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七論文人相輕\(3)(1 / 3)

(7)陳友琴在《活字與死字》一文中說:"所謂’活字’者,就是大多數認識文字的人所公認的字。。。。。。識字太多的朋友,搬出許多奇字僻字古字,與實際運用文字的需要全不相幹,我對於這一類的字,一概諡以佳號曰’死字’。"最後又說:"我覺得我們的同行何仲英先生(按陳、何當時都是教員)的話,可以做我的代表。"《中國文字學大綱》,一九二二年二月商務印書館出版。

(8)《說文》《說文解字》的略稱。東漢許慎撰,我國第一部係統介紹漢字形、音、義的著作。金文,又稱"鍾鼎文",是殷、周到漢代青銅器上鑄刻的記事文字。

(9)"爸父之蠱"語見《周易蠱》初六:"爸父之蠱,有子,考無咎。"三國時魏國王弼注:"爸父之事,能承先軌,堪其任者也。"後稱兒子能完成父親所未竟的事業,因而掩蓋了父親的過錯為"爸蠱"。

(10)關於"文"和"字"的這一解釋,原出《說文解字序目》中,原文是:"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11)關於篆、隸、"真書"(楷書),參看本卷第105頁注(16)。

(12)《字學舉隅》清代龍啟瑞編,是一部"辨正通俗文字"的書,分"辨似、正譌、摘誤"三類。此書刻本的字體,係由翰林二十餘人分寫而成,故稱"翰苑分書"。

書的還魂和趕造把大部的叢書印給讀者看,是宋朝就有的(2),一直到現在。缺點是因為部頭大,所以價錢貴。好處是把研究一種學問的書彙集在一處,能比一部一部的自去尋求更省力;或者保存單本小種的著作在裏麵,使它不易於滅亡。但這第二種好處,是也靠著部頭大,價錢貴,人們就因此格外珍重的缺點的。

但叢書也有蠹蟲。從明末到清初,就時有欺人的叢書出現。那方法之一,是刪削內容,輕減刻費,而目錄卻有一大串,使購買者隻覺其種類之多;之二,是不用原題,別立名目,甚至另題撰人,使購買者隻覺其收羅之廣。如《格致叢書》,《曆代小史》,《五朝》,《唐人說薈》(3)等,就都是的。現在是大抵消滅了,隻有末一種化名為《唐代叢書》,有時還在流毒。

然而時代改變,新花樣也要跟著出來了。

推測起新花樣來:其一,是豫先設定一種叢書的大名,羅列目錄,大如宇宙,微至蒼蠅身上的細菌,無所不包,這才分頭覓人,托他譯作,限定時日,必須完工,雖然譯作者未必定是專家,但總之有許多手同時在稿紙上寫字,於是不必窮年累月,一大部煌煌巨製也就出現了;其二,是原有一批零碎的舊譯作,一向不甚流行,或者雖曾流行,而現在卻已經過了時候,於是聚在一起,略加類別,開成一串五花八門的目錄,而一大部煌煌巨製也就出現了。

出版者是明白讀者們的心想的,有些讀者們,苦於不知道什麼是必要的書,所以往往以為被選進叢書裏的,總該是必要的書籍;而且叢書裏的一本,價錢也比單行本便宜,所以看起來好像很上算;加以大小一律,也很合人們愛好整齊的心情。本數又多,一下子可以填滿幾書架,規模不大的圖書館有這幾部,館員就省下時常留心選購新書的精神了。然而出版者是又很明白購買者們的經濟狀況的,他深知道現在他們手頭已沒有這許多錢,所以這些書一定是廉價,使他們拚命的辦出來,或者是分期豫約,使他們逐漸的繳進去。

彙印新作,當然是很好的,但新作必須是精粹的本子,這才可以救讀者們的智識的饑荒。就是重印舊作,也並不算壞,不過這舊作必須已是一種帶著文獻性的本子,這才足供讀者們的研究。如果僅僅是克日速成的草稿,或是棧房角落的存書,改換新裝,招搖過市,但以"大"或"多"或"廉"誘人,使讀者化去不少的錢,實際上卻不過得到一大堆廢物,這惡影響之在讀書界是很不小的。

凡留心於文化的前進的人,對於這些書應該加以檢討!二月十五日。

注釋:(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五年三月五日《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二期,署名長庚。

(2)我國最早印行的叢書,是南宋寧宗嘉泰元年(1201)太學生俞鼎孫及其兄俞經輯刊的《儒學警悟》,內收宋人著作六種,共四十一卷。度宗鹹淳九年(1273),左圭又輯刊《百川學海》十集,共一百種,收有漢、晉、六朝、唐、宋各代著作,其中宋人著作,占十分之八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