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當今的大學生就業現狀(1 / 1)

導言 象牙塔邊緣的就業恐慌

1998年,中國教育部決定采取“海歸”經濟學家湯敏的意見——擴招。其理由有三:1.教育消費可以拉動內需;2.緩解當時國有企業下崗壓力;3.高等教育是立國之本。且不去爭論擴招的是是非非,有一組數據反映了當前的就業壓力。

2001年,高校畢業生共有115萬人。在那一年,本科生的就業率超過80%,研究生超過95%,專科生超過40%;

2002年,高校畢業生有145萬人,到7月份時一次就業率是65%;

2003年,高校畢業生為210萬人,到7月為止,畢業就業簽約不到50%;

2004年,高校畢業生達到280萬人;

2005年,高校畢業生將超過340萬人……

由於近期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總體需求有所減少,導致就業狀況日趨嚴峻。從教育部的統計看,除京、滬、蘇、浙、粵等經濟發達地區的本專科生供求大致持平外,大多數省區都出現了供過於求的情況。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持續擴大,畢業生供求矛盾會進一步加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也將更加激烈。高校在校生的規模空前,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目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地區和行業的差距增大,經濟和產業規模向東部沿海一些地區集中,而高校的擴招在全國各地卻是均衡的。80%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集中在大中城市。不少中西部地區高校的學生,北上北京、南下廣東、東進上海,尋找就業機會。目前,影響大學生就業決策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政策因素的影響

不同時期的就業政策,體現著不同時期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是人才資源配置的具體準則,也是畢業生就業過程中遵循的基本規範。我國畢業生就業製度的改革,總的來說基本經曆了“統包統配”和“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兩個階段。自主擇業從本質上說是一種雙向選擇,而不是擇業者一廂情願或隨心所欲的選擇。某個地區或城市的人才政策、用人單位的人才製度等也對畢業生擇業產生著製約。

二、經濟因素的影響

區域性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速度快的地區往往會成為大學生擇業的熱點。從職業的特點來說,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職業門類的增加和分化,職業的專業性越來越強。同時職業不再有相對固定的範圍,開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三、教育因素的影響

社會上一切的教育活動都會對受教育者產生著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這些教育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大學前教育和大學教育等,另外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也會對大學生擇業決策造成影響。各種教育內容的相互交叉和滲透,影響著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因此,大學生應當自覺認識成長環境與接受教育的條件對個體的影響,並通過主觀努力,改變自身不利因素,全麵提高素質,為求職擇業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四、社會因素的影響

影響大學生擇業的社會因素一般包括:社會價值觀、家庭意見、傳統觀念等。身處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大學生,雖然在擇業問題上受社會因素影響較多,但應樹立主體意識,養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對自身條件和社會需求做出明智的判斷,擺脫對父母的依賴,逐漸樹立自主、自立、自助等適應市場經濟的新觀念。

五、個人因素的影響

相當多的大學畢業生和家長,常把擇業目標鎖定在大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尤其是這些城市和地區的大機關、大企業等待遇高而且體麵的高端工作崗位。麵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每一名大學畢業生都應破除傳統的擇業觀念,切實調低惟高惟精的就業期望。常言說得好:“退一步,海闊天空”。大學生擇業時不妨先把自己與普通求職者放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先就業後擇業,然後再抓住發展的機遇,盡顯自己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