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居9(3 / 3)

二十四、 呈坎民居

呈坎村是被朱熹譽為“呈坎雙賢裏,江南第一村”的皖南徽州著名古村,是安徽省曆史文化保護區,也是我國當今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清代羅興在《呈坎沿革》中記載:“呈坎地屬歙縣,原名龍溪。在隋時為荒壤,至唐末始草創為村,改曰呈坎”“蓋地仰露日呈,窪下日坎。”呈坎四麵高山聳立,東有靈金、豐山,西有龍山、葛山,中為由北向南流的眾川河,村莊就在四山夾一河的盆地當中,地形呈現出八卦之坎方。村落選址完全符合“枕山、環水、麵屏”的古代風水理論。《羅氏族譜》也記載:“豫章(今南昌)柏林羅氏堂兄弟天秩、天真於唐末遷居金陵之雞公山。相傳長春山有煉丹台遺址,天尊曾煉丹於此。天秩、天真二公深明堪輿之學,察其地,眾水環抱,豐山挺秀,知後必能興旺,於是定居下來,並改村名龍溪為呈坎。”

呈坎村坐落在黃山、屯溪,歙縣的中間位置。依山傍河而建,坐西朝東,背靠大山,地勢高爽,整個村落按《易經》“陰陽二氣統一,天人合一”的理論選址布局,兩條水圳引眾川河水穿街走巷,現仍發揮著消防、排水、灌溉等功能,形成二圳五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宮。村中有的樓房高達三層,門樓氣派,顯示戶主當年的身份。而那些精致的徽州建築雕刻,更讓遊人流連忘返。呈坎古村落選址審慎、布局合理,人文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以山為本,以水為魂的山水田園特色顯著。呈坎五街大體和眾川河平行,延展呈南北走向,小巷與大街垂直,呈東西走向,街巷全部由條石鋪築,兩側民宅鱗次櫛比、縱橫相接、排列有序。建築美觀,施工精細,青牆黛瓦,高低錯落,黑白相間,淡雅清秀;長街短巷,犬牙交錯,宛如迷宮;漫步街頭,一步一景,步移景異,無處不景。

呈坎古村目前仍有宋代、元代建築各一棟,明代建築30多棟,清代建築100多棟,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0處,還有董其昌、林則徐等曆代名人題寫的牌匾30餘塊。呈坎現有明清建築不僅數量大,而且祠堂、民居、更樓,石橋類型多樣,僅三層樓民居現仍保存7棟,其精湛的工藝及巧奪天工的石雕、磚雕、木雕把古、大、美、雅的徽派建築藝術體現得淋漓盡致,被中外專家和遊人譽為“中國曆代古建築藝術博物館”。

一進入呈坎村,便可以看到氣勢恢宏的寶綸閣,其氣勢和藝術成就,堪稱明代古建築一絕,是對建築及裝修藝術感興趣的遊覽者必到之處。親眼目睹寶綸閣的雄姿是大多數人前來呈坎的原因和目的。該閣為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原名“貞靜羅東舒先生祠”,始建明嘉靖年間。後殿幾層因遇事中輟,70年後重新擴建。東舒祠占地5畝餘,分前、中、後三進,五層山牆,層層升高,顯得氣勢宏偉威武,第一進為儀門,儀門內是八丈見方的天井,天井兩旁為廊廡,第二進為大廳,前方6根方石柱巍然聳立,石柱之後是24根圓木大柱,堂中4根大立柱一人難以合抱。上麵檁梁重疊,橫直交錯,正中的冬瓜梁粗大莊重,現堂上還掛著一塊匾額,上書“彝倫攸敘”四字,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所書。大廳高大的板門照壁後又是一個大井,其後第三間才是寶綸閣。寶綸閣是整個祠堂的精華部分,相傳主持續建此祠的羅應鶴,明萬曆間曾任監察禦使和大理寺等職,深得明神宗寵信。羅“蓋之以閣用藏曆代恩綸”,故名“寶綸閣”,後來約定俗稱整座祠堂為“寶綸閣”。寶綸閣由3個三開間構成,加上兩頭的樓梯間,共十一開間,吳士鴻手書的“寶綸閣”匾額高掛樓簷。天井與樓宇間由黟縣青石板欄杆相隔,石欄板上飾有花草,集合圖案浮雕,三道台階扶欄的望柱頭上均飾以浮雕石獅。台階上10根麵向內凹成弧形的石柱屹立前沿,幾十根圓柱拱立其後,架起縱橫交錯的月梁。圓彎形的屋麵和飛揚的簷角與梁柱之間的盤鬥雲朵雕,令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橫梁上彩繪圖案優美,色彩絢麗,雖曆400餘年,至今乃鮮豔奪目,曆久不凋。寶綸閣左右兩邊為登樓的樓梯,登上30級木台階,可見樓上排列整齊的圓木柱,屋頂擱柵外露,飾以水磨青磚。此處為是坎村的最高點,可遠眺黃山天都、蓮花兩峰煙雲。寶綸閣以巧妙的結構,精致的雕刻,絢麗的彩繪,集古、雅、偉、美為一體,堪稱明代古建築一絕。

羅潤坤宅坐落於前街中段,建於明代中期,坐西朝東,為二層樓的四合院,民居建築有五鋪作鬥拱,覆盆礎、梭柱,密擱柵,窗欄精致,栱眼雕花。樓上的美人靠和窗欄尤為典型。

明代民宅燕翼堂為兩進三間三層樓,大門門罩磚雕,形製古樸,木牆壁內兩側有單披屋麵,靠異形丁頭栱出挑承托平盤枋,枋上置圓形雕花櫨鬥。鬥上又出現斜華栱,斜華栱承托屋麵,異形丁頭栱與圓櫨鬥都是在徽州極為罕見的。

長春社位於村西南,坐西朝東,建於宋代,後於宋代遷於現址。今主體為明代建築,後寢為清代改建,門屋則為新造。大門為五鳳樓式,全屋有900多平方米,

分門屋、正堂、後寢三部分。

呈坎是一個具有明代建築文化特色的古村落,保存至今的明代建築雖遭大量破壞,但仍占黃山市首位,而且類型豐富,風格之獨特在全國都屬獨一無二,故有“呈坎民居甲天下”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