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莊,雖曆經900多年滄桑,卻仍完整地保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全鎮60%以上的民居仍為明清建築,僅有O.4平方公裏的古鎮上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個磚雕門樓。如元末明初巨賈沈三萬後裔沈本仁所建的沈廳、明初中山王徐達後裔所建的張廳,都是明清住宅的典型。
沈廳位於富安橋東南側的南市街上,坐東朝西,七進五門樓,大小100多間房屋,分布在100米長的中軸線兩側,占地2000多平方米。沈廳原名“敬業堂”,清末改為“鬆茂堂”。清乾隆七年《周莊鎮誌》:“沈本仁早歲喜歡狹斜遊,所交者皆匪類。有言:不出3年,必傾家者。本仁聞之,乃置酒,與諸匪類飲,各贈以錢,而告之曰:我今當支撐門戶,計不能與諸君遊也。由是閉門謝客經營家業,於所居大業堂側拓創敬業堂宅,廣廈百椽,良田千畝,遂成一鎮巨室。”沈宅共由三部分組成:前部為水牆門、水河埠,是停靠船隻、洗滌用的碼頭;中部為靠街樓、茶廳、正廳,為接送賓客、辦理婚喪大事及議事之處;後部為大堂樓、小堂樓、後廳屋,是生活起居之處,整個廳堂是“前堂後寢”的格局。前後樓之間均用過樓或過道閣相連,形成一個大的“走馬樓”,為同類建築中所少見。大廳中懸泥金大字“鬆茂堂”,為清末狀元國民政府第一任農工商部長南通張謇所書。廳房宏大,麵閾進深均為11米,前有軒帶廓,梁柱粗大,刻有莽龍舞鳳等花飾,麵對正廳有精細的磚雕門樓。正中匾額是“積厚流光”四字,四周額框是紅梅迎春的磚刻浮雕,其餘刻有戲曲人物、花卉走獸等,無不玲瓏剔透,為磚雕藝術中的精品,惜在文革中部分被損。沈廳近年經全麵整修,恢複了原來的陳設,供遊人參觀休息。
張廳位於北市街雙橋之南,原名怡順堂,為明代中山王徐達之弟徐逵後裔於明正統年間所建,清初轉讓張姓,改名玉燕堂,俗稱張廳。張廳前後六進,房屋70餘間,占地1800多平方米,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同時,周莊還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橋,以及迷樓、光澄道院、全福講寺、南湖、葉楚愴故居等旅遊名勝。
周莊全鎮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築屋。深宅大院、重脊高簷、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古色古香,水鎮一體,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周莊集聚了中國水鄉之美,為江南第一水鄉。
十八、 紹興“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少年時代讀書的私塾,是塾師壽鏡吾先生私宅的一部分。書屋建於清朝末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曆史,具有江南水鄉民居的特點。
書屋是壽家台門東首的一排平房,坐東朝西,北臨小河,與周家老台門隔河相望。西距魯迅故居百步左右。書屋為平房,布局靈活自由,房屋沿河而建,屋前水街相依。入口大門前為敞廊,自街上進大門,則需經鄰宅壽家台門(即大門)前石板橋,折路經敞廊才到,進路曲折別有風味。水埠敞廊在此河道內收成,成為獨用埠頭,這種處理十分便於以舟為主的水網交通。
三味書屋平麵為長條形狀,由大門入,沿屋簷下而行,為一狹長天井,天井側邊為簷廊。內院較窄,分為三進。內院東側為書屋,西側與壽宅有門相通。內院廊道用青條石鋪麵,天井內則用亂石塊鋪地,環境幽雅寧靜。建築天井除有通風、采光功用外,還形成內部空間層次及情趣,產生寧靜、素雅的環境氣氛。書屋為三開間,正中掛一塊白底黑字的大匾“三味書屋”,藍地灑金屏門上是一幅中堂畫,兩邊柱子上貼一幅抱對。室內有方桌、太師椅、茶幾及八九張式樣不一的課椅。屏門之後有小門與屋後一小園相通,園內植有臘梅、天竹、桂樹、花草等。
書屋結構為疊梁式與穿鬥式混合使用。疊梁式用於中跨,穿鬥式用於山麵,這樣可獲得較大的室內空間。屋麵為望磚,上鋪小青瓦。書屋格調樸素高雅,整體布局舒適,外觀平緩簡練,空間開朗,尺度宜人,粉牆黛瓦,色澤淡雅,古樸自然,與環境十分協調。
十九、 烏鎮民居
烏鎮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為浙江省北部嘉興所屬的縣級桐鄉市所轄,位於兩省(浙江、江蘇)、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七縣(嘉興、嘉善、吳興、吳江、吳縣、湖州、桐鄉)交彙處。春秋時,曾為吳疆越界,戰事頻繁,吳國駐兵於此以防禦越國,故得名烏戍。所以為“烏”,是古人因此地土質色深,黛而肥沃,遂以烏名之。烏鎮此名最早見於唐代,宋嘉定年間,以車溪(今市河)為界分為兩鎮,市河以西為烏鎮,屬吳興縣(今湖州市),市河以東稱青鎮,屬桐鄉市。新中國成立後,烏青兩鎮合並,統稱烏鎮。
烏鎮是一座保存得相當完整的江南水鄉古鎮,東、西、南、北四條老街呈“十”字交叉,構成雙棋盤式河街並行、水陸相鄰的古鎮格局,體現出江南以水建市的特點。
烏鎮繁盛時分五柵,即東柵、西柵、南柵、北柵、中柵,實際上就是由十字河形成的十字街,河側為街。北柵衰落較早,以西柵最為興盛。烏鎮因以水稻和養蠶為主業,所以還保持著一些江南農村的風情和建築格局,尤見於西柵老街。那些店麵和房屋的式樣還有一種“老通寶”時期的遺韻,100多米長的街上就有大大小小17個茶館。老街路麵都由長條石板鋪成,木作門麵。現存用排門板的大多是商鋪,大的鋪子三、五、七開間,小店隻有一個開間。沿河的隻有一進,下店上宅,另一側則是前店後宅,並有宅戶四五進的大府第。沿街店鋪都注重店麵裝飾,橫梁常雕有花飾,人物花草,各家都不相同,這是當時工匠們展現手藝的機會,也形成烏鎮老街的一大特色。
烏鎮街道上清代的民居建築保存得相當完好,這些古民居依河而建,與河上的石橋共同構成了小橋、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鎮風韻。古建築梁、柱,門、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藝精湛,當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這些老房子裏。其中,朱廳、宋廳較值得觀賞。烏鎮民居的另一大特色是臨河的吊腳水閣樓,這些水閣挑出河沿,下部以木柱或石柱支撐。這是充分占領水麵以減少陸地上土地的占用,所謂占水不占地。進是因為烏鎮古代河麵沒有陸上管得嚴格,居民就鑽了這個空子。另外,靠近河邊的人家多備有小船,在住房上搭起水閣,屋下就留有了一個泊船的地方,一家如此,家家仿效。這些水閣懸空於水麵之上,顯得格外輕巧、空透。河沿有石級入水,水閣樓上開啟著長窗,盡量接近水麵,充分體現了水鄉居民的親水感情。此外,烏鎮依河道而建的廊棚極富水鄉韻味,也是古鎮上典型的建築。
烏鎮文風蔚然,名家輩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就出生於此,他的許多散文、小說中都描述有當年烏鎮的風土人情。古鎮留有茅盾先生的故居,是日本風格的建築,分為東西兩個單元,前後兩進,中間各有兩個石板天井。現已被辟為茅盾紀念館,可供遊人參觀。另外,烏鎮還有香山堂,江南百床館、居家民俗館、高公生糟坊、宏源泰染坊、烏青水龍會、江南木雕館、餘榴梁錢幣館、修真觀、翰林第、皮影戲館、彙源當鋪等多處旅遊景點。
烏鎮的水鄉之勝、古老之美、曆史文化之濃鬱,令人遊賞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