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學生,誰都希望自己在求職時有充分的知識和技能準備。軍事上不打無準備之仗的原理同樣適用於求職擇業。隻有做好充分準備,才能在人才市場上取得優勢,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結合各種觀點,筆者認為大學生應具備以下的知識儲備和結構:
一、寬厚紮實的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是知識大樹之軀幹,是知識結構之根基,其在大學生構建合理知識結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畢業生無論選擇何種職業,也不管要向哪個專業方向上發展,都少不了寬厚紮實的基礎知識,就像萬丈高樓平地起,全靠基礎來支撐。隨著市場經濟的運行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的產業、行業、職業結構調整的速度必然加快,大學畢業生在擇業、就業上已不可能再“從一而終”,職業崗位隨時變動的狀況不可避免,要適應這種變化,必須靠紮實寬厚的基礎知識。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講過一段極為深刻的話,他說,現在的學生一進大學即分係,分專業,由於急於求成,急於專業化,學生僅學到限於本專業的一些基礎知識,隻能“單打一”,將來畢業生適應性很差,隻會守住自己的一個“小攤子”,換一個方向(更不要說換專業)就暈頭轉向,不知所措,這怎麼能適應四化建設的需要呢?大學教育的一個根本點,是要擴大學生的知識麵,把基礎知識拓得盡可能寬一點。這樣,學生就有了“後勁”。蘇步青教授的這段話是很有見地的。
大學生必須掌握數學、物理、化學、外語、計算機、曆史、地理、漢語、專業基礎等方麵的基礎知識,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數學是大學生認識自然、運用科學知識改造自然的基礎工具;物理對大學生認識事物有直接的指導意義;化學有利於大學生認識物質組成和變化的規律;外語是利用國際知識的有效工具;計算機知識如今也是勢在必行的要求;讀史可以知未來;地理讓人了解地、時、空;漢語又是我們的母語;專業基礎也是重要的基礎。同時,上述各知識元素之間也存在著一個合理搭配的問題,大學生應該廣泛吸取各類基礎知識的精髓,遵照加寬、加重基礎的原則,有針對性地擴大基礎知識的容量和自己的知識麵,使知識結構趨於合理。寬厚的基礎知識不僅是大學畢業生勝任工作的基礎,而且決定著一個人能否在事業上有所建樹。因為,基礎知識之上構建著專業知識,而專業知識決定著一個人在工作方麵的作為,更重要的是,基礎知識的學習,有利於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而這些是一個人在事業中必備的優秀品質。
二、廣博精深的專業知識
專業知識通常是指大學生各自所學專業的知識,是大學生知識結構中的主要內容和直接顯示體;專業知識是知識結構的核心部分,也是科技人才知識結構的特色所在。培養專業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務,大學畢業生是將要從事某一專業性工作的專門人才,隨著工業經濟的飛速發展,大學教育的專業化趨勢明顯加快,現代大學教育在一定意義上是一種專業教育。無專業特色,也就不成其為科技人才。所謂廣博精深,是指大學生具有從事專業所需的有一定深度與廣度的知識和技術,對概念體係、理論體係、研究方法、曆史和現狀、國內外最新信息等都有了解和把握,同時,對與其專業鄰近領域的知識也要了解和熟悉,善於將專業領域與其他相關知識領域緊密聯係起來。專博相濟,專深博廣已成為當前對人才素質的重要要求。
但是,作為一種高層次的教育,有一點是不會隨著外圍社會的發展發生變遷的,那就是大學教育最根本的一點是要擴大學生的知識麵,提高學生認識世界、提升自我的能力。作為大學生,在學習基礎理論的時候,還要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麵,提高實際的工作能力。在學習過程中,首先要學好必修課,把基礎打牢固;其次要盡可能多地讀些參考書,了解和掌握本專業的最新技術和發展動態。現在的企業,尤其是外資企業,它們的生產線可以說能代表當今社會比較先進的水平,我們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很難做到與生產實際完全銜接。而企業在麵試過程中往往會或多或少地涉及一些專業方麵比較前沿的東西,應聘者如果能很好地回答此類問題則會得到考官的欣賞,也就等於一隻腳跨入該企業的大門。做好此項準備可能要花費很大的精力,需要翻閱很多相關報刊書籍,但隻要注意收集課堂上老師介紹的一些新知識、平時注意信息的積累,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注意分析和總結各門專業課之間的聯係,豐富你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專業知識的結構有一定的係統了解,讓思路比較清晰,也能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再次,要學些同本專業發展相關的基礎知識,以適應社會的需要。目前,大學生可以通過“雙學位班”、“第二學位班”、“主輔修製”及層出不窮的“培訓班”、“導班”等,拓寬自己的專業麵,構建廣博的專業知識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