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意識地回避消極暗示
你可能有過這種體會:由於在談話中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所以你在參加宴會時無法更好地交際並感到窘迫,這可能是因為你掙的錢比別的客人少並由此覺得低人一等,於是就害怕別人問起你的職業或投資情況。這其實並非遇到了自然危險,也就是說,你的身體沒有受到威脅,然而,這種環境也可能激發與你在黑暗小巷裏遇到劫匪時相同的焦慮和壓抑情緒。
一旦真的遇上了劫匪,你可以溫順地拿出錢包,遞給劫匪,然後拚命地朝相反方向逃之夭夭,這樣也許比較恰當。而在社交場合中,放棄所有能夠度過愉快夜晚的機會而逃到僻靜的地方,或者簡單地應對一下便起身離開,這都是絕對不合適的,甚至會導致某種你恰恰不想要的結果——主人及其他嘉賓會由於你的表現而徹底瞧不起你。如果這種社交場合與那些在心理暗示上留下傷疤的某些場合非常相似,那麼這種場合很可能也會導致上述的生存反應。
2.過度反應是一種消極暗示
小鍾,15歲,正值青春期逆反心理躁動的時候。小鍾的父母均為郵局工人,高中文化程度。小鍾和同學們在一起時活潑開朗,但是和父母在一起時常常不愛說話,並且情緒化。
有一次,小鍾和媽媽一起出去,在路上碰到媽媽的一個同事。這個同事正要送他的孩子去補習班,兩人就說起了孩子的學習問題。同事說:“我們家的孩子真是笨。每次考試都在最後,不知道他上課時到底能不能聽懂。唉,聽不懂也裝懂。”小鍾媽媽也隨口敷衍:“是啊,我們家的孩子也這樣,成績一直也上不去。”
小鍾聽完這話,立馬帶著怒氣甩手走了,任憑媽媽在後麵叫也不理不睬。
過度的自尊心會讓我們作出過度的反應。今天,我們有時會感受到自疑、不安全感、焦慮情緒帶來的壓力。我們錯誤地理解別人的話,就容易感到被冒犯或受傷害,於是,一道心靈傷疤就此形成。
這種日常生活中簡單的體驗很好地證明了一個道理:我們在感情上受到的傷害,與其說是別人,或者說是別人說了什麼、沒說什麼所造成的,倒不如說其根源在於我們自己的態度和反應。
3.不要什麼事都對號入座
總有一些人,喜歡在說話時譏諷別人:“有些人真是沒用,什麼活都幹不好……”“你瞧瞧,他可真夠可笑的”。如果你習慣性地把每一點兒小事、每一句偶然聽到的談話甚至在媒體上讀到或聽到的內容個人化,那麼就說明你流露了一種非常敏感、非常愛麵子的心理暗示。而這種心理暗示的“免疫力”是最低的。
對這類事情一笑置之吧!狂熱追求有價值、有意義目標的人,日程表上安排了一大堆要事去做的人,根本沒有時間去為這些無關緊要的小事和冒犯言行傷神。多數無意中道出、不帶感情色彩的話,僅僅是戲言而已,並無潛在的含義,尋找它們的潛台詞(當然,是當你被它們惹惱了時)完全是浪費時間。
按下列過程檢測受傷的心理暗示。
(1)仔細想想你自己所有習慣性或重複性的行為及人生經曆。
(2)你有沒有連續地對你與最親密的人之間的關係感到失望?
(3)你有沒有發現一群又一群的同事讓你討厭?
(4)你的所有客戶是否都是“吝嗇鬼”或“難纏的家夥”?
諸如此類,不論你逃避還是攻擊,這裏麵都涉及心理暗示受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