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博弈論的關注,我們要追求的不僅是“術”——如何打敗對手贏得勝利,更應該是“道”——尋求更好的合作關係,獲得更多的成就和快樂。
幸存者遊戲幾年前,一檔名為“幸存者”的“真人秀”出現在美國的電視上,隨即風靡全球,各國都出現了這個節目的變種(通常名為“挑戰”、“贏家”之類)。
盡管變種很多,但萬變不利其宗。它們的規則都差不多,大致是:遊戲者被分為兩組,被送到一個封閉環境中(如海島或綠洲),一方麵,他們要通過分工合作解決食宿等基本需要,另一方麵,要在組織者提供的各種任務中擊敗對手,獲得獎勵。同時,每隔幾天,每個組的成員要分別投票,選出一個被淘汰者……等兩組或其中一組人數所剩無幾,再合並為一組,繼續淘汰……直至最後隻剩下兩個候選者,再由觀眾(或所有被淘汰者)投票,選出最後的“幸存者”——此人將得到百萬獎金(或者其他什麼誘人的獎勵)。
為什麼這種節目受到如此的歡迎?首先是巨額獎金的誘惑——還有什麼遊戲比爭奪一大筆錢更激動人心的嗎?而且它還精明地利用了人們的移情心理。在觀看這個節目的時候,人們會不自覺地投入其中,為自己喜歡或討厭的每個遊戲者的命運牽腸掛肚,更高明的是,在滿足觀眾好奇心的同時,它甚至還提供了某種聯想,讓人從中體會到某種與生活競爭相關的感悟——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一個關於人類競爭的博弈模型。
如果用心琢磨一下,你會發現這個遊戲確實很有意思:從最後的結果看,這是一個零和遊戲——一個人贏,其他人輸。但是過程中卻也包括“合作”的內容,一個小“部族”裏的成員,基本上是“既勾結又鬥爭”:一方麵,他們要保證自己不被淘汰(那同時就意味著別人要被淘汰);另一方麵,他們又必須通過合作維持生存,並在與另外一個“部族”的競爭中贏得勝利。這有點兒像一個實行“末位淘汰”的公司,大家要一起賺錢,贏得市場;同時又要內鬥,爭取提升,避免被淘汰。大家有共同利益,也有利益衝突。
既然是一個博弈,其中就包含了各種詭計和策略。現在,我們就來玩一下這個遊戲,並把這作為博弈策略的實戰演習吧。
信息與策略如果一個博弈專家玩這個遊戲,他會怎麼做呢?當然,即使你是這樣一個專家,也不能保證自己不被淘汰;但是同樣也不能否認,這方麵的知識還是可以幫助你做得好一些。
你會發現,在遊戲的不同階段,博弈論的用處也是不同的。在遊戲的開始,它幾乎不能提供什麼具體的建議——對博弈論來說,複雜的局麵(從多人博弈到股市搏擊)一直是最富有挑戰性的難題,而越到最後,博弈策略就越清晰,這主要是因為局麵簡化了。事實上,在複雜的局麵下,在選擇策略方麵,博弈論給人的具體幫助並不多,但是一些原理還是可以提供一些啟發的。
首先要做的就是盡快適應環境,與他人打成一片(要知道,建立互信正是合作的基礎)。事實上,大多數人在這個階段還處於新來乍到的興奮和忐忑之中,還沒有好好進入角色,所以能在這個時候領先一步,一定會增加一些勝算的。
再就是收集信息——在一個信息不對稱的競爭中,誰的信息越多,處理信息的能力越強,他的勝算就越大。
收集和處理哪些信息呢?
首先是弄懂遊戲規則。可以說,好的策略,就是較好地利用規則的策略。
當然,規則本身可能很簡單,弄懂它似乎很容易。但果真如此嗎?比如你是否想過,為什麼要把人們分組呢?顯然,在這個遊戲中,不能指望“長期共處”激發合作的動機——這隻是一次性的豪賭。至少在原則上,你不能相信任何人。
如果隻是一大群人,那麼最可能的結果是——人人都是伊克人,各自為戰,相互拆台。那麼遊戲就有些單調了,也不會那麼吸引觀眾了。盡管人都有自私的一麵,但是也並不希望總是看到“邪惡本性”的表演。在這種情況下,分組就是一個聰明的製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成為了團隊,可以表現更多合作和互助。
但是這樣的合作注定是脆弱的,是權宜之計。小團體內部也是充滿競爭的,而且也注定要分分合合。在這個過程中,忠誠不是必需的品質——這有些讓人泄氣,但事情往往就是這樣。
你還要研究你的對手——其他的參與者。這些人是懷著和你一樣的目的加入到遊戲中的,而且和你一樣,他們也是聰明的,懂得為了實現目的而選擇的決策者,你的任何選擇都必然與他們有一個“互動”,萬萬不可把別人都想象成一群傻瓜或者木頭人,那樣吃虧的是你自己。
當然,這些人可能是各不相同的:有些人存心成為贏家,有些人隻是聽天由命;有些人容易合作,有些人卻是自私到家;有些人非常冷酷(或者說,非常理性),有些人就很講究紳士風度……換言之,你必須知道人們作選擇所依據的原則是什麼,隻有這樣,你才可能做到“知己知彼”。
做個“領跑者”嗎人們常常會陷入一種思維誤區而不自知,比如我們都認為:成為一個眾人矚目的、很有影響力的人意味著成功,所以在玩這個遊戲時,我們也力求做到這一點(隻要能夠做到,參加遊戲的人都是很醉心於當“頭”的)。可是我們卻忘了,一個策略是不是成功,往往要看它和規則的適應程度。在生活中的成功是否意味著在遊戲裏也能成功呢?不要忘了,生活裏的成功就是成功,是實實在在的;而在這個遊戲裏,即使你一直扮演著“明星角色”,隻要最後的獲獎者不是你,你的所有成功都是一種假象。
看中長跑比賽時,你可能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途中領跑的人經常不能贏得比賽。
一個高手會自然地跑在前麵,因為他實力確實很強,他要戰勝對手,或許還希望打破紀錄,所以他必須跑在前麵。但是另一方麵,領跑者的處境其實並不利,如果空氣阻力可以忽略不計,但心理壓力肯定比緊跟在他身後的人要大,而且他不能根據對手的行動決定戰術——他看不到對手,但是對手時時都在看著他,他不知道對方會在何時加速超過他。
在這個遊戲中,自然會有人嚐試扮演領袖的角色,同樣因為他們有實力,而且想贏。再者,成為一個領袖還會吸引一些跟隨者,這是很有好處的。但是不要忘了,在一個零和遊戲裏,沒有什麼人的忠誠是可以依靠的。
在生活中,我們能見到很多“槍打出頭鳥”的例子,在這個遊戲中也是這樣,一個領跑者會不知不覺地成為很多人心目中的競爭對手,一旦出現什麼差池,被人算計是很容易的。
相反,做個韜光養晦者其實也是很有好處的,可以不那麼引人注目,遭人算計;可以在暗中觀察每個對手——對方越是風光,在你麵前暴露得也就越多;最妙的是,你還可能成為很多人力圖拉攏的對象(因為你看上去“不那麼有威脅”),你可以不動聲色地比那些風光一時的人“活”得更長。
在這個人人都隨時可能背叛的群體裏獲得“安全”並不十分容易。長相漂亮可能會給你增加朋友,但也並不可靠,要知道,你所在的組織內部競爭是非常嚴酷的,如果你不希望成為被拋棄的一個,你就要表現出你對別人是有用的。
比如你很會采集野果,或者會做飯,一個人在剛剛吃過了你提供的食物後,馬上投票淘汰你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選擇。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更準確點兒說是:多做一件“好事”,不如少做一件“壞事”。
好事是指你對所在群體的貢獻,如你擅長采集或捕獵,對維持集體的生存有好處;或者你有某種運動天賦,可以幫助集體在比賽中戰勝對手,這樣就可以暫時減少這一集體被淘汰的人數。不用說,這些優良品質對你的存在很有好處,正如在現實中,人們的收益與他的才能有很大關係。但是這些並不能保證你就一定是那個笑到最後的人。
你促進的是集體福利,對此並不是每個人都心存感激。正如“公共困境”證明的,人們最關心的還是他個人的福利。
不要忘了“帕累托效率”:“你好我也好”並不是普遍規律,有時情況是“你好我不好”甚至“你不好我才好”。
而且,大家都有動機“除掉”一個強者——弱者希望以此增加自己的安全感,其他強者希望取而代之。可憐的是,“強者”自己通常看不到這一點,他已經把自己看成了這一夥人的“頭兒”,他甚至以為離開了自己,這一夥人都玩不轉,陶醉在自己說了算,做得好的表象裏,直到被大家淘汰,才會如夢初醒地體會人們是多麼容易“背叛”。
強者都有弱點:專橫、自大。這些弱點其實對別人無害,但卻給了別人最好的理由。
理由或者借口,在人們作選擇時的作用是不可小視的。正如“觀眾選美”的例子告訴我們的:入選者並不一定是最漂亮的,而是大家都認為別人會選的,因為她們有某些“特點”(如紅頭發之類)使之可以成為焦點。對於希望入選的美女來說,這樣的特點當然是好的,可是對於大家要選出一個犧牲品這樣的遊戲,你引人注目(比如辦砸了一件工作,或者在選舉前說了有人不愛聽的話)就不大好了。
這不僅是來自策略本身,也是來自人的心理:在做一件可能損害別人的事時,人們通常是喜歡給自己找一個理由的,這會讓他們的自我感覺好一些。比如一個女孩可能會說她和男朋友之所以分手,是因為他的某種行為表現得對自己不夠關心,其實如果這個男人更英俊一些或更有錢,她是可以容忍這樣的小小不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