動力。

然後我的後人或許又能在變化的環境中總結出自己的經驗,並將其再次傳播給後來者,而不是回報我們。

或許出版社的人士看完這一段會生氣,但我在寫書時的確是抱著這樣的態度的。所以如果能在舊書店和圖書館內發現自己的作品,我會很高興,也十分歡迎大家能再次去借閱。

因為這恰恰證明,我的讀者希望能將書中的理念傳播給更多的人,證明我的作品多少也派上了些用場。雖然我無法回報那些曾幫助過我的“先驅者”們,但能將他們教給我的東西傳承下去,卻也令我十分滿足。

快樂轉變法則20

報恩→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