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抑鬱症和高自殺率
《羊脂球》的作者莫泊桑用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老人與海》的作者海明威舉槍自盡,朦朧派詩人海子臥軌尋死,香港著名藝人張國榮跳樓而亡。這些人都死在了自己手上,他們都有個共同的特征——抑鬱症。數據表明,在全球自殺人群中,有45%~70%的人患有抑鬱症,而全球男性每年有5.8%、女性有9.5%會抑鬱症發作。為什麼抑鬱症會和高自殺率呈正相關呢?
抑鬱症患者的自殺念頭,起源於惡劣心境下的絕望和自責,因為能很清楚地看清自己的缺陷,卻沒法去改變;想擺脫一種命運,卻又感覺那是注定的,在一個怪圈裏很失望、很困擾。需要確認的是,引起自殺的這些感覺,其本身是病態的結果。而抑鬱病情的反複,會讓虛構出的感受不停地產生強度的變化,從而引起自殺念頭的強弱變化。某些患者在堅定了自殺念頭之後,情緒會有所好轉,正是因為自己心裏所虛構出的感受淡化的結果。然而,對於多數擁有自殺念頭的抑鬱症患者而言,一味地勸說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他們的信念,已經被虛構的現實完全占領了,在他們的腦海裏,看不到任何光明的、正麵的、客觀的事物,而隻剩下那些灰色的、片麵的、主觀的絕望。
9.1.5人類高貴的天性
盡管抑鬱症作為一種疾病困擾著人們的生活,但也有一些學者從積極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從進化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情緒如同其他生理功能一樣,是對環境變化的一種恰當反應。上海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哲學係教授陳蓉霞認為,輕度抑鬱可能起著適應作用,它促使個體在逆境時積蓄力量,在安靜時陷入反思與內省。這就如同痛感,盡管它給人帶來不舒適的感覺,但失去痛感的人非但沒有生活在天堂中,相反,連生命都難以保障——他們可以在瓦礫成堆的地麵上疾步如飛,捧個燙手山芋而不知罷手,結果可想而知。
不僅如此,有研究表明輕度躁狂、抑鬱與活力、創造力及魅力相關。這種基因可以給個體帶來先天優勢。因此美國心理學家史培勒說:“這種病往往襲擊那些最有抱負,最有創意,工作最認真的人。”曆史名人牛頓、達爾文、林肯、丘吉爾等都患過憂鬱症,台灣女作家三毛以其豐富的閱曆、飽滿的激情、秀美的筆調描述異國風情,但抑鬱的她卻在作品選出版時自縊西去。
“所有的心理痛苦都是有意義的,所有的體驗對生命都是重要的,心理痛苦是自我成長的必經階段。”中日友好醫院心理科主任醫師、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勳指出,情緒困擾是人類生存的一種自然狀態,就像白天和黑夜的更替一樣,快樂和悲傷、開朗和消沉都是在人的生命中交替存在的。他甚至提出:“沒有對死亡做過認真思考的人,對生命也不會有真正透徹的理解。”因此,“抑鬱並生活著,是人類高貴的天性。”
9.1.6抑鬱症和抑鬱情緒
抑鬱和抑鬱症,一字之差,千差萬別。我們的口語當中,抑鬱既可能是指“抑鬱情緒”“抑鬱狀態”,也可能是指的“抑鬱症”,我們不能因此就把抑鬱情緒和抑鬱症畫上等號。前者是正常自然的情緒反應,後者則是一種心境障礙。
兩者主要有以下差別。①當不如意的事情發生後,如失去本來擁有的會感到失望,會出現情緒抑鬱,這是正常的。但如果扭曲想法,在負麵思想中鑽牛角尖,則是抑鬱症的特點。②情緒抑鬱的人清楚知道,或潛意識知道,這種不快樂是會過去的,而抑鬱症患者覺得以後也會這麼不快樂。③情緒抑鬱者可以通過分散注意力或從事其他工作,達到緩和低落情緒的目的,而抑鬱症患者終日被沮喪的感覺纏繞,持續時間很長。④情緒抑鬱的人不會顯著影響人際關係、學業成績或工作表現,而抑鬱症患者人際關係、學業成績或工作表現受很大影響。
9.1.7走出抑鬱
2007年中德心理治療大會上,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透露:抑鬱症基本康複了。“我的抑鬱症已經痊愈了。”這話,要是別人說出來,頂多引發親友欣慰的一笑,但出自央視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之口,可就語驚四座了。
如果知道崔永元由於抑鬱症的原因,曾經長期嚴重失眠,那麼就可以理解他為什麼這樣高興了。“我的長征”活動中之所以能睡好覺,除了每天的活動量都很大以外,崔永元說,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事少了”,以前每天都有幾十個電話、各種事情找他,現在每天就三四個電話,接通了剛說一句,一想到他在長征路上呢,就說“算了”,把電話掛掉。“我們的全部精力就在走路上。大家每天吃飯都風卷殘雲一樣,隨便一個人就能幹掉好幾個饅頭,我一頓飯能吃兩個饅頭、3碗米飯,特香!”
美國科學家就做過一項有趣的研究,每天跑步(包括徒步行走)的人,會產生一種特殊的欣快感,這是因為跑步時人體內的腦啡肽含量增加,腦啡肽是大腦分泌的一種生化物質,使人感覺愉悅。患有抑鬱症的人,經跑步一個月後,80%~85%的患者均迅速獲益,其效果不亞於藥物。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鄭瞻培教授在臨床中接觸過一些患有抑鬱症的名人,他們總認為自己相對於普通百姓屬於優勢群體,不願承認自己也會有心理疾病。“所以我認為像崔永元這樣得了抑鬱症能很坦然地公之於眾,非常不簡單,這種直麵問題、正視疾病的積極態度,就決定了他一定能康複!”
鄭瞻培教授說治療抑鬱症重要在於兩個“走”,一個是走對門,一個是走出去。抑鬱症患者大多在醫院的其他臨床科輾轉不已,偏偏不找精神科醫生,既浪費時間又貽誤病情,所以“走對門”很重要;另一個“走出去”,是說要主動擺脫可能造成自己抑鬱症的原因,比如工作壓力大,就別再那麼玩兒命;感情上出現挫折,要用積極的心態迎接新的開始;還有就是走出狹小的生活圈子,像崔永元一樣到戶外進行心靈的放鬆,很快就會發現,那些讓自己痛苦不堪的事情,都是人生中的一個短暫的瞬間,都會過去的。
9.2強迫症
一家心理衛生研究所對手機人群的調查顯示,50%以上的人有“手機依賴症”,很多人長期處於“待機”狀態。他們因為害怕錯過重要電話而不敢關機,總在期待電話帶來最新信息。這些強烈的心理暗示,甚至會誘發手機幻聽。有的人表現為高度精神緊張,需要反複地查看手機,明知毫無必要,但不如此則於心不安;有的人仿佛聽見手機在響,掏出來一看,卻沒有任何電話,剛放到包裏沒多久,又感覺手機鈴聲響;還有的人換了新鈴聲,還能“聽”到舊鈴聲;嚴重者,接聽電話會全身發抖、大汗淋漓。輕微的手機幻聽,可被認作手機疲勞綜合征,一般不影響健康,也不需要治療,隻要經常更換手機鈴聲、轉移注意力、放鬆身心就可。如果出現持續、嚴重的幻聽,可能就是從“強迫症狀”發展為“強迫症”,真正嚴重的“幻聽”屬於精神分裂症的症狀之一。
9.2.1強迫症的含義
強迫症(OCD)是以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神經症。以有意識的自我強迫與有意識的自我反強迫同時存在為特征,患者明知強迫症狀的持續存在毫無意義且不合理,卻不能克製地反複出現,愈是企圖努力抵製,反而愈感到緊張和痛苦。病程遷延者可以儀式性動作為主要表現,雖精神痛苦顯著緩解,但其社會功能已嚴重受損。強迫症在臨床上並不少見,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強迫症患病率大約為1%;1982年我國曾經做過一次12個地區的調查,結果顯示強迫症的患病率為0.3‰。實際上,這個數字遠遠低於實際的患病率。結合臨床實踐,估計國內的強迫症患者有500萬~1000萬,患病率為5‰~10‰。80%的強迫症在25歲以前發病,男性比女性多。
兒童強迫症是強迫症的一類,是一種明知不必要,但又無法擺脫,反複呈現的觀念、情緒或行為。在兒童期,強迫行為多於強迫觀念,年齡越小這種傾向越明顯,本症多見於10~12歲的兒童,患兒智力大多正常。
9.2.2古怪的“強迫症”
在神經官能症中,有的患者經常反複考慮某些問題,或者不自願地做某一動作,這些都稱為強迫症狀。患者雖然明知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病態表現,並極力抵製,但終歸無法擺脫。強迫症影響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且十分痛苦。
臨床上強迫現象主要有:強迫懷疑、強迫計數、強迫窮思竭慮、強迫洗手、強迫意向等。如有個郵遞員,總是懷疑從郵筒收集信件時會有遺漏,每次都要在郵筒裏上上下下仔細摸幾遍,仍不放心,將已經鎖好的郵筒重新打開,再摸幾遍。有時在一個郵筒收集信件要折騰一兩小時,往往鎖上又打開,打開又鎖上,如此反複數十次,有的患者甚至產生一種怕被細菌汙染的意念,一天到晚反複洗手即使手變得紅腫,還是洗個不停;以上種種奇特行為,患者明知沒道理,卻要反複地去想去做,這就是強迫性神經症的主要表現。強迫性神經症多因早年生活中,教育過於嚴謹,要求過高,而逐漸形成的一種強迫人格。他們往往膽小怕事,優柔寡斷,處事執拗,拘泥教條,不善於隨機應變;守規矩,講信用,但缺乏創造性和主動性。由於對自己估計過低,常有一種不安全感,以及事事都追求十全十美。
9.2.3強迫症的困擾
走到小區門口卻突然不能確認自家防盜門是否鎖好,於是返回檢查一番;剛剛整理好的手提包又覺得東西沒帶齊;上班時總在想自家的煤氣是否關掉……
這些是生活中很多人都曾有過的感受和經曆。心理醫生認為這些行為是強迫心理所致,嚴重的會發展為強迫症。現代社會的競爭日趨激烈,高度緊張的工作生活節奏和過度的壓力導致具有強迫心理的人越來越多,也導致強迫症發病率不斷上升。
如今,強迫症發病率約占人口的0.05%,已經被列入嚴重影響都市人群生活質量的四大精神障礙之一,成為21世紀精神心理疾病研究的重點。強迫症男性多於女性,腦力勞動者所占比例越來越大。
對於強迫症的誘因,一般認為精神因素為主要發病原因。特別是都市白領階層,他們所處的工作環境具有壓力大、競爭激烈、淘汰率高的特點。在這種環境下,內心脆弱、急躁、自製能力差、具有偏執型人格或完美主義人格的人,很容易產生強迫心理,從而引發強迫症。其中完美主義人格者表現得尤為突出,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他們會製定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過度強迫自己和周圍的人去達到這個目標,但總會在現實與目標的差距中掙紮。此外,自幼膽小怕事、對自己缺乏信心、遇事謹慎的人,在長期的緊張壓抑中會感到焦慮恐懼,為緩解焦慮恐懼就會產生諸如反複洗滌、反複檢查等強迫症行為。
9.2.4強迫症與遺傳因素
根據家係調查發現,患者的父母中有5%~7%的人患有強迫症,遠遠較普通人群高。另外由於人格特征主要受遺傳的影響,而人格特征又在強迫症的發病中起一定作用,故也提示強迫症與遺傳有關。在臨床上也觀察到,約2/3的強迫症患者在病前即存在有強迫性人格。強迫性人格的特征是,膽小怕事,謹小慎微,優柔寡斷,嚴肅古板,辦事井井有條,力求一絲不苟,注重細節,酷愛清潔。
患者病前個性特征與治療效果也顯著相關。凡病前人格良好,無強迫人格特點者,治療效果較佳。而病前具有強迫人格特點者則治療難度相對大。因此,從小注意個性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不要給予過多、過於刻板的要求,對於預防強迫症的發生有很大幫助,特別是父母本人有個性不良者更應注意。
9.2.5強迫症的實質
心理分析大師弗洛伊德說強迫症的本質就是“一個人的自我戰鬥”,由於自我戰鬥的內在衝突不斷延續,強迫症也不斷擴展,形成惡性循環的“怪圈”,從而使患者陷入痛苦的深淵。
在影片《火柴人》中,羅伊患強迫症的原因也許是與其人生經曆有關。他與妻子的離婚給他很大的打擊,一直以來他都覺得對不起妻子,心裏一直很愧疚。尤其是當他得知妻子懷孕後,他總想著那個孩子,是否生下來了?是男孩還是女孩?現在應該上中學了吧?有時候看到學校裏的學生,他也會想他的孩子在不在裏麵。這一切都給他心理上造成了負擔。另外,他的特殊的職業,也讓他壓力很大。他知道騙人是不好的,可是卻一直行騙。所以他必須說服自己,告訴自己,這是一份正當的工作,那些被騙的人都是因為太貪心所以才會上當。羅伊一直這樣矛盾著。時間久了,自然會出現心理問題。
9.2.6強迫症的危害
強迫症就是一種強迫性障礙,患者思維總是被強迫,給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工作等方麵帶來很大的影響。
1)阻礙患者的人格發展。由於患者大多數屬於中等嚴重程度、生活品質較差,加上長時間生病、長期低自尊、缺乏人際社交活動等眾多因素影響,患者對於自己的看法、情緒控製與行為模式也逐漸受影響。
2)影響患者的經濟狀況。研究顯示,強迫症患者在精神科的臨床花費比抑鬱症還大,其原因是與兩組不同疾病患者臨床特點、疾病知識和就醫途徑相關。強迫症發作期表現與間歇期表現不夠明顯,症狀經常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而時好時壞,所以治療往往不夠及時而延誤病情。或者患者由於之前的治療效果不佳而缺乏信心,導致治療允從性差,從而易於慢性化,加重了患者的疾病負擔。
3)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首先,患者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阻止強迫症帶來的焦慮、恐懼的感受,所以對日常生活和學習造成很大的障礙,甚至睡眠質量和身體的健康狀態都在不斷下降。患者以為這個病會比其他病難治,還有自己被症狀折磨得已經不行了,跟別人說,卻得不到相應的理解和支持。在這樣的雙重打擊下,直接影響了患者的自尊心,從而導致其心理健康問題的加重。其次,由於生理和心理狀態的下降,使患者不願意去進行一些社交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