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組以表現在行為、心理活動上的紊亂為主的神經係統疾病。目前研究所得到的結果認為,精神疾病主要是由於家庭、社會環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遺傳因素、神經生化因素等內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導致的以心理活動、行為及其神經係統功能紊亂為主要特征的病症。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體製改革日益深入,社會競爭不斷加劇,勞動力重新組合,人口和家庭結構改變,原有社會支持網絡削弱,導致了各種心理應激因素急劇增加,嚴重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趨勢,精神衛生已成為我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突出的社會問題。按照國際上衡量健康狀況的傷殘調整生命年指標評價各類疾病的總全負擔,精神疾病在我國疾病總負擔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過了心腦血管、呼吸係統及惡性腫瘤等疾病。這些精神疾病不僅嚴重影響了患者本人及其家屬的生活質量,損害了他們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會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
“網絡成癮納入精神病範疇”的消息曾引起各界的廣泛關注。大家在看新聞之餘,心裏難免犯點嘀咕:這上上網、打打遊戲怎麼就有病了?還是精神病……要解決這些疑問,就需要從什麼是“精神病”說起。
“精神病”的概念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人們常常使用它,但卻並不真正了解它。比如走在街上有時會看到兩個脾氣火爆的人吵架,相互罵對方“有病”!“有病”,眾所周知並非指感冒發熱、腰酸背痛等身體疾病,而是專指所謂“精神病”,其民間近義詞還包括神經病、瘋子、心理有問題等。此中對精神疾病的歧視、貶低態度暫且不論,但需要指出的是,從專業角度看,這些詞語的醫學及心理學含義並不相同。
(1)精神病的含義
實際上,精神疾病是由一組不同原因引起的大腦組織結構或(和)大腦功能損害而發生精神活動異常的一類疾病的總稱,主要指在感知、思維、情感和行為等方麵出現異常。不同類型的精神疾病具有不同的臨床表現,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常見的精神疾病有多種類型,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礙、腦器質性精神障礙等。精神疾病多在青壯年時期發病,有的間歇發作,有的持續進展,並且逐漸趨於慢性化,複發率高、致殘率高,如不積極治療,可出現精神衰退和人格改變,不能適應社會生活,難以完成對家庭和社會應擔負的責任。
精神疾病病因中生物學因素和心理社會因素,各有偏重。在某些精神疾病中以某種因素起著主導作用,而在另一些精神疾病中的某些因素起決定性影響。如心因性精神障礙等心理因素是起主導、決定性作用,但仍有生物學因素的存在。而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症等疾病中主要是生物因素的影響。如遺傳、性格、年齡和性別等因素起主導作用時,心理社會因素是發病的誘發因素。有研究表明,50%~6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具有孤僻、內向、敏感多疑、好幻想、膽小怕羞、思維缺乏邏輯性等性格特征,因此有人把這些性格特征稱作“分裂型人格”,這是發生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內在因素。具有上述性格缺陷的人不僅容易患病,治療起來也相對比較困難,痊愈之後複發的危險性也比較大。培養活潑、開朗、堅強的性格,有助於精神疾病的預防。
(2)精神病的危害
精神病存在狹義和廣義兩類用法。狹義的精神病是指精神病性障礙(psychoses),即我們常說的精神病,是一些最為嚴重的精神疾病的總稱,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礙、偏執性精神障礙、分裂情感性障礙、器質性精神病、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等,以出現幻覺、妄想症狀等精神病性症狀為主要特征。患此類疾病的患者有明顯的精神異常,如出現幻覺妄想、情緒高漲或低落、哭笑無常、行為紊亂或孤僻離群等;同時,患者多不能察覺到自己有病,不主動就診,甚至拒醫拒藥;其生活、工作、學習能力下降、不能適應社會生活,常對家庭、社會造成較嚴重的負擔或危害。一些患者常會報告看到一些畫麵或聽到一些聲音,但實際上並不存在物理刺激源;描述一些自己堅信不疑的事情如被迫害,但完全不存在事實依據。精神病性障礙嚴重損害了患者的現實檢驗能力,患者眼中的世界違反現實、異於常人,引發患者各種怪異行為,旁人無法理解認為是“發瘋”,而患者本人並不自知。
電影《美麗心靈》中一段情節對此有生動描述:已患精神分裂症的數學家納什在辦公室裏努力工作,他以為自己在從事破譯諜報密碼的研究,但他的妻子和同事看到的卻是,被畫得花花綠綠的新聞剪報貼滿牆壁,跟密碼完全扯不上關係,諜報任務也是子虛烏有。
廣義精神病泛指一切不存在腦器質性損傷的精神異常,又可總稱為“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礙”,它包括精神病性障礙、心境障礙、焦慮障礙等多種類型。“網絡成癮納入精神病範疇”中的精神病,就是廣義的含義,而非大家所疑惑的狹義含義。一些輕性精神病患者有自知力,主動求醫,多能自述軀體上、精神上的各種不適感覺和痛苦體驗,亦無持久嚴重的精神異常,基本上能適應社會生活,極少對家庭、社會造成嚴重危害。如各種神經症、失眠症、人格障礙等。
據WHO估計,全球約有4.5億人患有神經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負擔的近11%,前10位造成功能殘缺的疾病中有5個屬於精神障礙。我國目前精神疾病患者約有1600萬人,還有約600萬癲癇患者。神經精神疾病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排名首位,約占疾病總負擔的20%。國內外研究都提示,心理與行為問題增長的趨勢還將繼續。根據WHO的推算,中國神經精神疾病負擔到2020年將上升至疾病總負擔的1/4。目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增多,競爭壓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結構變化明顯,嚴重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趨勢。與此同時,兒童和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老年性癡呆和抑鬱、藥品濫用、自殺和重大災害後受災人群心理危機等方麵的問題也日益突出。精神衛生已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突出的社會問題。
(3)心理疾病與精神病的區別
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在概念上基本相同,隻略有區別:一是醫學背景的專業人員慣用“精神”,而心理學背景的專業人員慣用“心理”;二是嚴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癡呆等,沒有大腦和神經的器質性損傷,但存在嚴重的腦區形態和功能異常,需要到醫院的精神科就診而不太適合從事心理治療,通常冠以“精神”而非“心理”。而神經病(neuropathy)則是神經係統各類疾病的總稱,它不僅包括腦神經,還包括遍布全身的神經網絡的某處病變。所以如果一個人手或腳的神經出了毛病,也可以被叫作神經病。
精神疾病和身體疾病判斷標準上有相通之處,都要看是否對生活和社會適應造成損害。這也是診斷網絡成癮為精神病的重要指標:如果一個人每天花大量時間上網,但社會功能良好,就不能僅憑他上網時間長就說他有網絡成癮。不同之處在於,人們對精神疾病往往沒有對身體疾病那種平常心。
(4)精神病的維護
電影《夢想照進現實》中,徐靜蕾扮演的女演員對網上心理測試的態度是:我不做,我怕我做出來有病。這反映了許多人的態度——似乎有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本身就很丟臉,讓人不敢麵對。但實際上,如同一些專業人員所說,抑鬱和焦慮等精神疾病可能和感冒發熱一樣常見,“人無完人”,誰都有可能被精神疾病擊倒。而對於嚴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們的思維、情感和行為顯著偏離文化規範,很容易成為被歧視、貶低的“異類”和弱勢群體。因此,一個社會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尊重和接納精神疾病患者,往往反映出這個社會的文明和開放程度。
(5)精神病的行為規範
在一些電影和電視劇中,精神失常或臨時性精神失常是刑事被告常用的一種法律辯護理由。當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有時也聽說過類似的事件,但這並不是一種特別普遍的法律辯護手段。盡管類似的情節已經上演過多次,但這種辯護背後的法律推理對於我們中的多數人來說,仍然十分神秘。特別是典型的律師電視劇中,辯護律師請來一位心理學家,這位心理學家指出被告患有某種精神疾病,這種疾病擾亂了被告的推理能力,因此他不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陪審團認為被告確實患有這種精神疾病,即可判定此人無罪。精神病患者殺人真不犯法嗎?《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立法工作的學者卓小勤先生說:所謂“精神病患者殺人不犯法”,其實是人們認識上的一個誤區,法律並沒有這樣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8條規定,精神病患者隻有在不能辨認或者控製自己行為時實施的行為,才不負刑事責任。也就是說,隻有重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患者才有可能不負法律責任,而一些輕性精神障礙(如人格障礙、神經症等)患者,一般是要完全承擔法律責任的。
9.1抑鬱症
香港巨星張國榮跳樓自殺、台灣作家三毛自縊、古希臘的亞裏士多德跳海自殺、詩人海子臥軌自殺,以及美國作家海明威、韓國明星崔真實……一個個鮮活、年輕的生命,被自己親手畫上了句號。他們生命的結束都是因為一種疾病——抑鬱症。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2005年錄製《藝術人生》節目時,向觀眾袒露,他患重度抑鬱症已有兩年時間,一直無法痊愈,非常痛苦。近幾年,抑鬱症已經成了都市的“流行時尚”。由於工作壓力巨大、生活節奏加快、情感障礙等原因,不少人患上了抑鬱症,而且越是高地位、高智商群體,發病率越高,病情越重。有位自由撰稿人就在文章裏這樣寫道:每天早晨,站在國貿地鐵站從上往下看,每個坐著電梯緩緩而上的西裝革履之士,都是一臉愁容……
抑鬱症是一類嚴重危害人類心身健康的常見精神疾病。隨著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競爭的日益加劇以及壓力舒緩之道的缺乏,使越來越多的人遭受抑鬱症的折磨,也給整個社會經濟帶來沉重的負擔。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抑鬱症的發病率約為11%,目前全球抑鬱人口多達1.2億人。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的有關統計顯示:我國抑鬱症發病率為3%~5%,目前已經有超過2600萬人患有抑鬱症,每年給中國帶來的經濟負擔達到了621.91億元。北京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北京社區15歲以上的人群當中,抑鬱症終生患病率為6.87%,調查時點患病率3.31%,以此推算,北京地區正在患抑鬱症的人數可能達到30萬。與高發病率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市民對抑鬱症的知曉率卻比較低,60%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患了抑鬱症,隻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相關的藥物治療。我國每年大約有25萬人死於自殺,自殺未遂者有200萬~250萬人。在自殺人群中,因為抑鬱症沒有得到及時、係統治療最後導致死亡的占40%。
早在10年前世界衛生組織就預測,抑鬱症將成為21世紀人類的主要殺手。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把“抑鬱影響每個人”確定為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其目的在於提醒人們對這一嚴重危害人類身心健康的疾病應引起極大的關注。
9.1.1抑鬱症發病原因
憂鬱症是一種常見的情緒障礙性疾病,以心情顯著而持久的低落為主要症狀,並且伴有相應的思維、行為改變。迄今為止,醫學界對抑鬱症的致病原因並不十分清楚,但普遍的看法是,與遺傳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個性特質、自身內分泌功能、腦功能等有很大關係。研究顯示,父母其中1人得抑鬱症,子女得病概率為25%;若雙親都是抑鬱症患者,子女患病率提高至50%~75%。遺傳因素隻是說有發生抑鬱症的傾向,並不是說父母有抑鬱病其子女就一定會得抑鬱症,這種遺傳因素隻有在外部環境的刺激下才會起作用。
社會環境因素是重要誘因。令人感到有壓力的生活事件及失落感可以誘發抑鬱症,如喪偶(尤其老年喪偶)、離婚、丟掉工作、財務危機、失去健康等。社會的競爭激烈、心理壓力過大、家庭結構以及婚姻的變化等社會心理因素,造成抑鬱人數明顯增加。
女性抑鬱症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女性抑鬱症有三個發病高峰:一是青春期,很多女性月經前有抑鬱和焦慮的症狀,這說明內分泌的變化是改變人的情緒的重要因素;二是產後抑鬱,國外有關調查顯示,產後有30%左右的婦女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這是因為體內的激素水平發生了大幅變化;還有一個就是更年期患抑鬱症的比較多,同樣也與內分泌的不穩定有關。
抑鬱症源於不能傳遞“快樂”。一直以來,醫學界對抑鬱症的病因並不清楚,醫學家籠統地告訴我們它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其中包括生物因素、環境因素、遺傳因素和個性因素。而現代醫學則揭示了其中的奧秘,我們知道,大腦的功能都是通過神經遞質來進行傳遞的,神經遞質就好比是郵差,傳遞信息,發揮生理功能。在大腦中負責控製情緒的“郵差”一般分為四種:5-羥色胺(5-HT)、去甲腎上腺素(NE)、γ-氨基丁酸(GABA)和多巴胺(DA)。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抑鬱症的發生,基本是由於腦內突觸間隙的5-HT、NE或DA等“快樂因子”減少引起的。而抗抑鬱藥物,正是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發明的。
9.1.2抑鬱症和人的性格關係
有些人大大咧咧,心裏不存事,這類人一般不會得抑鬱症。通常兩類人比較容易得抑鬱症。一是自卑、自責、多愁善感的人,如林黛玉本身就是抑鬱性格人物,整天悲悲切切,什麼事都往壞處想,常常陷於極度自卑、自責、悲觀情緒之中。另一類是過於追求完美的人,這類人凡事認真,追求完美,自尊心極強,對自己要求近乎苛刻,不允許自己出差錯。過於追求完美實際上也是一種人格的缺陷,這類人通常很優秀但一旦遭到失敗、挫折就很難擺脫出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品質優秀、很有成就的人最後選擇自殺的原因。
9.1.3抑鬱症表現形式
抑鬱症是以情感低落、思維遲緩以及言語動作減少、遲緩為典型症狀的一組情緒障礙綜合征。概括起來為三少六無:即情感低落、思維遲鈍、行為減少,無趣、無助、無能、無力、無望、無價值,嚴重時有自殺意向和行為。
對於一個抑鬱症患者來說,幾乎天天都感到頭痛頭昏,周身乏力,腹脹不適。還有,就是昨天腰疼,今天腿痛,明天說不準又哪兒疼痛,他的疼痛沒有一個固定的部位。他顯得疲勞,無力,動作減少,行動緩慢,步伐很小,坐在那裏也是彎腰屈背,一走路就心跳、氣短,活動多了立刻胸悶、憋氣。他麵無表情,雙目呆滯,對外界無動於衷。見了飯菜,任你是粗茶淡飯,或是山珍海味,他從來是把它們當作一項任務完成,沒有胃口,長期便秘。他白天感到昏昏沉沉的,做事提不起精神,工作也隻能勉強去完成。最讓他感到痛苦的是睡眠。好不容易睡著了,一個接一個地做夢,經常是噩夢連連,把自己嚇得不知如何是好……早晨,四五點鍾他就醒了,躺在被窩裏犯愁,愁什麼呢?發愁新的一天又來了,如何打發這一天。他覺得,世界上沒有再比他活得更累的人了,還不如早點死了舒服。每天淩晨,成為他一天中最痛苦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