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使幹支紀年與動物紀年交融得更加緊密。據《北史》記載,北周宇文護的母親閻氏被執北齊,她在一封信中寫道:“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這裏已經將動物紀年與人的年齡結合起來。南北朝時期還盛行以十二生肖動物俑作為陪葬物的葬俗,如山東臨淄北朝崔氏墓地十號墓和十七號墓出土有動物生肖俑,太原北齊婁睿墓壁畫上有十二生肖動物圖像。北朝這些文字材料和考古材料說明此時十二生肖信仰已經相當流行。北朝政權多為非漢族建立,有許多遊牧民族生活在中原地區(上引宇文一姓即為鮮卑姓氏),這樣必定會使本來就存在的相互交融的兩種紀年法再次得到強化,所以此時生肖信仰要比前代興盛,也導致了緊隨其後的隋唐時代的生肖文化的繁盛。考古發現了許多隋唐五代時期生肖文物,有十二生肖銅鏡、十二生肖俑,刻有十二生肖的墓誌,頭戴生肖動物的人俑和圖案,等等。宋代以後,雖然墓葬中的生肖文物不及隋唐豐富,但十二生肖作為一種民間信仰,一直深深紮在人們心中,直至今天。
生肖信仰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生某年肖某物。如生於牛年之人肖牛,生於馬年之人則肖馬等。人生某年則肖某種動物的觀念,實際上是遠古動物崇拜意識的遺留。我們現代人總是驕傲地認為,人類是宇宙萬物之靈,是世界的主宰。但在遠古人類的心目中可不是這樣。在遠古時代,人類與自然是處於一體的,正如《莊子?馬蹄》中所說“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人類與自然萬物一樣,彼此平等地生活在地球上,互依互存,互相競爭,甚至互為食物。原始思維是一種我向思維,是一種“以己度物”又“以物及人”的思維。他們“以己度物”,認為萬物與人類一樣,都是有靈的;他們還常常“以物及人”,希望某些事物的特性能轉移到人的身上。在初民看來,人類和動物之間有某種神秘的聯係。通過頻繁接觸和細心觀察,他們發現有些動物比自己強大和凶猛,或有著特殊的本領,由此產生畏懼或羨慕心理,又由畏懼和羨慕產生崇拜,並希望這些動物的特性能轉移到自己的身上,希望人類能像馬一樣跑得快,像牛一樣有力氣,像老虎一樣凶猛,像猴子一樣靈活,像綿羊一樣溫順。而要獲得某種動物的本領,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去吃這種動物的肉。一直到今天還有人認為“吃什麼補什麼”,如吃虎骨可以壯人筋骨,吃牛鞭可以壯陽。在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中,甚至還存在分餐死人屍體的習俗,這樣做的目的實際上是為了獲得死者的勇氣和力量。熊和豹子都是勇猛的動物,我們今天說某人膽大妄為時還說“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膽”。這些都是原始交感巫術意識在現代社會的遺留。除了吃肉以外,要想獲得某種動物的本領,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將這種動物的名號附在人的身上,如以動物命人名,以動物為生肖等。古人以動物紀年,在這一年出生的人多麼希望自己也能像這種動物一樣順利健康地成長,或獲得該動物的某些特殊本領、得到該動物的保佑啊!於是便采取以這種動物為生肖的辦法,讓自己“屬”這種動物,使自己和動物之間建立某種神秘聯係,認為這樣就可以使該動物的特性轉移到本年出生的人的身上。又因為這些動物用來表示年份,所以該生肖動物就成了該年生人的保護神,即所謂“本命年”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