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就業恐慌(1 / 1)

當全世界把期望值的最高分判給中國時,中國能讀書的人將麵臨日益豐富的人生選擇機會。這是個充滿機遇而又容易流失機遇的時代,是求職大軍充滿恐懼的時代,是追逐成功的時代,是向社會證明自己的時代。一個人麵臨的挑戰與其說是時代的挑戰不如說是麵對自我的挑戰。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在當代大學生中掀起了一股就業恐慌。

麵對擇業,大學生的心理是複雜而多變的。一方麵,為能盡快實現自己的抱負而感到高興;為自己即將走向社會,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與本領應用於實踐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感到激動不已。就業製度的改革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也提供了挑戰和競爭的基本條件。許多大學生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但另一方麵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社會媒體對就業難度的過分誇大,使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表現得不知所措。大學生在擇業中的恐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有遠大的理想,但往往不能正視現實

大學生在選擇職業的過程中追求更高的理想,願望更為強烈,更為豐富,更為遠大。經過充實而豐富的大學生活,大學生知識的羽翼已漸豐滿。然而,由於他們涉世尚淺,接觸社會較少,理想往往脫離客觀與主觀現實條件。他們注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缺乏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不願到艱苦的地方去,不願到邊遠地區去,不願深入基層。這些大學生想走捷徑,幻想成才的道路平坦筆直;想進入層次高、工作條件好的單位;想一舉成名。他們雖然也關注國家民族的前途,但卻過分強調自我價值。

二、有很強的自我觀念,但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

在大學階段,大學生對自己的了解日趨成熟。在擇業中,他們已經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人才將被社會使用,將為社會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同時,他們也要求社會能夠承認“自我意識中的我”,並以此為標準進行擇業。另一方麵,由於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最終定型,再加上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他們往往不能客觀地分析和評價自我。多數大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偏高,時常產生自我欣賞、自我陶醉的心態,擇業時容易期望值過高,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準備。相反,有少數學生自我評價過低,時常產生自卑自賤、自怨自艾的心態,擇業時容易期望值過低,缺乏主動爭取和抓住機遇的心理準備。也有的學生常常處於上述兩種情況的波動之中,擇業時往往目標與行為不一致,缺乏理智、冷靜的思考。

三、渴望競爭,但缺乏競爭的勇氣和技巧

就業製度的改革,為大學生擇業提供了公開、平等的競爭環境。大多數學生對此渴望已久,他們已經認識到,在商品意識廣泛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世界經濟麵向“大市場”的情況下,一個人如果沒有強烈的競爭意識,不參與競爭,就不可能成就事業。但是,許多大學生在社會為其提供的競爭機會麵前顧慮重重、畏首畏尾。有的怕競爭失敗丟了麵子,有的怕競爭傷了和氣,有的認為不正之風幹擾太大,競爭肯定會敗北。尤其是一些學生在擇業中遇到困難時,不善於調整目標、調整自己,而是在重重壓力下,失去了競爭的勇氣。

四、由這種恐慌引發的種種心理問題

隻講眼前實惠,忽視將來發展;互相攀比,強求平衡,互相嫉妒;這山望著那山高,這花看著那花俏;孤芳自賞,虛榮僥幸;缺乏主見,依賴他人;見異思遷,反複無常;尋求依托,自命不凡以及由這些問題帶來的心理障礙,如焦慮,恐懼,自卑,孤傲,冷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