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同裏民居
同裏位於江蘇吳江東北,占鎮區平方公裏,人口8000餘人。同裏舊稱“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為“銅裏”。到了宋代,將舊名“富土”兩字相疊、上去點,中橫斷,拆字為“同裏”,同裏鎮名由此而來。
同裏鎮風景優美,鎮外四麵環水,古鎮鑲嵌於同裏、龐山、葉澤、南星、九裏五湖之中。鎮區被“川”字形的15條小河分隔成7個小島,而49座古橋又將小島串為一個整體。鎮內街巷逶迤,河道縱橫,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具有獨特的水鄉風貌,素有“東方小威尼斯”之譽。有詩日:“水鄉同裏五湖色,南北東西處處橋。水泊扁舟通萬裏,市區來往但輕搖。”
同裏優美的環境,便利的交通和豐富的物產成為士紳富豪退隱閑居、休憩頤養終老之地,因此鎮上多深宅大院,多精良民居。鎮誌記載,從公元1271年到1911年先後建成宅園38處,寺、觀、祠、字4 7座,數百戶士紳府第都有一定規模。全鎮現存有耕樂堂、三榭堂、明優堂、承恩堂、侍禦第、王鶴門樓等明代建築十餘處;清代建築較完整的有退思園、崇本堂、嘉蔭堂、務本堂、慎修堂、慶善堂、任氏宗祠、龐氏宗祠、陳去病故居等數十處,被專家稱為“明清建築博物館”。
退思園係清代安徽嶽備道任蘭生退職回鄉後所建的私宅花園,“退思”二字取《左傳》中“進則盡忠,退思補過”之意,由於園主官場不得意,遂退居故裏,追恩人事滄桑。園占地僅九畝八分,設計者是同裏鎮畫家袁龍。這是一座十分精致而別具匠心的私家花園。退思園的布局自西往東,左為宅,中為庭,右為園,橫向展開,別出心裁。古園林建築家陳從周教授曾在《說園》一書中說到“任氏退思園於江南園林中獨辟蹊徑,具貼水園之特例。山、亭、館、廊、軒、榭皆緊貼水麵,園如浮水上。其與蘇州網師園諸景依水而築者,予人以不同景觀,前者貼水,後者依水。所謂依水者,因假山與築物等皆環水而築,惟與水之關係尚有高下遠近之別,遂成貼水園與依水園兩種格局。皆因水製宜,其巧步構思則又有所別。設計運思,於此可得消息。”貼水一語道出退思園之特色精華,造園者把江南永鄉人們對水的喜愛和對水的崇拜,表達得最透徹和最生動了。園中以池為中心,一泓澄碧的水,滿滿當當,樓、閣、亭、台皆緊貼水麵,如漂浮在水麵上,俯身伸手即可攪到池水,池裏的金魚吮吸你的手指,岸邊的枝條蕪草倒掛到水中,一座小橋,一條回廊,一艘石舫,一平方台都臨水、跨水、臥水,最大程度地和水連接在一起,把遊園的人們盡量拉向水麵,推到水邊。水意盡量做足了,與水親近是人們最愜意的享受,袁龍用建築表達出來了水是萬物生命之源,這就是退思園的精妙。
自明清以來,江南地區的大宅富戶盛行磚雕、木雕,以此互相攀比,標新立異,爭奇鬥豔,形成一種風氣,給我們留下許多極為精彩的藝術佳作,也是江南民居的一大特色。同裏鎮嘉蔭堂的磚雕、木雕就極為精細。
嘉蔭堂位於竹行街尤家弄口,最出色的是主廳的木雕。五架梁兩側中心刻有“八駿圖”,梁兩端刻有“鳳穿牡丹”,梁底刻有“稱心如意”和“必定高中”圖案,這是江南民間吉祥俗語,一是用一柄如意來表示,一是用一支筆和個銀錠的形象以諧音來意喻。最為精妙的木雕是鏤空雕刻在“紗帽翅”上的《三國演義》戲文中的情節,共8幅。在該廳前部軒的部分梁木上所雕刻的花飾全為花卉圖案,中間雙步梁兩側是“梅蘭竹菊”四君子。東西盡間雙步梁上刻的是“國色天香”(牡丹)和“淩波仙子”(荷花),落地長窗裙板則配以“春蘭、秋菊、夏荷、冬梅”,東邊一幅白玉蘭寓意“金玉滿堂”,西邊一幅木樨花寓意“蟾宮折桂”。
內宅堂樓稱衍慶樓,石板天井,地上有“五福捧壽”圖案,即周圍刻有5隻蝙蝠圍繞一個壽字花紋。樓前是一座仿木結構的磚雕門樓,青磚不粉刷稱“清水”。 這些磚都是特製的,質地特別堅固細膩。磚是一塊塊的,要拚接,但不能有粗大的接縫,在工藝上叫“磨磚對縫”,正麵出現的縫隻能是一條細線。把接縫做在背麵,又要保證磚的牢固。這座門樓上,上枋刻有“暗八仙”淺浮雕,所謂暗八仙就是傳說中的八仙手中所拿的八件寶貝。下麵門額題字刻有“厚道傳家”四個大字,指點後人應遵循的誠懇待人之道,並以此世代相傳的願望。衍慶樓內“紗帽翅”上刻的圖案是教育子女兒孫要盡孝道的二十四孝圖案。五架梁兩側刻的是“伯樂相馬”、“羲之愛鵝”、“鬆下尋隱”、“踏雪尋梅”等8幅深浮雕。這些木雕都具有含意,隱喻了屋主人的意願。按功能來設置內容,客廳要熱鬧、要高雅,後堂要安靜、教育子女要成才孝順。這種藝術手法隻有江南做得最為精細耐看、豐富多彩,成為重要的曆史文化遺產。
同裏古鎮上的宅院住戶大都傍水而居,以河為骨架,依水成街。河內通舟,河沿走人,一座座的橋,一個個的河埠,沿河垂柳,綠枝拂水,巷內深邃,幽靜宜人,屋瓦連綿,白牆花窗,給人一派安謐閑情。河裏小船咿呀,岸上軟語吳依,又是一份水鄉的柔情。
十七 、周莊民居
周莊,春秋戰國時期境內為吳王少子搖的封地,稱“搖城”,後又稱貞豐裏。此後這裏一直是農業、漁業區。北宋元佑年,在此設莊經農的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將莊田13公頃捐給全福寺作為廟產,百姓感其恩德,改名周莊。宋高宗南渡後,人煙漸密。周莊鎮上的澄虛道院內留有巨大覆盆狀青石柱礎,鎮中的富安橋上也有拱形武康石橋欄板,均是宋代遺物,足以佐證周莊在宋代時就是人丁繁盛的鎮市。元代中期,由湖州南潯徙居於此的沈萬山利用周莊鎮北白蜆江水運之便,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北走瀏河出海通番貿易,遂成為江南巨富,周莊也因此成為糧食、絲綢、陶瓷、手工藝品的集散地,發展成為蘇州葑門外一巨鎮。
周莊四麵環水,猶如浮在水上的一朵睡蓮,北有寬闊的急水港、白蜆湖,南有南湖與澱山湖相連。南北市河、後港河、東漾河、中市河,形成“井”字形,沿河兩側順延成8條長街,粉牆黛瓦、花窗排門的房屋傍水而築。有河有街必有橋,周莊橋多,是其特色之一。河是路的一種,橋是路的延續,小橋、流水、人家,優美、幽謐、和諧。
富庶繁盛的江南水鄉,是由“街”表現出來的。走進周莊古鎮,踏在清爽堅實的石板路上,兩旁店鋪林立,人來客往,呈現出一派熱鬧景象。街緊挨著河,盡得近水之便,街道不寬,不過三四米,最窄一段隻有兩米多,臨街全是店麵。街道上空還有過街樓,感覺特別擁塞。但開敞的店麵、琳琅滿目的貨物、香味誘人的食品、笑臉相迎的店主,使小鎮充滿了溫馨的鄉情。沿街開商店的很多是長住的鎮戶,房屋的形式也就成了前店後宅或下店上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