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七論文人相輕\(2)(3 / 3)

維持現狀說是任何時候都有的,讚成者也不會少,然而在任何時候都沒有效,因為在實際上決定做不到。假使古時候用此法,就沒有今之現狀,今用此法,也就沒有將來的現狀,直至遼遠的將來,一切都和太古無異。以文字論,則未有文字之時,就不會象形以造"文",更不會孳乳而成"字",(10)篆決不解散而為隸,隸更不簡單化為現在之所謂"真書"(11)。文化的改革如長江大河的流行,無法遏止,假使能夠遏止,那就成為死水,縱不幹涸,也必腐敗的。當然,在流行時,倘無弊害,豈不更是非常之好?然而在實際上,卻斷沒有這樣的事。回複故道的事是沒有的,一定有遷移;維持現狀的事也是沒有的,一定有改變。有百利而無一弊的事也是沒有的,隻可權大小。況且我們的方塊字,古人寫了別字,今人也寫別字,可見要寫別字的病根,是在方塊字本身的,別字病將與方塊字本身並存,除了改革這方塊字之外,實在並沒有救濟的十全好方法。

複古是難了,何先生也承認。不過現狀卻也維持不下去,因為我們現在一般讀書人之所謂"正字",其實不過是前清取士的規定,一切指示,都在薄薄的三本所謂"翰苑分書"的《字學舉隅》(12)中,但二十年來,在不聲不響中又有了一點改變。從古訖今,什麼都在改變,但必須在不聲不響中,倘一道破,就一定有窒礙,維持現狀說來了,複古說也來了。這些說頭自然也無效。但一時不失其為一種窒礙卻也是真的,它能夠使一部分的有誌於改革者遲疑一下子,從招潮者變為乘潮者。

我在這裏,要說的隻是維持現狀說聽去好像很穩健,但實際上卻是行不通的,史實在不斷的證明著它隻是一種"並無其事":僅在這一些。

三月二十一日。

注釋:(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日上海《芒種》半月刊第一卷第四期,署名旅隼。

(2)議論寫別字一九三三年十月,劉半農在《論語》第二十六期發表的《閱卷雜詩(六首)》,對當年北京大學招考時學生在國文試卷中所寫的別字大加嘲弄。魯迅在同年十月十六日《申報自由談》發表《"感舊"以後(下)》(後收入《準風月談》),對劉的這種態度進行了批評;接著曹聚仁就"別字"問題在十月二十二日、二十八日《申報自由談》發表了《談"別字"》和《再張目一下--續談別字》兩篇文章。

(3)提倡手頭字一九三五年初,一部分文化教育界人士及雜誌社曾發起推行手頭字運動,主張將手頭字正式用於出版物,並發表了第一期推行的三百個字。據他們發表的《推行手頭字緣起》說,手頭字是"手頭上大家都這麼寫,可是書本上並不這麼印"的字。

(4)陳友琴安徽南陵人。當時是上海務本女子中學教員。他的《活字與死字》發表於一九三五年三月十六日、十八日、十九日的《申報自由談》。

(5)今文《尚書》《尚書》是我國上古曆史文件和部分追記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有今文、古文之別:今文《尚書》係漢初伏勝所傳,歐陽氏及大小夏侯氏所習,以漢代當時通行的隸書抄寫;古文《尚書》傳為漢代孔安國在孔子宅壁中所得,用秦漢以前的古文字書寫(後來流傳的古文《尚書》,相傳為東晉梅賾偽造)。據《漢書藝文誌》稱:"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文字異者七百有餘。"(6)骨甲文字即甲骨文,又稱"卜辭",殷商時代在龜甲和獸骨上所刻記載占卜情況的文字,一八九九年始於河南安陽(殷代故都)發現,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