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語言民俗(2 / 3)

一些外來詞的翻譯也帶有以馬狀物的特點,如“馬力”、“馬達”等。馬達是MOTOR的音譯,因其運轉速度快,翻譯時很自然地會令人想到奔跑的駿馬,所以才用“馬”字譯“M O”這個音。馬力是計量功率的單位,1馬力等於在1秒鍾內完成75公斤米的功。從物理學來講,“馬力”當然不能解釋為馬的力氣,但漢語中用這兩個字來表示功率,究其本源,還是與馬的力氣有關的。

古人以馬命名狀物,主要采取以下方式:以馬命名狀物,以馬身體的各個部位如馬頭、馬蹄、馬尾等命名狀物,以馬具如馬鞍、馬鞭等命名狀物。此外,騎馬的姿勢也引起人們的相關聯想,許多用於“騎”的工具被用馬來命名,如秧馬、薅馬、馬桶、馬紮之類。馬桶是一種便器,又叫馬子、獸子。《通雅?器具》:“獸子者,褻器也,或以銅為馬形,便於騎以溲也,俗曰馬子。”形似,是這些命名狀物方式所共同遵循的一個原則,但這個原則不是事先商定的,而是馬文化長期深入人心的結果。馬在古人心中具有的神聖地位,馬與人們生產生活的密切聯係,這一切都深深地印在了人們的心裏,所以人們在命名或摹狀事物時,常常以“馬眼”看世界,隻要有一點形似的因素,就往往想到馬。

馬為大畜,馬也因此被賦予了“大”的意義。許多事物被冠以“馬”字來命名或摹狀,正是取了馬之“大”意。馬為大,蟲草之類大者,往往冠以“馬”字。《本草綱目?草五?馬蓼》:“凡物大者,皆以馬名之。”章炳麟《新方言?釋言》:“古人於大物輒冠以馬字……今淮南山東謂大棗為馬棗,廣東謂大豆為馬豆。通言謂大蟻為馬蟻。”馬蜂、馬蛭、馬蜞、馬蟬、馬璜、馬郎、馬蓼、馬菜、馬蘭等都是這種命名方式的產物。

此外,一些經常與馬相伴、聯係緊密的人或物,也被用馬來命名。如馬刀、馬勺、馬弁等。騎兵在馬上使用的斬劈長刀,稱“馬刀”。馬勺即瓠瓢,是一種盛水的工具。因為古時騎乘時多將此具懸掛在馬鞍上,故名馬勺。《南齊書?東昏侯紀》:“馳騁渴乏,輒下馬解取腰邊蠡器酌水飲之,複上馬馳去。”胡三省注《資治通鑒?齊東昏侯永元元年》引此文時雲:“蠡,瓠瓢也,今謂之馬勺。”舊時軍官的護兵,主要為軍官喂養戰馬,所以稱“馬弁”。就連碼頭一詞的來曆也與馬有關。《資治通鑒?唐穆宗長慶二年》:“又於黎陽築馬頭,為渡河之勢。”胡三省注:“附河岸築土,植木夾之至水次,以便兵馬人船,謂之馬頭。”今稱船舶停泊處為碼頭,即來源於此。

馬除了被人們命名狀物外,更多的是被用來喻人。

以馬喻人是從古至今世代承襲的傳統。“喻”起源於人的原始思維。原始思維是一種以己度物又以物及人的我向思維。以己度物,即以自己為中心看待萬物,這樣使萬物都具有了人的色彩。神話的“人格化”、“擬人化”都是不自覺的,是無意識形成的,都是以己度物這種思維方式的自然產物。以物及人,即把萬物的特性推及到人的身上,人與萬物之間似乎存在一種互動的關係,原始巫術就是這種思維方式的結果。原始人這種以己度物又以物及人的我向思維方式中已經蘊涵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就是說,最初的擬人、比喻完全是無意識的,隻是到了後來,隨著人們思維能力的提高,物我由混沌到對立,人們才有意識地在語言中運用擬人、比喻等方法來狀物喻人。可以想見,馬在初民社會一定也是被人們不自覺地用來喻人狀物,到後來發展成為自覺地以馬喻人。

馬有良駑,人有優劣。人們以馬及人,用千裏馬比喻傑出的人材,而把平庸之輩比作駑馬。千裏馬自先秦時就開始用來比喻優秀的人材,《戰國策》中多有這類故事,以後各代的文學作品中都有此喻,一直到今天還活躍在人們口頭上。與良馬相對的駑馬,有時也不完全是貶義,荀子雲“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駑馬隻要堅持不懈,鍥而不舍,最終也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曹操《龜雖壽》中有“老驥伏櫪,誌在千裏”之句,以伏櫪的老驥喻老當益壯、充滿遠大誌向的老者。以老馬喻老者還有一成語――老馬識途,這裏的老馬是經驗和智慧的象征。

西方的“白馬王子”、“黑馬”等比喻近些年來也被中國人廣為借用。白馬王子多用來比喻英俊瀟灑的男子,黑馬則用來比喻突如其來而一鳴驚人者。

也有一些貶義的與馬有關的比喻。牛馬嗚叫的聲音很難聽,人們以馬及人,罵人聲音粗野難聽曰“牛聲馬哮”或“牛聲馬調”。形容人生氣的樣子為“馬臉”。章炳麟《新方言?釋言》:“《說文》:‘馬,怒也,武也。’今荊州謂麵含怒色為馬起臉。”人們還用“馬子”、“瘦馬”等比喻妓女。

在歐洲和日本,騎馬是性關係的隱喻。這種隱喻在中國實際上也是存在的。白居易《長慶集》卷五一《有感》詩:“莫養瘦馬駒,莫教小妓女”,詩中將瘦馬與妓女並稱。我國有些地區(如東北)民間稱妓女或女流氓時,也用“馬子”一詞。而在現代的台灣,“馬”則是“女友”的一種俗稱,是“姑娘”的一種粗俗表達方式。以馬喻人狀物,這一言語習俗更多地體現在千百年來廣泛流傳的成語和俗語中。

(二)成語和俗語中的馬

漢語中有大量的與馬有關的成語、諺語和歇後語等,這些語言現象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中國馬文化在人們的思維和語言中長期滲透、影響的結果。

馬在古代經常與戎事連在一起。許多成語和俗語就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如千軍萬馬、厲兵秣馬、招兵買馬、單槍匹馬、一馬當先、馬首是瞻、快馬加鞭、馬到成功、汗馬功勞、兵荒馬亂、人困馬乏、人仰馬翻、馬革裹屍、歸馬放牛等等。騎馬出征,馳騁疆場,是古人建功立業的一個重要途徑。成語和俗語中多將馬和“功”聯係起來。“馬到成功”,多用於祝福他人事業有成;“汗馬功勞”,多用於褒獎他人貢獻之大。騎上戰馬出征,是建功立業之第一步,於是馬又和“向前”、“向上”、“開始”等意義聯係起來,如“萬馬奔騰”、“一馬當先”、“馬首是瞻”、“馬前卒”等。今人多用“上馬”表示一件重要工程的開始,與之相對的則是“下馬”,表示一件事情半途而廢。漢語中還有一表示時間的副詞――馬上,其來源也應與“馬”有關。馬上原是“在馬背上”的意思,不用下馬就去做某事,逐漸演化為“立刻”的意思。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三折:“爺,有的就馬上說了罷。”這裏的“馬上”就帶有這種過渡的痕跡。

馬為大牲畜,善於奔跑,由是而獲得了“大”、“快”等意義。馬蜂、馬蛭等動植物的名字前冠以“馬”字,就是取其“大”意。俗語有“馬大哈”、“馬虎”、“馬馬虎虎”,這些詞語有時則用“大大咧咧”來替換,其中的馬字可能就含有“大”的意思。馬為大物,其“大”意還表現在力量上。民間有諺“黑漢、黃牛、鐵青馬,一個作活就頂倆”,意思是說,如果身體強健,力氣大,一個人就能做兩個人的事。馬為大牲,但大中更有大者,俗語雲“瘦死的駱駝還比馬大”。取馬“快”意的成語和俗語有“走馬觀花”、“白駒過隙”、“心猿意馬”、“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駟不及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