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礙會導致人生的障礙
人格是我們的思想、感覺和行為的一貫模式。我們每個人都會在思想、愛、感覺、決策和采取行動的特別方式中顯示出自己獨特的人格特征。人類的人格範圍廣泛,這是使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也使我們的生活時悲時喜或者悲喜交加的主要原因。
多了解自己的人格會使你更好地控製自己的生活,也會有更廣闊的視野,可以看到為什麼有的事情順利,有的不順利,從而使自己從容快樂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但由於各種家庭因素或外在壓力等原因的長期影響,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人格上的變異,形成人格障礙,也稱為病態人格或異常人格,主要是指人格特征明顯偏離正常,使人格異常者形成了一貫的反映個人生活風格和人際關係的異常行為模式。
這種模式顯著偏離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認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麵),個人的內心體驗與行為特征在整體上與其社會文化背景所期望和接受的範圍明顯偏離。
這種偏離或者是認知,或者是情感,或者是控製衝動及滿足個人需要,或者是人際關係方麵的異常偏離,明顯影響其社會功能與職業功能,造成對社會環境的適應不良,人格異常者為此感到痛苦。
人格極大地決定命運。我們的命運更多地寫在我們的人格當中。人格功能對我們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施加了巨大的影響。人格障礙有明顯的社會功能障礙,常使自己和他人感到痛苦或使社會蒙受損害,並影響正常的人際關係。人格若出現障礙,表明你並不是那種可以順利地適應日常生活當中正常的索取和奉獻關係的人。反過來,你希望世界和周圍的一切都為你而變化,而不是根據不同的情形和人際關係的要求進行調整。你的表現方式生硬而沒有靈活性,形成長期的惡性循環,事情總是朝自己預想的最糟糕的方向發展。有人格障礙的人在生活的每一個層麵都有更多的困難。他們找到幸福婚姻、當成功的父母和成為有效率的合作者的機會要小一些。
他們多半會有精神和生理的障礙,對精神和生理的治療反應更差一些,也容易與法律過不去,一般來說也會過著悲傷的生活。
人或多或少地在某種特定的情景中會有某些人格上的特別反應,但人格異常者卻在價值觀形成後,就不太容易改變行為或思想上的偏差。這些人有些共同的特質,他們通常來自問題家庭,父母本身性格的偏差,可能在管教子女時造成孩子心靈上的傷害。孩子在長大成人後,個性就會有多疑、冷漠、無情或情緒失控等變異現象。
了解自己和周圍的人是否具有人格上的障礙,對我們自己或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和工作是絕對有幫助的。對自己來說,如果能了解自己存在性格上有異於常人的地方,可以使自己明白問題所在,避免出現更大的心理問題;對周圍的人而言,工作或生活中碰到這類人時會有較好的應對,而不致受到太大的傷害,或對他們造成誤解。
自戀症:我就是比別人強
有很多貶義的形容詞可以用來形容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特征:自私、傲慢、自命不凡、目中無人、自高自大、惟我獨尊、自以為是、以自我為中心。這此特征都來自於他們過高的自我評價和誇大的自尊。
他們對人、對己的基本看法通常是:“我是卓越的,才華出眾的,別人比不上我,所以都嫉妒我。”他們認為別人對他們的關注、讚美、關心、幫助都是理所應當的,成功、權力、榮譽也理所應當是屬於他們的,因此,他們對待批評、挫折的反應是憤怒、敵意,甚至會采取報複行動;他們缺乏同情心,對人冷漠,因而也會利用或玩弄他人的感情;他們沒有責任感,更沒有愧疚感,做錯事總會尋找借口和“替罪羊”,因為,如果承認錯誤會威脅到他們的自我評價。
自戀型人格障礙者熱衷於與他人比較和競爭,因為他們希望能在競爭中打敗他人,證明自己的優越。然而,當他們無法勝過他人時,會充滿嫉妒與敵意,對競爭對手進行惡意的攻擊或陷害。
從動機上來看,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最根本的動機是得到他人的讚賞與愛。然而,他們對他人的冷漠和藐視,恰好使他們得到他們最恐懼的後果——被他人拒絕。幸運的是,自戀型人格障礙是可以通過自我教育而有所改善的。
1.解除自我中心觀
自戀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為自我中心的階段是嬰兒時期。由此可見,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行為實際上退化到了嬰兒期。
朱迪斯·維爾斯特在他的《必要的喪失》一書中說到:“一個迷戀於搖籃的人不願喪失童年,也就不能適應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療自戀型人格,必須了解那些嬰兒化的行為。你可把自己認為討人厭的人格特征和別人對你的批評羅列下來,看看有多少嬰兒期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