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很多事是無法提前的,唯有認真地活在當下,才是最真實的人生態度。隻有學會享受此時此刻的風景,把握今天,才能成為一個陽光的人,一個快樂的人。
活在當下,別透支生活的煩惱
有個小和尚,每天早上負責清掃寺院裏的落葉。
清晨起床掃落葉實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際,每一次起風時,樹葉總隨風飛舞。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才能清掃完樹葉,這讓小和尚頭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個好辦法讓自己輕鬆些。
後來有個和尚跟他說:“你在明天打掃之前先用力搖樹,把落葉統統搖下來,後天就可以不用掃落葉了。”小和尚覺得這是個好辦法,於是隔天他起了個大早,使勁猛搖樹,這樣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葉一次掃幹淨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開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裏一看,不禁傻眼了,院子裏如往日一樣滿地落葉。老和尚走了過來,對小和尚說:“傻孩子,無論你今天怎麼用力,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小和尚終於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無法提前的,唯有認真地活在當下,才是最真實的人生態度。
庫裏希坡斯曾說:“過去與未來並不是‘存在’的東西,而是‘存在過’和‘可能存在’的東西。唯一‘存在’的是現在。”
活在當下是一種全身心地投入人生的生活方式。當你活在當下,而沒有過去拖在你後麵,也沒有未來拉著你往前時,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這一時刻,生命因此具有一種巨大的張力。
“當下”給你一個深深地潛入生命水中或是高高地飛進生命天空的機會。但是在兩邊都有危險——“過去”和“未來”是人類語言裏最危險的兩個詞。生活在過去和未來之間的當下幾乎就好像走在一條繩索上,在它的兩邊都有危險。但是一旦你嚐到了“當下”這個片刻的甜蜜,你就不會去顧慮那些危險;一旦你跟生命保持同一步調,其他的就無關緊要了。對你而言,生命就是一切。
當生命走向盡頭的時候,你問自己一個問題:你對這一生覺得了無遺憾嗎?你認為想做的事你都做了嗎?你有沒有好好笑過、真正快樂過?
想想看,你這一生是怎麼度過的:年輕的時候,你拚了命想擠進一流的大學;隨後,你巴不得趕快畢業找一份好工作;接著,你迫不及待地結婚、生小孩;然後,你又整天盼望小孩快點長大,好減輕你的負擔;後來,小孩長大了,你又恨不得趕快退休;最後,你真的退休了,不過,你也老得幾乎連路都走不動了……當你正想停下來好好喘口氣的時候,生命也快要結束了。
其實,這不就是大多數人的寫照嗎?他們勞碌了一生,時時刻刻為生命擔憂,為未來做準備,一心一意計劃著以後發生的事,卻忘了把眼光放在“現在”,等到時間一分一秒地溜過,才恍然大悟“時不我予”。
智者常勸世人要“活在當下”。到底什麼叫做“當下”?簡單地說,“當下”指的就是:你現在正在做的事、待的地方、周圍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活在當下”就是要你把關注的焦點集中在這些人、事、物上麵,全心全意認真去接納、品嚐、投入和體驗這一切。
而事實上,大多數的人都無法專注於“現在”,他們總是若有所想,心不在焉,想著明天、明年甚至下半輩子的事。假若你時時刻刻都將力氣耗費在未知的未來,卻對眼前的一切視若無睹,你永遠也不會得到快樂。一位作家這樣說過:“當你存心去找快樂的時候,往往找不到,唯有讓自己活在‘現在’,全神貫注於周圍的事物,快樂才會不請自來。”或許人生的意義,不過是嗅嗅身旁每一朵絢麗的花,享受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而已。畢竟,昨日已成曆史,明日尚不可知,隻有“現在”才是上天賜予我們最好的禮物。
許多人喜歡預支明天的煩惱,想要早一步解決掉明天的煩惱。其實,明天如果有煩惱,你今天是無法解決的,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人生功課要交,努力做好今天的功課再說吧!用平常的心對待每一天,用感恩的心對待當下的生活,我們才能理解生活和快樂的真正含義!
追求淡泊寧靜
人生在世,主觀上追求什麼,就等於在客觀決定了一生的命運。追求功名利祿的人,整天考慮的是他人對自己如何評價,必然活得累。自覺追求淡然恬靜的人,自然是榮辱毀譽不上心,按照自己的原則做人。
個人在與社會、群體相處的時候要和諧,盡量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必要時甚至需要達到忘我的境界。但是,在自然之“我”與精神之“我”這對關係中,又應強調後者:物質生活清貧,精神生活卻應富有。不管外界有多少有形無形的枷鎖,精神意誌卻是自由的,“澤雉十步一喙,百步一飲,不蘄畜平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山雞寧願走十步或百步去尋覓飲食,也不願被關在籠子裏做一隻家雞;帝王雖然神聖,卻也沒有什麼好的。
自由的人不是無所事事,遊手好閑,而是精神自由的人,自由是寶貴財富。誠如盧梭所說:“在所有的財富中,最為可貴的不是權威而是自由,真正自由的人,隻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隻做他喜歡做的事情。”“放棄自己的自由,就是放棄自己做人的資格,放棄人的權利,甚至於放棄自己的義務。”當然,自由不是隨心所欲,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有規則的,所謂“絕對的自由世界”純屬子虛烏有。
說到底,自由就是順心盡興,但能順心盡興不是酒色財氣、吃喝嫖賭,而是有追求,不貪心,心性不可太盛。要奉獻,但不虧心;要順和,但不違心,不同流合汙。
所謂有追求,不貪心,心性不可太盛,就是說,人生無論宏大的還是微小的,總要或總在追求什麼,完全渾渾然無所求的人幾乎沒有。人要生存,要生活,就要有一定的物質保證,以滿足起碼的生存需求,適當的物質追求也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的。即使功名利祿,隻要是付出所得,似乎也應受之無愧。但若對於這些東西的需求,變成無止境的追求,並以此作為人格追求、價值追求,必然會貪心不足蛇吞象。即使一次評職稱、一次調級、一次提幹沒能滿足,甚至其中有明顯不公,也不可耿耿於懷,傷心勞神而窮追不放,甚至於放肆撒潑,這樣既無麵子,又不宜養生。
要奉獻,但不虧心,就是說,奉獻作為一種社會公德、倫理道德精神,它本身是高尚的,也是每個凡人或多或少可以做到的,所以不僅社會應提倡這種精神,作為個人道德修養,乃至於養生,都可努力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