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七論文人相輕\(2)(2 / 3)

諷刺作者雖然大抵為被諷刺者所憎恨,但他卻常常是善意的,他的諷刺,在希望他們改善,並非要捺這一群到水底裏。然而待到同群中有諷刺作者出現的時候,這一群卻已是不可收拾,更非筆墨所能救了,所以這努力大抵是徒勞的,而且還適得其反,實際上不過表現了這一群的缺點以至惡德,而對於敵對的別一群,倒反成為有益。我想:從別一群看來,感受是和被諷刺的那一群不同的,他們會覺得"暴露"更多於"諷刺"。

如果貌似諷刺的作品,而毫無善意,也毫無熱情,隻使讀者覺得一切世事,一無足取,也一無可為,那就並非諷刺了,這便是所謂"冷嘲"。

五月三日。

注釋:(1)本篇寫成時未能刊出,後來發表於一九三五年九月《雜文》月刊第三號。參看本書《後記》。

(2)斯惠夫德(1667-1745)通譯斯威夫特,英國作家。著有長篇《格列佛遊記》等。

從"別字"說開去自從議論寫別字(2)以至現在的提倡手頭字(3),其間的經過,恐怕也有一年多了,我記得自己並沒有說什麼話。這些事情,我是不反對的,但也不熱心,因為我以為方塊字本身就是一個死症,吃點人參,或者想一點什麼方法,固然也許可以拖延一下,然而到底是無可挽救的,所以一向就不大注意這回事。

前幾天在《自由談》上看見陳友琴(4)先生的《活字與死字》,才又記起了舊事來。他在那裏提到北大招考,投考生寫了誤字,"劉半農教授作打油詩去嘲弄他,固然不應該",但我"曲為之辯,亦大可不必"。那投考生的誤字,是以"倡明"為"昌明",劉教授的打油詩,是解"倡"為"娼妓",我的雜感,是說"倡"不必一定作"娼妓"解,自信還未必是"曲"說;至於"大可不必"之評,那是極有意思的,一個人的言行,從別人看來,"大可不必"之點多得很,要不然,全國的人們就好像是一個了。

我還沒有明目張膽的提倡過寫別字,假如我在做國文教員,學生寫了錯字,我是要給他改正的,但一麵也知道這不過是治標之法。至於去年的指摘劉教授,卻和保護別字微有不同。(一)我以為既是學者或教授,年齡至少和學生差十年,不但飯菜多吃了萬來碗了,就是每天認一個字,也就要比學生多識三千六百個,比較的高明,是應該的,在考卷裏發見幾個錯字,"大可不必"飄飄然生優越之感,好像得了什麼寶貝一樣。況且(二)現在的學校,科目繁多,和先前專攻八股的私塾,大不相同了,縱使文字不及從前,正也毫不足怪,先前的不寫錯字的書生,他知道五洲的所在,原質的名目嗎?自然,如果精通科學,又擅文章,那也很不壞,但這不能含含胡胡,責之一般的學生,假使他要學的是工程,那麼,他隻要能築堤造路,治河導淮就盡夠了,寫"昌明"為"倡明",誤"留學"為"流學",堤防決不會因此就倒塌的。如果說,別國的學生對於本國的文字,決不致鬧出這樣的大笑話,那自然可以歸罪於中國學生的偏偏不肯學,但也可以歸咎於先生的不善教,要不然,那就隻能如我所說:方塊字本身就是一個死症。

改白話以至提倡手頭字,其實也不過一點樟腦針,不能起死回生的,但這就又受著纏不清的障害,至今沒有完。還記得提倡白話的時候,保守者對於改革者的第一彈,是說改革者不識字,不通文,所以主張用白話。對於這些打著古文旗子的敵軍,是就用古書作"法寶",這才打退的,以毒攻毒,反而證明了反對白話者自己的不識字,不通文。要不然,這古文旗子恐怕至今還不倒下。去年曹聚仁先生為別字辯護,戰法也是搬古書,弄得文人學士之自以為識得"正字"者,哭笑不得,因為那所謂"正字"就有許多是別字。這確是轟毀舊營壘的利器。現在已經不大有人來辯文的白不白--但"尋開心"者除外--字的別不別了,因為這會引到今文《尚書》(5),骨甲文字(6)去,麻煩得很。這就是改革者的勝利--至於這改革的損益,自然又作別論。

陳友琴先生的《死字和活字》,便是在這決戰之後,重整陣容的最穩的方法,他已經不想從根本上斤斤計較字的錯不錯,即別不別了。他隻問字的活不活;不活,就算錯。他引了一段何仲英先生的《中國文字學大綱》來做自己的代表(7)--"。。。。。。古人用通借,也是寫別字,也是不該。不過積古相沿,一向通行,到如今沒有法子強人改正。假使個個字都能夠改正,是《易經》裏所說的’爸父之蠱’。縱使不能,豈可在古人寫的別字以外再加許多別字呢?古人寫的別字,通行到如今,全國相同,所以還可以解得。今人若添寫許多別字,各處用各處的方音去寫,別省別縣的人,就不能懂得了,後來全國的文字,必定彼此不同,這不是一種大障礙嗎?。。。。。。"這頭幾句,恕我老實的說罷,是有些可笑的。假如我們先不問有沒有法子強人改正,自己先來改正一部古書試試罷,第一個問題是拿什麼做"正字",《說文》,金文,(8)骨甲文,還是簡直用陳先生的所謂"活字"呢?縱使大家願意依,主張者自己先就沒法改,不能"爸父之蠱"(9)。所以陳先生的代表的接著的主張是已經錯定了的,就一任他錯下去,但是錯不得添,以免將來破壞文字的統一。是非不談,專論利害,也並不算壞,但直白的說起來,卻隻是維持現狀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