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組織管理能力
《哈佛管理全集》的熱銷,MBA的熱考,“學生政治”在校園中轟轟烈烈的程度足以表明校園內外對於“管理能力”的認同。越來越多“不安分”的大學生不再滿足於專業領域內的建樹,不再滿足於技術研發工作。他們將眼光放得更長遠,瞄準了自己認為更能體現人生價值的方式,期望能成為組織管理者。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商品文化之間的融合使得“管理”這個詞更加誘人,孔老夫子,9而優則仕的觀點被新一代大學生重新詮釋,學而優則管的思想彌漫於大學校園。當然,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正需要大批這樣的高素質管理人才,也使這一個尚管的群落看到了更為廣闊的舞台。
組織管理是指成功地運用一些管理學的知識和能力影響機構的活動並達到最佳的工作目標。組織管理水平的高低已成為一項工作、一個部門、一個單位工作好壞的重要因素。盡管不是每個大學生走向社會後一定都會從事組織管理工作,也不是每個大學生都會選擇這種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但是每一個人在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運用到組織管理能力。現代社會表明,組織管理能力不僅領導幹部、管理人員需要,專業技術人員也要具備。現代科學技術已經綜合化、社會化,科研規模日益擴大,協作趨勢日益加強,這就涉及一個組織協調的問題;同時,隨著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每一項工作完全依靠一個人去完成是不可能的,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的問題時常出現。如果沒有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專業技術工作也是無法順利完成。
隨著時代的發展,純“書生政工師型”的人才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不論哪個專業的畢業生,都必須既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又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這不僅是順利就業的需要,也是時代的客觀要求。
五、適應社會的能力
適應社會和改造社會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麵。現實生活常常不盡如人意,五彩紛呈的現實生活使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眼花繚亂,無法適應。他們麵對現實生活中的消極現象常常產生不安、不滿的情緒。而以改造社會為己任的大學畢業生卻忽視了適應社會的前提,所以,適應社會的意識不是很強,能力也不是很高。人類文明總是在繼承與創新的矛盾運動中發展的。適應社會,正是為了擔當社會賦予我們的職責與使命。適者生存,生存正是為了發展。大學畢業生隻有注意培養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走向社會後才能盡可能地縮短自己的適應期,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一個人的適應社會能力是其素質、能力的綜合反映,適應社會能力的強弱與他的思想品德、知識技能、活動能力、創造能力、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以及健康狀況等密切相連。一般來說,一個素質比較高、各方麵能力比較強、身心健康的大學畢業生走上社會後,很快就能適應環境,適應工作,即使是在比較困難的條件下和比較差的環境中,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好的成績,或者變不利的環境為有利的環境。
需要指出,對社會、對環境的適應,是主動的、積極的適應,不是消極的等待和對困難的屈服,更不是對落後、消極現象的認同,甚至與之同流合汙。適應要同發展結合起來,要同改造聯係起來。如果隻講適應,不思進取和改造,那麼社會和個人都得不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