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家亂(2)(1 / 2)

教王護國寺,也稱東寺,位於京都九條之南,就是八幡山之上。作為真言宗根基,同時也是東寺真言宗的總本山(總部),平安京的鎮護之寺,即便是在佛教昌盛,廟宇繁多的畿內也有著超然地位,鎮壓者國運。

然則,時移世易,今日之東寺已不能與往昔的相比,可其地位卻未有減弱。即便是現在的危機關頭,三好長慶的選擇也是將居城暫時移到東寺,已做禦敵行政之中心。

東寺作為護國寺,其規模自然與其他廟宇不能相比,除了位於中心的金堂與金堂之後的講堂、食堂之外,還有五重塔、大日堂、太元堂、弁天堂等,而三好長慶選擇的居所則是當年空海禪師所住的大師堂。

而現在東寺的講堂也不複往日念經誦佛之聲,而是滿屋的蕭殺。佛座前,三好長慶位於首座,諸多家臣身披具足,跪坐在下,讓這佛門聖地充斥著血腥之氣。

“父親,剛剛傳來消息,內藤備前被若狹武田氏拖延,一時之間不能返還丹波。”作為三好長慶的獨子,至此關頭,三好慶興(三好義興)自然是緊隨在長慶身旁,同時此時的慶興也是長慶最能信任之人。

“哈哈,好,很好!”三好長慶怒極反笑,雖然他從未低估足利義輝的影響,但是其號召居然還能至此,的確讓長慶有些意外:“久秀呢,現在他在那裏了,還有多少人。”

“鬆永彈正留下了抵禦播磨的部隊,現在已經領著西攝豪族五千人過了澱川,進入山城國內。”三好慶興說道:“不過,敵軍也已經到了阪本。”

“既然已經逼近京都,那麼物見是否已經探明地方數量。”長慶立刻問道,他要清楚六角氏究竟給了足利義輝多少支持,才能決定這場戰鬥的性質,而三好慶興則將目光投向一旁負責輔助自己的池田教政。

“從朽木出發的人應有二千五至三千人。”池田教政即可領悟,說道:“可自從公方領軍的消息傳來,山城國便人心浮動。”

“這都不用說,他們想什麼,我很清楚。”三好長慶看著眼前京都的地形圖,手指瓜生山:“又三郎!”

“在!”又三郎就是伊勢貞孝,他原是幕府的政所執事,公方足利義輝的肱骨之臣。然則在三好長慶將足利義輝驅逐出京都的時候,為此曾帶數人暗殺長慶未遂,而後與細川晴元等人勾結。可是三好長慶卻認為此人忠義,而且伊勢作為世襲的政所執事,不僅沒有任何的懲罰,還信任有加,委以重任。由此可見三好長慶其人的胸襟氣量,不過這是題外話,回複正題。

“你現在立刻領五百人去修築將軍山城,沒有我的命令不可撤退!”

“是!”

將軍山城位於瓜生山山頂,早年天文年間近畿爭鬥之時,被棄置。而現在三好長慶想起這座廢棄的城池,並非隻是為了占據製高點,而是為了拖延時間。足利義輝從六角氏借兵三千,而京都守備則不足兩千,核心地帶又無有利地形可以防守。如此一來,足利義輝攻入白川,就是一馬平川,是以三好長慶此舉隻是為了拖延。然則,足利義輝並非庸人,麾下奉公眾也有智謀之士,對於三好長慶的舉動,豈能絲毫不知。

實際上,足利義輝和後來的義昭是不同的,他對於合戰之道也頗有心得,就在兵馬過了阪本以後,就已經有所察覺。而事實上,足利義輝身邊之人,包括細川、伊勢、一色、攝津等人也都有所警覺。

“公方殿。”事先開口的是攝津掃部頭晴門,他是在伊勢貞孝叛離足利義輝後,義輝最依仗的奉行人,同時,也是最能說的上話的人。

“怎麼了?”足利義輝對於武藝的擅長,讓他不至於躲避在後,而是跨馬在前。

“由此而去白川,必須得過瓜生山,若是能占據的話,我們就無後顧之憂了。”攝津晴門開口說道,隨即又停頓片刻:“但是三好長慶也是善戰之人,隻怕是。。。。”

“怕的就是他不占。”足利義輝笑著說道:“有瓜生山而下南,便是如意嶺(如意ヶ嶽),我們占據如意嶺,便可阻隔瓜生山與外的聯係,斷其水源,形成包圍。京都守備本就不充足,若是分兵守護,我等便可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