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李鴻章故居
李鴻章故居位於合肥市淮海路中段的北麵,其東麵不遠是當年三國曹操的點將台“教弩台”,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明教寺就建在古教弩台之上。李鴻章故居坐北朝南,氣勢宏偉,是合肥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名人故居。1998年被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9月27日正式對外開放。
李鴻章1823年出生於合肥,24歲中進士,曾組建淮軍,鎮壓太平天國和撚軍等農民起義。後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外交、軍事、經濟大權,在這期間。主辦洋務,興辦近代企業,創立北洋海軍,力圖富國強兵,被譽為“中國對外開放第一人”,對外曾代表清政府簽訂一係列不平等條約。1901年卒於北京,諡文忠。後歸葬合肥,在合肥東郊大興鎮有李鴻章家的祖墳和祠堂,建有李鴻章享堂。享堂始建於晚清,為一大型多進的四合院。
李氏兄弟6人均身居高位,聚族而居,深宅大院,鱗次櫛比,覆蓋了現合肥市淮海路中段的半邊街,有“李府半條街”之稱。李鴻章故居,僅為其中一部分,是晚清江淮地區典型的民居建築,布局整齊、結構嚴謹、雕梁畫棟、精美豪華。現故居占地麵積2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分為大門、前廳、中廳、後院樓閣,前後共有四進,宅居院落基本為扁狹長形,中廳與後院之間有院牆隔開。大門為三開間,呈凹鬥形,前麵有簷廊,門外立有兩隻石獅子。中廳稱作福壽堂,設有前外廊,是李府建築群中室內空間最大的地方,內部陳設華麗高雅。中廳東側還有書房。後院樓閣為二層樓高,前後樓房有回廊相通,形成環狀內院,人們俗稱“走馬樓”,樓上樓下的梁枋、槅扇、室內門罩等都有精美的木雕,走馬樓因供李氏家眷居住,所以又稱“小姐樓”。
二十三 、唐模民居
唐模古村位於安徽黃山風景區的南麓,處於連綿起伏的群山環抱之中,它以優美的環境,秀麗的山水,以及甚多的名勝古跡招徠絡繹不絕的遊客。
唐模村原為唐朝越國公汪華的太曾祖父叔舉始建。公元923年,汪華的後代汪思立舉家迂回故鄉,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學多才,精於天文地理,他用易經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對麵的獅子山,認為居住這裏可以發達,況且那裏還有太祖叔舉種植的鬱鬱蔥蔥的大片銀杏樹,經過汪思立等幾代人的辛苦勞動,先後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園、太子塘等建築物,逐步形成了一個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思立率兒孫重返徽州時正值五代年間後唐建立,諸侯紛爭,強盛的唐朝已不複存在,但汪氏子孫不忘唐朝對祖先的恩榮,決定按盛唐時的建築模式和風範來建造這個村莊,取名“唐模”。公元1087年,郡北許村的許貫一、許貫二兄弟倆因父母雙亡,投靠唐模姑父家,經過幾代繁衍,許氏比當地的汪、程、吳三姓人丁更為興旺,成為唐模的大姓望族。但他們不忘姑父的收養之恩,仍沿用“唐模”這個村名。唐模村莊的形成和命名,是古代的徽州人重視風水與忠君思想結合的產物,深深地烙上了曆史文化的印記。唐模村曆史上因經濟活躍、民風淳樸,而被譽為“唐朝模範村”。唐模村是一個人文積澱深厚的文明古村,也是徽州悠久曆史的見證。
古唐模在規劃布局整體村落及營造、完善建築生存空間方麵是徽州古村落之典範。由於曆史、經濟、自然條件的特殊性,唐模得以保存了眾多品位很高的徽派古建築。
唐模古村特色體現為兩大部分,其一為水街,唐模水街長達1100餘米,因檁溪水穿村而過而形成了這條極具江南水鄉色彩的水街,兩岸分布著近百幢徽派民居.並形成夾道而建的街道市井。沿街有40餘米長的避雨長廊,廊下臨河設有“美人靠”,供人來往休息。兩岸之間架有10座形態各異的石質平橋,方便居民往來。沿街漫步,可以領略到唐模古村濃濃的古韻。憑欄臨水,如置身在明清街市之中,猶如過去南京秦淮河一帶之風貌。街區周圍有古橋、古祠、古樹、古井,可謂古韻悠悠。其二為水口園林一一檁幹園,人們說忠君鑄造了唐模,盡孝則成就了檀幹園。檀幹園相傳是一許姓富商為償母親想一遊杭州西湖之願,而模擬西湖景致所建,人稱“小西湖”。檁幹園是徽州園林建築中最傑出的代表作之一,人們步入唐模村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檁幹園。檁幹園始建於清初,占地十餘畝,它不僅是風水文化的產物,更是儒家文化精髓的集中體現。園內三塘相連,有三潭映月、湖心亭、白堤、玉帶橋、笠亭等勝景。更令人流連忘返的是園中鏡亭內的宋、元、明、清18位名家的真跡石刻。這些石刻鐫刻精致,氣勢恢宏。古村落中珍藏著的這些珍品,代表著當年徽商經濟的繁榮及由此帶來的文化昌盛。
通過近幾年的旅遊開發,唐模以其千年古樟之茂、中街流水之美、“十橋九貌”之勝、名家石刻之雅、同胞翰林之譽而聞名遐邇,現已成為安徽省惟一一家“全國文明村”,安徽省“優秀文明示範景區”,黃山市十大景區之一。古村內還有沙堤亭、《同胞翰林》牌坊、銘德堂等景點值得一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