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龍井市金鄉東彙二隊的金昌南家,是一座已有80多年曆史朝鮮族民居,也是該村建造最早、保存較完善的一棟。建築采用對稱式的布局,尺度較大,造型顯得莊重與威嚴。平麵為六開間對稱式,兩端分別設有二開間外廊,廊深O.75米。主間占二開間,其中2/3為火炕,另l/3為灶坑(即廚房),上設朝鮮族鐵鍋3口,灶炕與牆之間鋪有活動木板(掀開可下去燒火),與炕、灶麵相平。主間左側設4小間,其中客間2間,供客人或長輩居住,2間裏供家中女孩專用。
屋頂結構為三角形木屋架,每隔0.4米設一椽條,上鋪望板或柳條捆,抹黃泥後鋪瓦。屋頂四角向上起翹形成曲線,增加了建築物的美感。其門高基本保存了傳統建築的格式,比例適度、做工精細、圖案典雅,充分體現了朝鮮族民居的民族特色。
十二、 滿族民居
吉林市烏拉街鎮是一個古老的滿族發祥地,至今還保留著許多滿族民居建築。
烏拉街鎮“後府”的始建者是趙雲生,1880年任烏拉總管,當時頗受慈禧的恩寵。1894年開始,用3年時間建成了氣派宏大韻“後府”。 “後府”原為二進四合院,占地近l萬平方米。但現僅存正房、廂房各一棟。
整個民居院落布局按中軸線展開,布局嚴謹,正房居中,兩廂房避開正房布置。院落寬大舒朗,光線充足、通風良好,正房開間進深均較大,兩廂房及外院各房依次漸小。居者的尊卑貴賤和嚴格的等級觀念從單體建築的尺度上亦可明顯看到。
在單體建築中,卍字炕和落地式煙囪是滿族民居的突出特點。正房五開間分成堂屋和東西兩間,四間采用擴間手法加寬。按滿族習俗,以西為大,臥房西山牆的“順山炕”專供擺放祭具,不可坐人,“順山炕”連接的南、北炕除晚上睡覺,亦為接待尊貴客人的場所。東西廂房稱為下屋,各3間。其間數均取奇數,此為滿族民俗之使然。東下屋以北為大,西下屋以南為大,居小輩者亦按大小排列。
屋麵坡度較陡,用小青瓦鋪就。外牆用青磚砌成,磨磚對縫。硬山式山牆,圓山式山尖,前後各有腿子牆伸出,上部鑲有精美的磚雕圖案“枕頭花”,下部配以石作雕飾。山牆上部有漂亮磚雕“腰花”。正脊及兩山牆斜簷端部砌有外挑的脊頭,鮮明的青灰、白色、赭石顏色搭配,尤顯古樸、典雅、協調:
“後府”正房采用六檁六枚帶前廊式。前廊大柱采用接柱式做法,與北京地區常用的小式構造有很大不同,此為北方滿族民居常用的方式。木構架作為主要結構承重體係,而青磚外牆隻是作為圍護結構,這同漢族民居做法基本相似。其他如頂棚、地板、門窗、炕罩、窗台板、隔斷均采用木作。建築的門窗製作十分精美,為展示其美,一反東北通常做法,將窗紙糊在內側,因屋蓋出簷大,雨雪對窗紙不會起到破壞作用。
綜觀滿族民居建築,既有女真人的遺風和京師旗人的建築風格,也有明顯的中原文化影響印痕,是一種具有鮮明地方風格特色的建築形式。
十三、 石庫門裏弄民居
石庫門裏弄民居是上海裏弄住宅的早期類型,19世紀後期興起於英、法租界。最初由江南傳統的民居並合聯立而成,後受城市家庭結構及生活方式影響,而逐漸衍化為適合於近代城市普通居民生活的建築形式。因每戶住宅單元都設有石庫門式的入口大門,故得名“石庫門住宅”。
石庫門裏弄民居分新、老兩種形式。老式住宅是由江南傳統民居單元按聯排式布局而構成密度稍高的裏弄住宅,最初出現於英租界,由外籍地產商經營,多為從鄉鎮城的鄉紳所居,住宅格式仍沿用傳統民居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多為三間二廂,少數大戶做成五間二廂,宅居前後設有天井。民居前部為主樓,高兩層,後部為平房,結構用料亦沿用以往民居的做法,外牆用紙筋石灰,構造簡易,亦不計較朝向。各戶入口大門均采用石發券,有三角、長方、半圓、弧形等各種形式,上飾凹凸花紋。建築裝飾風格亦分早、晚二期,初期仍保持江南民居之傳統地方特色;後期受外國建築影響,於細部裝飾處理上引入了西方式樣。
新式住宅由老式衍化而成,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前後。在建築平麵布局中,由三間二廂改為單開間或二間一廂,層高降低,樓層增至2~3層。戶內樓梯分戶設置,並在平台轉角處增設“亭子間”。民居建築的通風、采光等條件亦有改善,裝飾及用材均趨於簡化和歐化。同時,將裏弄的規模增大,有的弄居達到了500多戶人家,並分設總弄和支弄,弄寬由原來的3米擴至到4米以上,但宅間仍作歐洲行列式的毗連布局。
裏弄住宅最後成為我國江南地區近代城市住宅的基本形式,為城市中、下階層所居,同時也成為上海近代城市建築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