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大學畢業生應該具備的能力(1 / 3)

第二章 能力盤點

近年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猛發展,就業方式發生變化,對人才的要求也變得與以前不同,一種全新的人才理念強有力地撞擊著中國知識分子固守千年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信條,“能力論”取而代之成為現代高等教育和社會需求的契合點,重新詮釋著人才的含義。

於是,在畢業生就業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有四、六級考試不過照樣進外企的;有學位證沒拿到照樣當經理的;有專業課不及格照樣搞研發的。或許,他們的成績不是很好,但他們就業成功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奧秘,隻因為他們擁有能力。

能力是什麼?在心理學理論中,能力是指直接影響到人活動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心理條件。這種內涵式的解釋或許過於晦澀,但所謂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等字眼卻非常容易理解。能力的外延是極其廣泛的,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活動中有著不同的表現。能力本來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無法離開具體的時間和人物而單獨存在的。然而對此紛繁複雜的表象進一步的抽象和概括,還是存在一定的共同點的。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具備一定的能力。這種能力是成長經曆、環境、性格等諸多因素長期作用而逐漸積累的。在短時間內要想使能力得到顯著的提高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美國著名的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在對美國工商、金融、政界數百位成功人士進行仔細分析之後,認為他們成功的關鍵在於能夠認識和發掘自身的能力並盡可能使之得到發揮。因此,即將就業的畢業生應當對自身的能力和所具備的某種潛質有清晰的認識和把握,才能在求職應聘乃至以後的就業經曆當中盡情發揮自身的能力。一般來講,現在的招聘單位比較注重以下幾方麵的能力:

一、學習能力

學習是人類擺脫愚昧、無知的唯一方式,隻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獲得另一種必需的營養——知識。當然,這裏的學習不等於讀書上課,而有著更為廣泛的含義。這種能力表現為能時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並時時加以改進;要能夠用最快的速度接受應當掌握的未知事物和先進的思想理念;要能夠學人所長,棄己所短;能夠從事物當中汲取有價值的信息……

走出校門伊始,新的工作、生活對每一個人來說都非常陌生,無論是在知識技術上還是在其他方麵都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當今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不僅表現在畢業生求職的過程中,而且會體現在未來的工作中。隻有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迅速成長,脫穎而出。從另一個角度講,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科學技術更是以指數速度增長,要緊跟這一時代的潮流,就需要不斷充實自己,不斷學習,否則停滯不前,必遭淘汰。

二、實踐能力

如果說學習是采掘金礦的話,實踐將煉石成金。從唯物主義哲學的觀點看,實踐是獲得真理的重要步驟;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實踐也是將知識轉化為財富的唯一途徑。一個人實踐能力的高低與否直接影響著他的其他能力在實際工作中的發揮。

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日趨成熟使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用人觀念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不管是白貓黑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盡管仍然存在著“資曆”、“關係”、背影等影響就業的不合理因素,但“能力論”已經成為一種認識上的趨勢。這種趨勢顯示了社會的成熟,同時也反映出中國人才需求的現狀。在這一社會背景之下,中國大學生自身塑造的方向也隨之悄悄改變。於是,在理、工、文、管的各大院校中掀起了一股“實踐熱”。秀才不再閉門不出,他們從課桌走向了試驗台;從校園走向了社會;從活動的參與者變成了組織者,“幹了什麼事”比“拿了多少分”更被人看重。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勢,實踐的地位在校園內外空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