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幸福像花兒一樣(1 / 3)

人生如一盤無解的玲瓏棋局,與其苦苦思索無解的結局,不如享受這“下棋”的快樂。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當我們懂得從另一個角度享受過程,享受生命的時候,幸福也就可以在此春暖花開了。

幸福就是一種滿足

誰都渴望獲得幸福,但“幸福”這個詞的意義,卻一直被人們以錯誤和混淆的方式領會。幸福被當成興奮,當成滿足感,或者當成喜悅。但幸福在其原初意義中與這些沒有關係。幸福是一種存在狀態,但它不像喜悅那樣可以感覺到,因而也不是可以被追求的目標。

蘇聯作家蘇爾科夫曾經說過一段比較深刻的話:

“……一個青年人向我提出了一個擾亂我的心情的問題:什麼是幸福?怎樣回答好呢……人們好不容易才從內心裏把舊東西上的鐵鏽清除一光。每個人對幸福都有自己的想法,而在世界上,迄今為止,幸福的尺度又是各種各樣的。幸福就是要生活下去,就是要獻身於勞動的歡樂,這樣才能使得忌妒、貪吝、仇恨和凶狠從此永遠地消失和滅亡;幸福就是要相信全世界的人們都將會變得更加美好而善良;幸福就是要能承受痛苦,在巨大的受難的火堆上被燒死,不皺一下眉頭;幸福就是要把熱愛給予孤苦伶仃的人,就是要用快樂去溫暖不幸的人們的心頭;幸福就是要克製自己獵取榮譽和名聲,高興地能在自己不多的有生之年,每天無愧地、合法地在人們當中生活著……隻有這樣的幸福,青年人,才是我對你的渴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標準。對每個人來說,幸福都是不同的。就像玻璃彈珠,盡管都是圓的,但每一顆都有著自己的色彩。所以,我們就不能像做月餅一樣,把幸福刻成模子。

幸福,是一種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體驗,對生命的熱愛,對美好事物的咀嚼。所以,幸福並無固定的標準,全憑個人的感受。幸福與否隻有你自己最明白,隻要自己覺得幸福就已經足夠了。幸福就是一種感覺。

幸福是因人而異的,它包含了人性最大的滿足感。當你的情感、成就感、安全感或心理、生理等都得到滿足,才會是最大的幸福。古往今來每個人對幸福都有著自己的答案:幸福是海倫·凱勒獲得的三天光明,是貧苦中相濡以沫的廝守,是風雨中頭上撐起的一把傘,是逆境中朋友伸出的援手……幸福其實很簡單,有時我們隻要在意一下就能感受到,但很多時候我們都忽視了。

從前,一個富人和一個窮人談論什麼是幸福。

窮人說:“幸福就是現在。”

富人望著窮人的茅舍、破舊的衣著,輕蔑地說:“這怎麼能叫幸福呢?我的幸福可是百間豪宅、千名奴仆啊。”

一場大火把富人的百間豪宅燒得片瓦不留,奴仆們各奔東西。一夜之間,富人淪為了乞丐。

七月流火,汗流浹背的乞丐路過窮人的茅舍,想討口水喝。窮人端來一大碗清涼涼的水,問他:“你現在認為什麼是幸福?”

乞丐眼巴巴地說:“幸福就是此時你手中的這碗水。”

其實,幸福就是麵前的一碗水,一種被甘泉滋潤的感覺。你可以給予別人,別人也能把幸福回饋於你。幸福就在我們的身邊,隻要我們能想像一下幸福,就能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利奧·羅斯頓是美國最胖的好萊塢影星,腰圍6.2英尺,體重385磅。1936年,他在英國演出時,因心肌衰竭被送進湯普森急救中心。搶救人員用了最好的藥,動用了最先進的設備,仍沒挽回他的生命。臨終前,羅斯頓曾絕望地喃喃自語:你的身軀很龐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僅僅是一顆心髒!羅斯頓的這句話深深觸動了在場的哈登院長,作為胸外科專家,他流下了熱淚。為了表達對羅斯頓的敬意,同時也為了提醒體重超常的人,他讓人把羅斯頓的遺言刻在了醫院的大樓上。

1983年,一位叫默爾的美國人因心肌衰竭也住進了這家醫院。他是位石油大亨,兩伊戰爭使他在美洲的10家公司陷入危機。為了擺脫困境,他不停地往來於歐、亞、美之間,最後舊病複發,不得不住進醫院。他在湯普森醫院包了一層樓,增設了5部電話和兩部傳真機。當時的《泰晤士報》是這樣渲染的:湯普森——美洲的石油中心。

默爾的心髒手術很成功,他在這兒住了一個月就出院了。不過他沒回美國,而是到蘇格蘭鄉下住了下來,那裏有一棟他10年前買下的別墅。

1998年,湯普森醫院百年慶典,邀請他參加。當記者問他為什麼賣掉自己的公司時,他什麼也沒說,隻是指了指醫院大樓上的那一行金字。默爾曾經在他的傳記裏這樣說道:富裕和肥胖沒什麼兩樣,也不過是獲得超過自己需要的東西罷了。

追求幸福並不等於追求財富,因為幸福是一種滿足的感覺。埃裏希·弗羅姆給幸福下了這樣一個定義:幸福與愉快在性質上沒有什麼區別,它與愉快不同的是:愉快隻是涉及某種單一行動,而幸福是某種持續和一體化的快感,人類獲得了幸福,也就意味著找到了回答人類生存問題的答案。

看到這裏你是不是感觸很深?你是不是已經懂得了幸福的真諦?相信你對現在和今後的生活已經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它們來提醒你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

——————————————————

幸福隻在一念之間

19世紀西班牙小說家瓦爾台斯在《第四種權力》中說過:“人是為了幸福被創造出來的。”幸福不歧視任何人,大多數人如果下定決心去過幸福生活,就一定能幸福。因為幸福本來就是緊隨生活的腳步,與生活相伴而生的,隻不過我們沒有仔細去體會罷了。如果試著改變一下自己的觀察角度,就不會對幸福視而不見。

有個老太太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傘店老板,小女兒當了染坊的主管。於是老太太整天憂心忡忡。逢上晴天,她怕大女兒傘店的雨傘賣不出去;逢上雨天,她又擔心小女兒染出的布晾不幹。天天為女兒擔憂,日子過得很憂鬱,久而久之,愁出了一身的毛病。

後來一位聰明人告訴她:“老太太,你真是好福氣,下雨天,你大女兒的傘店會顧客盈門,而晴天你小女兒的布店又生意興隆,不論哪一天你都應該高興才是啊!”老太太一想,果真是這個道理,從此,老太太便整天笑容滿麵,再也不憂鬱了。

事情本來就是這麼簡單,同樣的天氣,心態一轉,憂愁就變成了幸福。其實,感到不幸,是因為心態不正確,是因為我們排斥幸福,而不是事情本身帶有不幸。如果抱著抵觸情緒,即使幸福悄然降臨,也會毫無察覺,與它失之交臂。

有一位年輕漂亮的女子,在新婚的時候,隨參軍的丈夫一道住進了兵營。蜜月還沒有度完,丈夫就接到命令,到沙漠腹地去參加軍事演習,把她一個人孤單單地留在了像集裝箱一樣的小鐵屋裏。小屋周圍,隻有墨西哥人與印第安人,他們不懂英語,無法進行交流。盛夏時刻,驕陽似火,酷暑難熬,年輕漂亮的女子,一個人獨自悶坐在像蒸籠一樣的小鐵屋內,孤單寂寞,煩躁不安。

無奈之際,她寫信給父母,想離開這鬼地方。父親的回信隻寫了簡單的三句話:“你咒罵,你傷心,日子一天天過去;你快活,你歡樂,日子也一天天過去。你選擇哪一種活法?”

年輕漂亮的女子,看了父親的來信後,感到無比的慚愧,決定洗心革麵,留下來在沙漠中去選擇自己的快樂生活。她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一改往日的消沉,積極地麵對人生,與當地人廣交朋友,與他們一起勞動,學習他們的語言,了解他們的風俗,熟悉他們的生活,把自己徹底融入當地人生活之中。

她以真心對待人們,人們也回報了她真情。她非常喜愛當地的陶器與紡織品,於是人們便將舍不得賣給觀光客的陶器、紡織品送給她作禮物。她的求知欲望與日俱增。她十分投入地研究了讓人癡迷的仙人掌和許多沙漠植物的生長情況,還掌握了有關土撥鼠的生活習性,觀賞沙漠的日出日落,並饒有興致地尋找海螺殼……

於是,她拿起了筆,一本名為《幸福的沙漠》的書兩年後出版了。沙漠沒有變,當地的居民沒有變,隻是年輕漂亮女子的心態變了。一念之間,她變成了另外一個人,痛苦與沉寂沒有了,隨之而來的是幸福和愉悅。

生活中常常是這樣,麵對同樣一種情況和境遇,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會產生不同的心態。一位精神病醫學專家說,造成自己精神折磨和痛苦,影響一個人幸福的,並不是物質的貧乏或豐裕,而是一個人的心境。如果把自己的心浸泡在困難、挫折、偏見、誤解、後悔、遺憾等這些叫人不喜歡的東西中,痛苦必然會占據整個心靈。

因此,我們要像俄國作家契訶夫所說的那樣,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裏燃起來了,那你應當高興,而且感謝上蒼:多虧你的衣袋不是火藥庫;要是你的手指頭紮了一根刺,那你應當高興:挺好,多虧這根刺不是紮在眼睛裏!你該高興,因為你不是拉長途馬車的馬,不是細菌學家做實驗的細菌,不是毛毛蟲,不是豬,不是驢,不是茨岡人牽的熊,不是臭蟲……

幸福的根源是我們的頭腦,而不是口袋裏所藏的東西。所以說,幸福與否隻在一念之間。

“大部分的人,在決心要變得更幸福時,就會有那種幸福的感覺。”這是林肯的一句名言。現在結合本節的內容,談一下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

寫完之後,把你的看法與家人、朋友、同事交流一下,也許會讓你有更大的收獲。

提醒自己注意幸福

人類忙了千年萬年,卻總是在無休止地追求本來很簡單的生活。在繁雜的事務中反而忘記了什麼是真正的幸福生活,迷失了生活的目的和意義,隻顧低頭像牛一樣拉著犁往前走,忘了去注意身邊的幸福。

幸福常常是朦朧的、很有節製地向我們噴灑甘霖。你不要總希冀轟轟烈烈的幸福,它多半隻是悄悄地撲麵而來。幸福絕大多數是樸素的。它不會像信號彈一樣,在很高的天際閃爍紅色的光芒。它披著本色外衣,親切、溫暖地包裹起我們。幸福不喜歡喧囂浮華,常常在暗淡中降臨。幸福有時會同我們開一個玩笑,喬裝打扮而來。機遇、友情、成功、團圓,它們都酷似幸福,但並不等同於幸福。幸福會借了它們的衣裙,嫋嫋婷婷而來,走得近了,揭去幃幔,才發覺它有鋼鐵般的內核。我們要提高對於幸福的警惕,當它到來的時刻,盡情地享受每一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