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異常心理人格障礙的自我診斷與調適(3)(2 / 2)

因為小怡猶豫不決的態度,一向包容她的男友也覺得很受傷。

《2008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指出,全國登記結婚人數在持續減少,初婚年齡顯著推遲……上海男性初婚年齡平均31.1歲,上海女性初婚年齡平均28.4歲;北京男性初婚年齡平均28.2歲,北京女性初婚年齡平均26.1歲。51.7%的人認為恐婚很正常,45.7%的人身邊就有恐婚族。

在如今的社會,恐婚的心理如此普遍,其原因到底是來自於哪裏呢?

其一,來自心中的傷痕久久不能釋懷,內心存在強烈的不安全感;第二是追求完美、寧缺毋濫的心理作祟;第三是源於“彼得·潘情結”,自己還是不願長大的孩子,逃避婚姻。

其實,結婚是人這一輩子幾件最大的事之一,在做出如此重大的決定前,緊張必然少不了。可是有的人卻把這種緊張無限擴大,擔心不曾擔心的事情,發愁沒有必要發愁的未來。當自身無力承受自己製造的恐懼時,可笑的悲劇上演了!最不明智的做法是:

(1)被傷害後卻仍然沉浸在痛苦的幻覺中不能自拔,導致自己永遠和新的愛情無緣,雖然年華在不斷流逝,時間卻凝固在過去,沉醉在過去之中,愛被凍結了,直到把自己化為泡沫。

(2)過於追求完美。不明智的人會將自己的愛人升華為不現實的完美的神。結果發現尋覓了多年,心中的愛人隻會在童話與愛情小說中才能見到。

(3)現實中的彼得·潘忘記了自己受時間的製約,已經年近三十,仍然希望自己做孩子。永遠以自我為中心,不知道主動關心別人,而把別人對自己的關心視為理所當然。依賴他人,不敢承擔責任,又苦於自己不願意做獨身主義者,就這樣光陰如梭,他們在長大與不長大之間掙紮,逃避在孩子的世界裏。

(4)不明智的人每段情感最長超不過半年,他們會一次一次在同一個地點跌倒,每每在進入親密關係的時刻以受傷收場,卻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摔倒的。在家庭能量理論中,來自家庭的創傷會為人譜寫一份你覺察不到的心靈劇本,它就潛藏在恐婚者的潛意識中,無形地左右他的愛情人生。

(5)因為對情感都不信任,在一段關係中,卻嚐試新的目標,腳踩兩隻或幾隻船,結果哪邊都得不到。

明智的做法是在進入情感前或在情感中進行自我覺察,真實了解自我以及與對方的情感關係,找到自己恐婚的真正或潛在動力。

婚姻恐懼症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治療矯正。

首先,在決定結婚前確定自己與戀人的感情。

確定感情後就應該充分地相信對方。不能為了自己假設出的種種可能而否定婚姻的必要性。

其次,盡早為婚後的生活做心理上的準備。

傳統觀念中,開始婚姻生活就是一個人下半生的開始,可見這個轉變非同一般!想在幾天之內接受改變生活狀態的現實的確不是那麼容易,這也是導致很多人婚前焦慮恐懼的一大原因。所以要在有結婚想法時就開始心理上的調試,以便真的結婚時能有很好的心理過渡。

再次,盡早為婚後的生活做實際準備。

80後獨生女子越來越多。年輕人在家過慣了公主、王子般的生活,家務事很少過問,一旦步入婚姻,不免很多事要自行處理,如做飯、打掃、洗衣等等。如果臨近結婚才想到這方麵的欠缺,補課為時已晚,隻能愁上愁!

最後,如果心理上存在解不開的結,提前求助於心理谘詢。

有些人在過去的感情經曆上受到過傷害,對婚姻的恐懼是自己不能克服的,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要盡早覺察,然後到專業的心理谘詢機構需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