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到邊遠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正在縮小。近年來邊遠地區采取了很多吸引人才的措施。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大學生,應該懷著一腔熱血,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奉獻青春。
要看到我國人事製度正在進行重大改革。多年來,我國的人事製度適應計劃經濟的模式,管得較死,缺乏活力。現在,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事製度也正在適應這一要求,越來越開放,人才流動也越來越頻繁。第一份工作未能如願,還可以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的擇業機會,日趨頻繁的人才流動必將會為大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擇業機會。
三、提供必要的社會關懷
首先,社會要努力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擇業環境,盡可能地提供更多的擇業機會,並盡快完善畢業生就業市場和人事製度,建立公正、平等的競爭機製。
其次,學校要大力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谘詢工作。一些學生產生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就業政策不了解,盲目擇業,造成心理失衡。因此,學校作為就業製度改革的一個主體,要加強就業政策引導,廣泛深入地向大學生宣傳就業製度,以及當前就業政策、供求形勢等,使學生熟悉這些政策和規定,以便大學生能夠根據國家的相關政策規定“對號入座”對自己進行適當調整。學校有關部門,尤其是學生工作部門,要及時了解情況,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引導學生順利擇業。針對擇業中學生易產生心理障礙的情況,學校還要加大心理谘詢的力度。
另外,家長要主動關心擇業期間的大學生,積極配合學校,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解除不必要的心理壓力,促使他們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度過求職擇業這一重要階段。
四、不斷完善就業政策
通過就業市場為大學生提供高效的服務,規範大學生和用人單位的行為,優化就業環境,從而使高校培養的人才資源的社會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實現。要達到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總目標,需要政府、社會、用人單位、高校和畢業生各方麵的努力和相互配合。
完善就業谘詢服務信息體係。為降低學生擇業和企業錄用的成本,提高人力資源的配置效率,就要做好就業谘詢、信息服務的信息庫和網絡化建設。
強化高校的就業指導機製。實行雙向選擇、自主擇業製度,並不意味高校減輕了在指導大學生就業方麵的責任,隻是高校職能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學校從原來協助政府部門直接進行就業分配,轉向為畢業生擇業和用人單位錄用人才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務。
高校應加強對就業市場的研究和預測,加強與用人單位的相互溝通與配合,與更多的用人單位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在向畢業生提供全方位就業谘詢和信息服務的同時,還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擇業觀。
知識能改變命運。
——〔美〕愛默生
第一章 知識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