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居8(1 / 3)

前 言 4

十四、 蘇州曲園

曲園為俞樾的住宅。俞樾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庚戌科進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河南學政。罷歸後,在蘇州、上海、杭州著書講學,垂40年。他讀書過目成誦,以“博物閱覽”著稱。在經學、訓詁、音韻,詩詞、散文、金石方麵很有成就.為清代著名學者。

清同治年間,俞樾在潘世恩的舊宅廢地上建宅園,並親自參與規劃,築屋30餘間。宅中有樂知堂、春在堂、認春軒、達齋、曲水池塘、曲水亭諸勝。俞宅共有兩落,即正落和邊落。正落有轎廳、門廳、大廳、住房共五進。門廳懸掛李鴻章題“德清俞太史著書之廬”額。樂知堂是當年舉行喜慶大典的主廳。邊落前為小竹裏館,是俞樾當年讀書之處;後為春在堂,是俞樾以文會友和講學之處。堂名“春在”,是由於俞樾中舉後於清道光三十年在北京保和殿應禮部複試,試題為“澹煙疏雨落花天”,俞樾答卷首句是“花落春仍在”,受到複試題卷官、禮部侍郎曾國藩的讚賞,置俞樾試卷第一進呈,中一等第一名。俞對此終身不忘,所以不僅用“春在”為堂名,亦作為所著文詩集題名。堂正中屏門上刻俞樾自撰、吳大瀓書《春在堂記》,上懸曾國藩題“春在堂”額。

宅園因基地西北有隙地,形如曲尺,故在春在堂後鑿曲水池,築曲水亭,沿西牆布設長廊,池邊假山峰回路轉,並築有回峰閣及風光旖旎的牡丹台,兼山水之牲。俞樾因園小,僅“一曲而已”,與篆體文中“曲”字相似,並取《老子》“曲則全”之意,取名曲園。這富有清末蘇州建築藝術特色的廳堂、書齋、庭院、宅園,曾名極一時。

1954年,俞樾曾孫著名紅學家俞平伯將曲園全部捐獻給國家,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經多次整修,對外開放,成為蘇州較好的名人故居之一。

十五、 蘇州東山雕花大樓

蘇州東山雕花大樓建於1922年至1924年之間,原名春在樓,取“向陽門第春常在”之意。因建築主樓梁桁、門窗及門樓雕刻精美華麗,人們俗稱雕花大樓,又稱雕刻大樓。整個建築集磚雕、木雕、石雕、鑄雕、彩繪、泥塑諸藝,巧奪天工,精妙絕倫,成為我國雕刻藝術中的一件傑作。

雕花大樓坐西朝東,平麵呈多邊形的四合院式結構,兩進五開間,內有門樓、主樓、花園等,總麵積達3000平方米。大門外建有一道曲尺形的照壁,上嵌磚刻“鴻禧”,取“漢郊五時答鴻禧”之句,寓大福之意。門前地麵上鋪砌碎石圖案,暗喻升官發財。

入口門樓正麵為單坡板瓦頂的花崗石門,水磨青磚拚貼鑲嵌,上嵌有磚額“天錫純嘏”,取《魯頌》“天錫公純嘏”句,意指天賜大福。門樓的上、中、下枋,均飾有畫像磚雕,其浮雕、圓雕、透雕和諧相融,分刻花卉祥雲等圖案,寓長生富貴、子孫滿堂等意。左右兜肚刻有戲劇故事《古城相會》和《古城釋疑》。

門樓內側單簷翼角、鬥拱飛昂。各類清水磚雕藝術珍品,同樣表達了宅居主人對吉祥財富、長壽幸福的希冀。門樓頂脊正中為植有萬年青的豆青色古瓷方盆,象征聚寶盆,寓“洪福齊天”、“萬年永昌”之意,並塑有 “獨占鱉頭”、“招財利市”的立體雕塑。中枋是蝠雲鑲邊的磚額“聿修厥德”,與門樓正麵的“天錫純嘏”相呼應,以示宅主能有今天,是平日修行積德的結果。門額下方平台望柱上圓雕福、祿、壽三星像。門樓內側上枋橫幅圓雕“八仙慶壽”,中枋橫幅圓雕“鹿十景”,下枋橫幅圓雕“郭子儀上壽”,喻福壽雙全。左側兜肚圓雕“堯舜禪讓”,右側兜肚圓雕“文王訪賢”,分喻賢德。兩條垂脊分塑“天官賜福”一對,戧角吞頭塑“鯉魚跳龍門”,墊拱板透雕五個圓形圖案,正中為“喜”,喻雙喜臨門,兩旁的“如意”和兩端的“繩袋”,比喻如意傳代。

門樓南側還有“錦雞荷花”磚雕,寓意揮金護鄰;北側“鳳穿牡丹”寓意富貴雙全;兩旁蓮花垂柱上端的“和合二仙”寓意瑞祥。磚雕門樓雕工精妙絕倫,巧奪天工,為磚雕門樓中罕見之珍品。此外,兩側圍牆上辟有四個漏窗,其圖案分別是纖絲、瑞芝、藤蔓、祥雲,以示“福壽綿長”。牆上花脊板瓦做成的“百花脊”、“果子脊”,寓意花開四季、富貴長春,百果結子、多子多孫。門樓兩側樓房的山牆上端,各有八角窗一個,內分別塑有“和合二仙”和“牛郎織女”,寄寓百年好合、終年相望的美好情景。

進入雕花大樓門樓天井,麵對的就是前樓。前樓是單簷兩層硬山造,麵闊22米。前樓樓下大廳是家中舉辦婚喪大事或接待貴賓之處,也是雕花大樓雕刻作品最多的地方,全廳方磚鋪地,承重擱柵通體雕刻“福、祿、壽”三星和“八仙過海”、“和合二仙”、“劉海戲金蟾”、“萬年青”等圖案。月梁兩端雕鳳凰,全廳共雕鳳凰86對,諧音吳語“百樂”,故又稱“風凰廳”。梁墊刻有牡丹,合為“鳳穿牡丹”,寓意“富貴榮華”。包頭梁上有黃楊木雕《三國演義》故事四十八則,構圖飽滿,簡潔渾厚,大氣磅礴,形神兼備。大廳簷口槅扇的中夾堂板、裙板及檻窗的裙板上,精心雕刻著二十四孝圖。

沿前天井的門窗上,裝著仿古幣銅質搭鈕和雙枕形插銷,下檻用蝙蝠形銷眼。沿後天井的門窗上,裝有雙龍搶珠銅質搭鈕、北瓜形插銷,下檻用海棠形銷眼。人們用六句話作了歸納,出門有喜(大門外照牆壁上磚雕“禧”寧),進門有寶(頂脊上有聚寶盆),抬頭有壽(磚雕門樓上圓雕“八仙慶壽”),回頭有官(廳內梁柱

上的木雕紗帽帽翼),伸手有錢(門窗上的古幣搭鈕),腳踏有福(門檻上的蝙蝠形銷眼)。

前樓二樓,是宅主及家眷的住處,現辟為雕花大樓陳列室,有少爺臥室、客房、小姐房、老爺房、墨寶室等。在前樓二樓的仿明檁上,畫有古樸典雅的蘇式彩繪,簷柱則雕成竹節形,寓“節節高”之意。鑄鐵欄杆上為“延年益壽”篆字,並且嵌有太極圖,四角均飾有蝙蝠組成的福壽圖案,為典型的明代裝飾手法。

小花園位於雕花大樓的北側,麵積僅300平方米。造園者吸收了江南古典園林的造園藝術精華,既注重模仿自然山水,追求“咫尺山林”的藝術效果,更刻意營造自然淡泊、超凡脫俗的意境。庭園雖小,卻玲瓏小巧,布局精妙。小花園內有四組太湖石假山群,大型假山依牆而築,咫尺之間,盤旋曲折。山上為平台,置有石桌石凳。另外三座假山玲瓏剔透、造型優美。花園西北隅有一幢小樓,上下兩層。樓上原為宅主老母念佛燒香之處,所以稱為佛樓,樓上有佛堂,設有供台,奉觀音菩薩像。其陳列布置與昔日東山大戶人家佛堂無異。樓下辟作猛將堂,大小兩尊猛將神座,由硬木透雕而成,各雕有十四條雲龍、一對獅子和四季花草。據方誌記載,自明代起,東山地區就有正月出猛將會的習俗:黃昏時分,燈火如熾,裏人將猛將抬上神座,後麵簇擁著“護國佑民”、“風調雨順”等祝禱旗幟,周圍觀者如雲,人聲鼎沸,場麵熱鬧非凡。相傳猛將係元代官吏劉承忠,有一年江淮災,餓殍遍地,他督兵抗災滅蟲,立下大功。東山人為紀念他,出猛將會的習俗因此代代相傳。

過石板鋪地的天井,即為雕花大樓後樓。後樓外觀與前樓相似,重簷三層硬山造,但從天井中望去隻見兩層。當年,宅主為防強盜搶劫,將第三層的前後各縮進兩檁,作為儲藏重要物品的暗樓。樓脊高13米,比前樓約高兩米,寓意步步高、級級升。現後樓兩層,包括小花園內的佛樓均辟為東山民俗館。整座雕花大樓充分展現出江南傳統的民間雕刻藝術精華,它集建築、雕刻、書畫、文學、工藝、園藝於一體,因而被人們譽為“江南第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