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擇業:你做好心理準備了嗎?(1 / 2)

美國著名的管理學教授格拉斯·霍爾指出:“一個人的目標、意誌和期望對其活動方向和成功都具有強有力的影響。簡言之,意欲所往,則無往不達。假如你知道自己要去哪兒,你最終到達該地方的可能性就會大得多”所以,我們在擇業時,應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指引我們積極、主動而且成功地去擇業。

一、成功求職的心理品質

(一)誠實守信

誠實守信,既是人類所追求的美好品質,亦是用人單位衡量求職者的重要標準,唯有自己真誠才能喚起對方的熱誠與肯定。求職者應該具有誠實守信的優良品質,在求職時真實地介紹自己的經曆和特長,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表現自己的優勢而又不刻意的掩蓋自己的弱勢。這種人格魅力會吸引招聘者,使之對你產生好感。反之,弄虛作假,言過其實,蓄意抬高身價隻會適得其反,欲蓋彌彰,不僅會損害自己的形象,而且會引起對方的反感。

(二)信心與自製力

缺乏自信心和自製力是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自信心和自製力是現代人格的精品,是最為重要的職業品質之一。有了足夠的自信心和自製力才能適應社會工作和紛繁複雜的環境;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才能奮發進取,勇於開拓,開創新的局麵;在人際溝通中,才能落落大方,遇變故而不驚,應付自如。因此,具有自信心和自製力的人廣泛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在求職中,有了這種品質,有條有理地推銷自己,給人以充滿生氣,能力出眾,適應性強的感覺,從而更易獲得求職的成功。

(三)變通性與適應性

在求職的職業定向和選擇過程中,僅僅有誠實守信,則顯得過於迂腐和呆板;僅僅有自信與自製,則顯得過於自負和固執。求職中的變通性和適應性,是一種良性的轉換態度與自我調試。有了這種品質,求職者會積極主動地麵對現實,正視現實。青年大學生應充分注意這種心理品質的重要性。當然,變通性與適應性必須以誠實守信,自信與自製為前提,否則,就會顯得圓滑世故。

(四)勇於抓住機遇

俗語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機遇在人的一生中是十分重要的。有的人因為抓住了一個好的機遇而事業順利,幸福美滿;而有的人因為沒有抓住機遇而碌碌無為,抱憾終生。一般來說機遇對每個人是平等的,之所以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正是因為有的人善於抓住機遇而有的人不善於而已。所以,一旦機遇來臨,不要猶豫不決,瞻前顧後。或許,這正是你一生輝煌的開始。

二、正確對待不如意

(一)期待與轉換角色

自你被用人單位相中那一刻起,社會就接納了你,準備讓你在社會的舞台上扮演一個角色,發揮你的才能。但你真正做好心理準備了嗎?社會期待對人是非常苛刻的,符合社會期待者,未必會獲得獎勵;而不符合者,卻必將受到嚴厲的懲罰。這恰恰體現了社會的冷酷無情。就業之後的人際關係和職業角色期待對你也提出了同樣的挑戰,事情做對了,未必受到欣賞;一旦做錯了,就必須承擔責任。這正是求學與就業的最大區別。社會的冷酷和期待的挑戰都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必須去適應它。拿出你的變通性和適應性來,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隻有這樣,你才能在社會上扮演一個令人欣賞的角色。

(二)差距與用非所學

當你走上工作崗位以後,往往會發現在學校所學的書本知識與職業上所擔任的實際工作之間,存在著一段很大的“知識差距”,或者是完全的學無用武之地——用非所學,這是一種普遍現象。大多數公司認為:隻有同時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工作經驗的人,才能成為一個稱職的職工。也許必要的工作經驗正是填補這段“知識差距”的唯一途徑,或許在工作一段時間後,你的“知識差距”就自然消失了。麵對“識差距”,不要慌張,一方麵你可能還未發現你所從事的工作需要何種知識;另一方麵,你的工作可能與你的知識僅有微小的差距,工作時間長了,你就會發現你的所學終有用武之地。但如果你發現真的用非所學,你就應該考慮換一份職業了。

(三)輕言,“離去”

就業之路本身就是坎坷的,獲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並非易事。但很多人往往得到工作以後又發現問題重重,故而欲言離去。日本鬆下電器公司總裁鬆下幸之助有一段發人深省的話,他說:“我想,選擇公司是決定各位將來方向最重要的課題。不要存在著暫且進入這家公司試試看的心理,而要有一生一世都要在這家公司服務的堅定信念。所以在今後漫長的一生中,很可能遇到不愉快的事情,碰到各種麻煩,但切勿因此輕言離開公司,應當下決心抱著永遠為該公司職員的想法,開辟新路。若遭逢不順心就想轉業,則永遠不會有大的成果”擇業者對待工作的正確原則是:在進入工作崗位之前,應擦亮眼睛認真選擇,一旦進入工作崗位,就要有“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的精神,爭取幹出成績。當然,也有這種情況,通過一段時間的上崗工作,經過觀察,對比和分析,發現自己確實不適合這份工作,在此情況下,你應該果斷地調整自己的工作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