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語言民俗(3 / 3)

馬與車相連相伴,成語和俗語中也經常將二者並提。如車水馬龍、香車寶馬、風檣車馬、“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等。古人以“汗牛充棟”形容書多,實際上也可以說“汗馬充棟”。柳宗元《唐故給事中皇太子侍讀陸文通先生墓表》文:“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意思是書多得堆滿了屋子,用牛馬拉車載書也會累得牛馬渾身是汗。

在成語和俗語中,馬還經常和牛成對出現,構成對立或互補關係,以表達一定的意義。對於人類來說,牛馬都是供人類役使的畜類,二者有許多共同特性,所以在成語和俗語中經常將二者相提並論,如“牛馬走”、“做牛做馬”、“牛馬不如”、“出的是牛馬力,吃的是豬狗食”、“呼牛應牛,呼馬應馬”、“馬牛襟裾”、“牛頭馬麵”、“牛溲馬勃”、“土牛木馬”、“問牛知馬”、“童牛角馬”、“牛頭高,馬頭高”、“牛不知角彎,馬不知臉長”、“喂牛得犁,喂馬得騎”,等等。這類成語和俗語都是在以牛馬喻人事,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在借牛馬來比喻人的社會地位或生活水平低,也用來表示謙卑。如司馬遷《報任安書》中開頭一句“太史公牛馬走再拜言”,李善注《文選?報任少卿書》雲:“走,猶仆也,言己為太史公掌牛馬之仆,自謙之辭也。”與這一意義相關的成語還有“做牛做馬”、“牛馬不如”等。做牛做馬是一種感恩之語。牛馬為人類辛勤工作,不辭勞苦,但地位卻很低。所以當人們受到他人的幫助和恩惠時,往往說“來生作牛作馬也要報答你”,而“牛馬不如”則用來形容人的生活貧窮和地位低下。

馬和牛有時還以對立的方式出現。如“風馬牛不相及”、“牛頭不對馬嘴(馬尾、馬麵)”、“風馬不接”、“牛馬拉車――各有一套”、“牛車追馬車――趕不上”、“牛套馬,累死倆”、“牛圈裏找馬――錯了門”、“牛欄裏伸進馬嘴――沒你開口的分”、“牛魔王變馬――奇怪”、“牛牽馬棚――湊合”、“拉著黃牛當馬騎”等等。這些俗語意義不一,但都是建立在人們對馬牛的區別這一基礎上的,其基本意義是:牛就是牛,馬就是馬,牛和馬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動物。如“風馬牛不相及”,這個成語來源於《左傳?僖公四年》:齊桓公伐楚,楚王派使臣對齊大夫管仲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這裏的“風”,是指牛馬一類的牲畜到了發情期時牝牡相誘。馬和牛到了發情期,母馬和公馬、母牛和公牛相互引誘,以交配繁殖。但母馬和公牛、母牛和公馬之間決不會發生相互引誘、交配的現象,讓牛和馬之間發情、相誘、交配是在做不相幹的事情,所以說“風馬牛不相及”。楚國使者意思是說,齊楚兩國相距甚遠,沒有任何幹係,齊國不該攻打楚國。外交談判是比較嚴肅的場合,春秋時期的諸侯會盟、談判、宴飲,常常是“賦詩言誌”,即用《詩經》中的句子表達雙方的意見,而這裏卻用牛馬發情、相誘、交配來比喻兩國關係,今天看來似乎有些不妥。但因為牛馬在當時是與人聯係最密切的動物,人們對它的生活、性情、習性再也熟悉不過了,誰都知道牛馬之間發情、相誘、交配是不可能的,所以楚國使者才口出如此“不雅”之語。“風馬牛不相及”,就像今天的罵人話一樣,是“底層”的語言,也是最深層的語言,它反映了人類早期的遊牧生活及經驗,直到今天人們還使用這一俗語來比喻兩件事情毫不相幹。

馬和牛雖然同屬畜類,但在人們的觀念中仍有貴賤之分,即馬貴牛賤。在廣大漢族地區,普通百姓一般無馬,耕地、運輸主要用牛,馬匹主要用於戰爭和貴族階層出行、田獵,正如前引《後漢書?馬援傳》:“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安寧則以別尊卑之序,有變則以濟遠近之難。”馬經常與貴族相伴,牛經常與農民相伴,因而有了貴賤之別。俗語有“牛耕田,馬吃穀”、“牛打江山馬坐殿”等,用來比喻受到的待遇不公平,吃苦的吃苦,享福的享福。

馬和牛還被引作賢愚之喻。馬一般被比作賢者,而牛則被比作愚者。以馬比喻賢良和智者的成語、俗語有很多,如老驥伏櫪、老馬識途、萬馬齊喑等。牛因為老實、聽話、行動遲緩,隻吃草料,所以有時被人們賦予愚笨、遲鈍、不智、沒福氣等意義。成語中有“牛驥同皂”和“牛驥共牢”。“牛驥同皂”出於《史記?鄒陽傳》:“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皂,此鮑焦所以忿於世而不留富貴之樂也。”這裏“不羈之土”與牛馬相對,牛馬均被視為下賤之物。但因為驥為良馬的別稱,所以後人用此成語時將驥與牛對立起來。牛驥同皂,意思是良馬和牛同槽。比喻賢愚同處或賢愚不分。又作“牛驥共牢”。《晉書?張載傳》:“及其無事也,則牛驥共牢,利鈍齊列,而無長塗犀革以決之,此離朱與瞽者同眼之說也。”又訛作“牛驥共宰”,意思是,把牛和良馬一起殺掉。馬被比喻為賢者,牛被認為是愚者,所以人們又用“牛驥共宰”來比喻賢愚利鈍不分。

馬和牛還分別代表戰爭與和平。馬經常與“戎”相連,牛經常與“耕”相伴。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戰爭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馬牛之戰”。戰爭結束,和平開始,則“解甲歸田”,“歸馬放牛”。“歸馬放牛”出自《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陽之山,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又作“馬入華山”、“放馬南山”等,古人經常將其與“刀槍入庫”並用,形容天下太平。

馬和其他動物也一起出現在成語和俗語中。如犬馬之勞、蛛絲馬跡、聲色犬馬、非驢非馬、馬往犬報、指鹿為馬、“馬號裏沒馬,拉驢先使喚”等。

與馬有關的成語、俗語還有很多,如盲人瞎馬、懸崖勒馬、素絲良馬、害群之馬、塞翁失馬、騎馬找馬、青梅竹馬、鞭長不及馬腹、馬裏頭挑馬不一般高、馬尾巴隻扇馬屁股、馬上不知馬下苦、馬至跌時收蹄難、“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馬雖瘦,還是馬;友無能,仍是友”、“馬要騎著看,人要交著看”、“馬踏軟地易失蹄,人聽甜言易入迷”、“馬老腿瘦,人老嘴慢”、“馬無頭不成群,雁無頭不成隊”、“馬上觀壯士,月下看佳人”、“馬到臨陣收韁晚,禍至頭來悔不及”、“馬上摔死英雄漢,河中淹死會水人”、“人窮誌短,馬瘦毛長”等等,俯拾皆是,舉不勝舉。這些帶有“馬”字的成語和俗語,實際上也是以馬狀物喻人的一種表現形式。

從上可見,語言習俗中的“馬”,其意義是多方麵的。既“高貴”,又“低下”;既有“賢良”、“人材”等褒義的比喻,又有“馬子”等帶有貶義色彩的比喻。同樣是馬,為何意義如此豐富,有時又相差如此懸殊呢?這和人們對馬的不同認知有關。馬是人們生活中較為熟悉的動物,從不同角度看待馬,往往會得到不同的感受。馬多與戎事相連,故而人們多將其與戰爭聯係在一起;馳騁疆場是古人建功立業的重要途徑,故而人們多將馬與事業、前途、貢獻聯係在一起;馬為大畜,力大善走,故而獲得了“大”、“快”等意義;古代中原地區缺馬,馬主要為帝王、貴族、國家所有,大量靠引進而來,故而有了“高貴”的意義;但馬畢竟屬於畜類,是供人使役的動物,一生辛苦勞累,故而又有了“低,下”的意義;馬有良駑,人有賢愚,於是人材被比做千裏馬,駑馬成了庸才之喻……這都是人們從不同角度看待馬匹、得到不同的感受,並且以“以馬及人”、“以馬及物”的方式為馬賦予相應的意義的結果。馬在語言習俗中具有如此豐富的意義,說明與馬有關的文化觀念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的內心深處,形成了一種群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