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虛擬決策權”,工作自己做主
我很討厭開會。可是公司偏偏就是個不停開會的地方,甚至會為了減少會議而專門開會進行討論。
身為新職員,會上幾乎沒有什麼事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所以參加會議純粹就是種折磨。雖然無聊但我又不敢打瞌睡,於是不得不絞盡腦汁在開會時找些樂子。
而我想出的辦法就是,不管開什麼會都思考“如果我是現場握有決策權的人,會怎麼做?”
這也就是虛擬的決策權,我將其稱作“空氣決策權”。
所有會議討論的大致上都包含如下三點共同要素:
“誰?”
“在多長的期限內?”
“完成什麼事?”
我在參加會議之前總會在心中預先做一些設想,例如“這份工作應該會交給川上先生”、“按照這個日程安排,截止日期大約會定在大約兩周後”之類。如此一來,枯燥無聊的會議就變成了一種刺激的遊戲。一旦發現自己猜對了,就會十分興奮,而猜錯的話,我就會根據會議的決定對預測進行調整。
用會議練習預測能力
不過,想要作出正確的預測就必須收集市場的相關信息,而且得對公司的運營狀態、人事構架等都了如指掌才行。對於我來說,收集這些情報的過程就相當於收集“預測正確答案”遊戲的內幕消息,其中的樂趣不言而喻。
然而不久之後我便發現,這個遊戲的作用居然遠不止“打發無聊”這麼簡單。
當我第一次以負責人的身份接管項目工作時,我發現,自己一直以來所做的預測遊戲其實是鍛煉決策能力的最佳方式。雖然我是第一次擔任負責人,但我對項目的進展前景一目了然。
前文我已經提到,“自己擁有決策權”能有效地提高工作熱情。但我的親身經曆可以說明,無法付諸實踐的“空氣決策權”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無論麵對的是什麼工作,隻要我們在工作時能思考“如果由我來負責該如何做”,工作熱情就會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來。
而且,隻要設想自己擁有決策權,我們就能站在宏觀的角度縱觀全局,針對諸如“若能提高該項目收益的話,會帶來怎樣的好處,具有怎樣的意義”之類的問題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斷。久而久之,我們就會對能夠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好工作”變得十分敏感,從而能及時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機遇。
“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
這個標題看似跑題了,不過我想先問問大家,是否知道“百分百猜中天氣的方法”呢?
答案是不斷作出預測,直到發布結果前的最後一秒。
天氣預報之所以失準,是因為電視台的節目規劃並非是即時性的,無法做到持續預測。換一個極端的說法——天氣預報根本就不可能準確。天氣預報員手中的播報稿以及背景畫麵在節目播出的好幾個小時之前就已準備好,沒法臨時變更。這就跟導致公司項目失敗的原因一模一樣。
很多公司經營層以及項目負責人都誤以為,會議中做出的決策即使是錯的,也很難改變。其實,隻要我們堅持在項目完成的最後一刻之前不斷預測、不斷根據新信息改變現有計劃,成功的概率是肯定能夠提高的。
這種“預測未來的能力”對想要做出成績的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讀過曆史上那些做出偉大事業的英雄人物的傳記,我們就會發現,他們往往在達成目標的最後一刻依然堅持根據新狀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計劃。成功人士總是堅持預測,直到最後一刻。
我們必須時常考慮,如何才能讓工作圓滿完成,並在計劃完成的最後一秒之前堅持反複地進行預測與隨時修正。
把這項原則落實到實踐上,必定會給一起共事的其他人帶去很多麻煩,但如果隻是在開會時虛擬一下的話,誰也不會責備你的。
快樂轉變法則14
無聊的會議→練習預測未來
下一步工作的提示就在眼前的工作中
你在什麼時候的工作熱情最高呢?當然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與自己想做的事的時候了。這種時候,你根本就不會有閑工夫去思考什麼“工作熱情”,肯定是一心一意沉迷於手頭的工作。這樣的狀態,就叫做“著迷”。
當你會把“工作熱情”之類的詞語掛在嘴邊時,就代表其實你的熱情已經下降了。
導致熱情下降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對原本著迷的事情喪失了興趣,或是精神上處於低潮期。總之,就是再也沒法進入狀態了。
在不同的工作之間不斷切換
但我卻認為,既然沒法進入狀態,那就不要勉強自己。正如一台發生故障的引擎,如果勉強它繼續工作,很可能會被直接燒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