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對家庭產生了明顯的不良影響,例如,患者會要求家庭成員為了預防某種潛伏的危險而不停檢查,家庭成員可能會因為達不到患者的要求而出現憤怒或言語上的辱罵,特別是患者的配偶或父母,可能會由於不理解患者的病情而斥責他們,又因他們出現抑鬱而感到內疚。
9.2.7強迫症的心療
在影片《火柴人》中,我們看到心理醫生也給羅伊開了藥,羅伊吃了藥之後的確病情有所好轉。但當後來他發現這種藥根本不是他以為的可以治療他的強迫症的藥時,他的症狀又加劇了。其實,羅伊的病不需要藥物治療,他隻需要克服自己的心。就如我們最後看到的,當一切困擾著他的問題都解決了——他見到了自己的“妻子”和自己愛的人結婚,行騙得到的錢也被同伴騙走,找了一份正常的工作後,他心裏就不再有矛盾,不再有衝突,所以他的所有強迫症狀也就隨即消失了。他重新過上了正常的生活。
需要指出的是,強迫症本身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患者能否勇敢理智地麵對它、戰勝它,自我心理療法可以幫助都市人群預防強迫症的發生。任何事情順其自然,做完就不再想、不再評價。特別是完美主義人格者,要學會肯定自己,少與他人攀比,要認識到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和事。對家人和朋友說出心理創傷和緊張恐懼心理,把內心的痛苦發泄出來。同時可以選擇運動鍛煉和戶外活動來充實生活,減輕強迫心理的幹擾。對於少數強迫症(病態程度),既可以用心理治療也可以用藥物治療,但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9.3焦症情緒和焦慮症
又要考試了,你是不是在擔心考不好會被老師批評,家長責備,同學看不起?還是一想到考試,就緊張得連書都背不進去?這種焦慮的情緒如果嚴重地影響了你的學習,那麼你一定要看看是否已患上了焦慮症!
9.3.1焦慮症的概念
一位中學生向醫生訴說他近來總是心煩意亂,有種莫名的緊張感,使他坐立不安,胡思亂想,並伴有頭痛、失眠、多汗、心悸等現象。這種情緒趕不走,理又理不清,越想越煩躁,真有“剪不斷,理還亂”的味道,不知中了什麼邪。
這位學生並沒有中什麼邪,而是患了焦慮性神經症,也稱焦慮症。這是一種持續不安、緊張、恐懼等的情緒障礙。它或者是缺乏具體指向性的心理緊張和不愉快的期待情緒,感到莫名其妙的緊張和不安;或者是在接連遭受不如意事件的衝擊,心理上招架不住,身心均陷入過度疲憊狀態而逐漸形成的緊張和不安情緒;或者是“預感”“設想”某種事件的產生而帶來的恐懼情緒。其精神狀態常表現為疑惑、憂慮、抑鬱、惶惶然,有如大難臨頭。常因小事而煩惱,自責、遇事總往壞處想,無病呻吟,怨天尤人,悲歎不已,愛嘮叨、發脾氣、坐立不安,並有睡眠障礙。還會伴有發抖、心悸、眩暈、尿頻尿急、胸部有壓迫感、咽部阻礙感、腹脹腹瀉、多汗、四肢麻木等軀體症狀。這些生理異常正是由於情緒緊張,使大腦過度敏感,以及自主神經係統感受性增高的緣故。
焦慮症可發於任何年齡,但以青、中年者居多。如青春期由於身體迅速生長發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現,青少年對自己的體態、生理、心理變化,會產生神秘感,甚至不知所措,而出現恐懼、緊張、羞怯、孤獨、自卑、敏感、煩惱、頭暈腦漲、心慌氣促、情緒不穩等青春期焦慮症的表現。有的青少年還會因為對學校的學習考試、高考、招工等考試感到緊張而產生焦慮情緒,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失調,出現學校焦慮症、考場焦慮症等。
9.3.2焦慮症的原因
無論是什麼病都不會無緣無故起病,那麼像焦慮症這樣的心理疾病又是如何產生的呢?對於焦慮症的原因,不少學者做過相關研究,並各自指出了一些值得參考的焦慮症病因。
1)認知方式,或者是思維,在焦慮症狀的形成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焦慮症患者比一般人更傾向於把模棱兩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釋成危機的先兆,更傾向於認為壞事情會落到他們頭上,更傾向於認為失敗在等待著他們,更傾向於低估自己對消極事件的控製能力。
2)心理社會因素在本病的發生中,是作為一種誘發因素,非特異性。有人提到廣泛性焦慮症患者的發生常與緊張性事件有關,當社會、心理問題持續存在時可變成慢性病程。也有人報道驚恐發作患者起病前一段時間生活事件顯著多於正常人;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廣泛性焦慮症患者有明顯誘因,多於驚恐發作的患者。
3)軀體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礙雖然不會是引起焦慮症的唯一原因,但是,在某些罕見的情況下,患者的焦慮症狀可以由軀體因素而引發,比如,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腫瘤。澳大利亞基因學家尼克·馬丁在2002國際人類基因組大會上宣布,他在實驗中取得了大量的證據證明人體有特定的基因控製著像焦慮和抑鬱這些“情緒”。
馬丁說,他從1萬對具有親緣性神經性疾病的患者中挑選出其中的600對,並對他們的神經細胞進行全基因組掃描。他在實驗中找到了在同一區域重複出現的幾對染色體。這些染色體對人的神經特質能夠產生很大的影響。
9.3.3焦慮症的危害
焦慮症使人早衰。“焦慮催人老”這句俗話並非沒有根據。德國科學家新近發現,焦慮症能開啟人體內促使細胞衰老的基因,進而引發多種疾病。據德國《科學畫報》介紹,海德堡大學的科學家在對焦慮症進行研究時做了一個實驗,他們讓19位焦慮症患者做最害怕的事情:在公眾麵前自由演講並解答數學問題,然後檢查其身體。結果發現,這些患者血液中,一種名為“NF-kappaB”蛋白質分子含量急劇增加。這是一種所謂“轉錄因子”,它能開啟細胞核中負責衰老和慢性病的“基因開關”,與動脈硬化、糖尿病等疾病有關。這一研究的意義在於,用分子過程闡釋了持續的心理重壓,最終會引起生理上的疾病。
長期焦慮易猝死。每個成年人時刻都在麵臨著來自事業、家庭、社會各方麵的壓力,容易緊張與焦慮。最新的研究表明:緊張對於男性的危害不亞於高血壓,它使男性容易患上心髒病、心律失常以及其他一些威脅生命的疾病;焦慮還使女性的壽命明顯縮短。
美國切裏流行病學研究所的艾倫·伊克爾博士對3682名平均年齡在48.5歲的人進行了10年的跟蹤研究。結果表明:緊張水平比常人高的男性,有大約25%患上了心髒病,而且他們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23%。這些男性中有24%的人患上一種容易使人抽搐和死亡的叫作心房纖維性顫動的疾病。對於女性而言,這10年中高焦慮女性的死亡率比其他人高了23%。由此可見,焦慮與緊張情緒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是非常大的。
9.3.4胎兒的殺手
最近,國外心理學家在一項對300多名孕婦和嬰兒進行跟蹤研究後發現,患有懷孕焦慮症的現象在孕婦中非常普遍,在懷孕期間高度焦慮的孕婦,發生惡心、早產、流產、產程過長的現象較多,而且容易生出兔唇、齶裂的孩子。這項研究還顯示,產前嚴重焦慮的孕婦剖宮產及陰道助產比正常孕婦高一倍。孕婦的焦慮情緒不但對自身健康有很大的危害,也會給胎兒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
據專家介紹,孕婦焦慮的現象很普遍,很多年輕的準爸爸、準媽媽對懷孕焦慮症的影響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懷孕焦慮症主要原因之一是由於孕婦過度關心腹中孩子的健康。由於我國城市實行一胎政策,再加上雙方父母過度關心,這常常促使年輕孕婦由於過度的緊張,而產生焦慮。孕婦的產前焦慮情緒,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父母和公婆的過分擔心。父母和公婆的這種緊張很容易傳染給準媽媽,容易加重她們的心理負擔,嚴重的還可能引發早期流產。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相關知識缺乏。享受著豐裕物質待遇長大的年輕女性在跨過了工作坎和結婚坎後,在孕育問題上遭遇了新的困惑。她們對懷孕不了解,恐懼剖宮產;她們不知道該吃什麼食物、不知道怎樣才能讓孩子健康發育、甚至擔心生育時的痛苦等。
產前抑鬱表現為情緒波動大,如容易哭、發脾氣等。根據臨床研究發現,孕婦情緒波動對胎兒會有很大的影響,孕婦在懷孕4~10周情緒過度不安,可能導致胎兒口唇畸變、出現齶裂性兔唇。孕婦精神狀態的突然變化,如驚嚇、恐懼、憂傷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精神過度緊張,能使大腦皮層與內髒之間的平衡關係失調,引起循環係統功能紊亂,導致胎盤早期剝離,甚至造成胎兒死亡。
9.3.5心理焦慮的表現
愛插話是心理焦慮表現,我們從小就知道,在別人說話的時候隨便打斷,是非常無禮的表現。盡管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還是會遇到這樣的人:他們很熱衷交談,當別人闡述自己觀點時,他們喜歡打斷別人,談論自己的看法。這樣的人往往會遭人厭煩,不願與其交流。但你越是不想和他們說,他們越喜歡加入到你們的談話中來。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經曆了一個從青春期的自我中心階段到成人期的人際-自我互動階段。在自我中心階段,青少年感覺自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每個人都在觀察自己的表演,自己的感受永遠是第一位的,最值得關注。他們過分關注自我內心的感受而誤以為周圍的人都不大理解自己,所以也就不大能去照顧別人的真實感受,並且他們往往會曲解別人,以為大家都在對自己指手畫腳、品頭論足,所以,自我中心化的說話方式成了他們的一種自我防禦與保護機製。
那些愛打斷他人講話的人,很可能是沒有完成從青春期自我向成人期過渡的階段,他們的自我同一性在發展中受挫。所謂的自我同一性混亂就是:沒有在社會中找準自我的角色,自我認同不良的心理焦慮導致他們不斷在與他人交談中打斷別人,不斷重複青春期的那種自我防禦的談話機製。
9.3.6信息焦慮綜合征
在近期,許多25~40歲的擁有高學曆的正常成年人都會突發一種奇怪的疾病:沒有任何病理變化,也沒有任何器質性改變,但他們會突發性地出現惡心、嘔吐、焦躁、神經衰弱、精神疲憊等症狀,女性還會並發停經、閉經和痛經等婦科疾病,發病間隔、起病時間不一定。有關專家認定,這是一種身心障礙,未正式公布的名字是:信息焦慮綜合征。
信息焦慮綜合征,又稱知識焦慮綜合征。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部的孫彼得教授,他發現在信息爆炸時代,人們對信息的吸收是成幾何的增長的,但人類的思維模式還沒有很好地調整到可以接受如此大量信息的階段,由此造成一係列的自我強迫和緊張,非常接近精神病學中的焦慮症狀,孫教授稱之為信息焦慮綜合征。
顧名思義,信息焦慮綜合征的意思就是由於過量地吸收信息引起的焦慮症狀。過量地吸收信息,並非是一個主動意識,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個被動的行為。從日常生活上看,每天連續看電視、聽廣播的人和每天都泡在圖書館或上網查閱資料的人都很容易引發焦慮。從職業來講,記者、廣告員、信息員、網站管理員、情報人員、監聽人員、間諜、聲呐員等都是該綜合征的高發人群。
9.3.7焦慮與焦慮症
感覺焦慮,未必是焦慮症。焦慮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但焦慮過度就可能是一種心理疾病了。簡單說焦慮就是緊張、害怕的意思,它既可以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也可以是其他心理障礙的異常表現之一,還可以成為某類心理障礙的主要問題,在心理學上稱為焦慮障礙。但是並非一有焦慮就是焦慮症。焦慮障礙包括一些神經症的常見類型,如廣泛性焦慮障礙、驚恐障礙、恐怖障礙、強迫障礙等,創傷後應激障礙也包括在內。而焦慮症是一個很普及的概念,它包括急性焦慮障礙——驚恐障礙和慢性焦慮障礙——廣泛性焦慮障礙。驚恐障礙的疾病特點是發作性,發作時表現為迅速出現的顯著的心悸、出汗、震顫等自主神經症狀,伴以強烈的瀕死感或失控感,極端懼怕產生不幸後果。因為發作當時極為痛苦和恐懼,所以往往一次發作患者便刻骨銘心,平時非常恐懼發作會再次來臨。廣泛性焦慮障礙則是以持續、顯著的緊張不安、伴有自主神經功能興奮和過分警覺為特征的一種慢性焦慮障礙。盡管焦慮程度沒有驚恐障礙那樣劇烈,但由於遷延存在,對患者的影響也不小。需要說明一點,上述兩種焦慮障礙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患者所體驗的是一種莫名的焦慮。
9.3.8遠離焦慮症
治療預防焦慮症非常重要的是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首先要樂天知命,知足常樂。古人雲:“事能知足心常愜。”不要老是追悔過去,埋怨自己當初這也不該,那也不該。其次是要保持心理穩定,不可大喜大悲。“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要心寬,凡事想得開,要使自己的主觀思想不斷適應客觀發展的現實。其三是要注意“製怒”,不要輕易發脾氣。
保持自我放鬆。如果當你感到焦慮不安時,可以運用自我意識放鬆的方法來進行調節,具體來說,就是有意識地在行為上表現得快活、輕鬆和自信。
及時自我疏導。輕微焦慮的消除,主要是依靠個人,當出現焦慮時,首先要意識到這是焦慮心理,要正視它,不要用自認為合理的其他理由來掩飾它的存在。其次要樹立起消除焦慮心理的信心,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運用注意力轉移的原理,及時消除焦慮。當你的注意力轉移到新的事物上去時,心理上產生的新的體驗有可能驅逐和取代焦慮心理,這是一種人們常用的方法。
規範藥物治療。如果焦慮過於嚴重時,還可以遵照醫囑,選服一些抗焦慮的藥物,如氯氮(利眠寧)、多慮平等,但最主要的還是要靠心理調節。也可以通過心理谘詢來尋求他人的開導,以盡快恢複。如果患了比較嚴重的焦慮症,則應向心理學專家或有關醫生進行谘詢,弄清病因、病理機製,然後通過心理治療,逐漸消除引起焦慮的內心矛盾和可能有關的因素,解除對焦慮發作所產生的恐懼心理和精神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