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記錄工作的“足跡”(1)(1 / 3)

分享達成目標的過程比統一目標更重要

為了做出成績,整個團隊必須擰成一股繩,齊心協力朝著目標邁進。這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所謂工作常識。

好萊塢電影《絕世天劫》(Armageddon)講述的是當巨大隕石接近地球,人類陷入了滅亡危機之時,幾位石油鑽井工人組成“解體小隊”,飛到外太空將隕石爆破,拯救地球的英雄故事。

很多電影、電視劇中都出現過類似的情節: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從各領域內選出傑出代表組成一個團體。團體內的成員之間免不了會產生摩擦,但他們最終總能群策群力,達成“拯救地球”這一終極目標。

然而,上班族的工作卻不像電影裏演的那樣簡單。

即使這項任務對公司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也絕對無法與“世界即將毀滅”的危機感相提並論;同樣,我們即使順利完成任務,也成不了“拯救地球的英雄”。如果在平常的工作中,我們也能產生這樣瀕臨生死存亡的危機意識,那麼一定能發揮出更充足的工作激情吧。但如果每天都得拯救地球,那也實在是太累了。

把話題扯回來,我想說的是,在公司這樣的環境中,每個人在工作中所追求的目標(結果)往往是不同的。在專業人士的圈子中,每個人擁有各自不同的奮鬥目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

目標真的是唯一的嗎?

以職業棒球作為例子,讀者或許比較容易理解。作為觀眾,我們總覺得每個選手當然都會將球隊獲勝作為自己的目標。但事實上,與球隊的勝利相比,有不少選手更重視打擊率、防禦率等個人成績。

公司亦是如此。有的人更重視升遷,有的人更重視金錢,還有的人甚至根本不在乎工作完成得如何,就想著如何能早點回家。團隊成員的專業意識,或者說他的個人能力越強,這種現象就越常見。

本節開篇提到過人們總以為要“朝共同目標邁進”及“分享同一項目標”。但我覺得,這樣的觀點或許已經不再適合於工作方式越來越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了。

我參與過一個與相機製造廠商合作的共同開發項目。

在整個項目的執行過程中,相機製造廠商始終不知道成品的最終形態及其製造目的。也就是說,這個項目根本不存在“製造出怎樣的產品”這種原本理應存在的共同目標。

在整個團隊中,知道產品最終形態的隻有我一個人。

這是因為,製造該產品的技術對競爭對手企業同樣具有吸引力。站在我公司的立場上,如果不小心被競爭對手知道這項技術就糟糕了,所以采取保密措施是理所當然的選擇。

我們迫切希望這個產品能以“世界唯一”、“業內首發”的麵貌橫空出世,所以我們就隻能請合作的相機製造廠商團隊在始終不知道目標為何的狀態下工作了。

對方就連自己正在製造什麼東西都不清楚,自然也就無法對我方產生信任。而且我方提供的情報少之又少,對方的工作積極性自然高不起來。這種情況下,我必須令對方見識到“美崎榮一郎”的個人魅力,以代替缺失的目標。

麵對麵地工作

於是,我積極地一趟趟跑生產一線,努力爭取與工作人員培養出更多的交集。其實,我對相機生產領域完全不熟悉,即使去了也派不上什麼用場。但是隻要我在現場,對方就會意識到“美崎先生又來了”、“原來我所做的工作這麼重要啊”。

久而久之,無論我方提出什麼要求,對方都會欣然應允。他們覺得,“既然是美崎先生拜托的事,那無論如何也得做到”。就這樣,相機製造廠商的團隊直到我方公開產品全貌之前,都是處在完全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麼的情況下進行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