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 慢性疾病預防(3 / 3)

1)乳房疼痛:一側或兩側乳房脹痛,刺痛或隱痛不適。疼痛以乳房腫塊為主,可向腋窩、肩背、上肢放射,也有的表現為乳頭疼痛或瘙癢,疼痛隨著情緒與月經周期變化而波動,常於月經前或生氣時、鬱悶時加重,月經來潮後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

2)乳房腫塊:一側或兩側乳房,單個或多個腫塊。好發於乳房的外上方,呈片塊狀,結節狀,顆粒狀或條索狀,以片塊狀多見。腫塊邊界不清,活動與周圍組織無粘連,可有觸痛,並且大小不一,小者如沙粒,大者可超過3~4厘米。一般來說,乳房腫塊在月經前增大,月經來潮後縮小變軟。

3)伴隨症狀:乳腺增生症病程長,發展緩慢,患者常感覺情緒不暢或心煩易怒,少數患者乳頭溢出棕色或淡黃色液體。該病患者還可出現月經時間不準確,量少或色淡,可伴痛經。也有的人什麼症狀都沒有。

7.9.4乳腺增生誘因

1)長期情緒不良:多數有情緒焦慮、緊張、不安、易怒等個性的患者,她們對外界各種刺激缺乏冷靜的思索,反應過於強烈,情緒激發後很難平靜下來。由於強烈的情緒反應而影響了正常的社會適應,使其經常處於心境惡劣狀態,從而導致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的紊亂,造成雌激素偏高,黃體酮不足,引起乳房結構的紊亂,而致乳腺小葉增生。

2)高齡未婚、初產年齡過大:從臨床資料看,高齡未婚和初產年齡過大的女性的乳房小葉增生發病率高於適齡婚育的女性。

3)多次流產:因為懷孕6周時,胚胎絨毛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會刺激乳腺增生,若多次做人流,增生的乳腺組織不易萎縮,更難恢複原狀而形成乳腺小葉增生。

4)性生活過少:乳房對女性來講,不僅是哺乳器官,同時也是一種性器官。性生活時,乳房也會發生周期性變化,處於興奮時,乳房靜脈充血,乳房增大、豐滿,乳暈充血,乳頭勃起,性高潮後,上述表現逐漸恢複。這些反應對乳腺功能是一種調節。如果長期缺乏性生活,容易誘發乳腺小葉增生和乳腺癌的發生。

5)產後不哺乳:母乳喂養能增加嬰兒的抵抗力,增進母嬰感情交流,還能降低乳腺增生和乳腺癌的發病率。

7.9.5預防乳腺疾病的注意事項

乳房增添了女性的魅力,塑造了她們的柔美曲線,它是女性哺乳和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不可缺少的,可是不斷年輕化的乳腺病嚴重影響著女性的健康,因此我們要用心嗬護它的健康。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習慣卻會對乳房造成很大的傷害。含有雌激素的食品和豐胸藥物對乳腺的傷害特別大。婦科專家講,很多水果、蔬菜,特別是反季果蔬中含有大量雌激素,造成兒童性早熟、乳腺提前發育,使乳腺增生年輕化。乳腺癌是雌激素依賴性腫瘤,異常高的雌激素可能導致乳腺細胞增生和改變而發生乳腺癌。一些更年期的女性長期服用含有雌激素的保健品,乳癌發病率為未服雌激素者的2.5倍。因此,預防乳腺疾病要做到下幾項:

1)不生氣:乳腺增生疾病的發生離不開一個“氣”字,過度緊張、壓力過大、憂慮悲傷、生氣等都是導致疾病的病因。

2)科學飲食:克服不良的飲食習慣和嗜好,少吃油炸食品、動物脂肪、甜食及過多進補食品。多吃蔬菜、水果、粗糧、豆製品、核桃、黑芝麻、黑木耳、蘑菇、魚、瘦肉、乳製品。常吃海帶、橘子、橘餅、牡蠣等具有行氣散結作用的食物,避免食用生冷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3)睡覺的姿勢以仰臥為好,以免擠壓乳房。

4)每日清晨或夜晚做深呼吸20次,可使胸部得到鍛煉。

5)少穿束胸或緊身衣:合理使用文胸,使乳房得到很好的固定和支撐。最好能選用柔軟、透氣、吸水性強的棉製文胸。平時能不戴文胸時盡量不戴,不要戴文胸睡覺。研究發現,每天戴文胸超過12小時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可能性比短時間戴或根本不戴文胸的人高出20倍以上。

6)生活要有規律:勞逸結合,保持性生活和諧,規律的性生活能促進乳房的血液循環、性激素分泌的增加,有利於女性乳房的健康。

7)避免雌激素的攝入:慎用含雌激素類藥物和保健品,慎用豐胸產品,如避孕藥及含有雌激素的化妝品,不吃用雌激素喂養的雞、牛肉。

8)避免人流,產婦多喂奶:提倡母乳喂養,維護乳房的正常生理功能。

9)每月進行乳房自檢,每年進行專業檢查:一般月經後的1~2周是檢查的最佳時期,如果發現乳房有腫塊、乳房局部皮膚或乳頭凹陷、腋窩淋巴結腫大時,一定要及時就診。

7.9.6乳腺疾病自查方法

對於乳腺增生,女性朋友們既不能置之不理,認為不疼不癢就不是毛病,也不要有思想負擔,認為得了乳腺增生就是得了癌症。提倡25歲以上女性一定要每月自查乳房。40歲以上的乳腺增生患者應該每年去醫院做一次專科檢查,必要時做B超、紅外線乳透或鉬靶照相檢查乳腺疾病。

乳房自查的最佳時間:應先在月經幹淨3~5天或月經開始起的9~11天進行。因為月經前乳腺組織受卵巢激素的影響,乳腺組織增生肥厚,處於充血狀態,並伴有壓痛和脹痛,此時檢查不易準確,容易誤診或漏診;而且月經開始的9~11天或幹淨後3~5天是乳腺受激素的影響最小,腺體組織最薄、最軟的時期,便於觸摸,是最佳的檢查時機。

乳房自查的方法主要包括觀看和觸摸兩個方麵,但必須講究技巧才能事半功倍:

第一步,觀看。

要看自己的兩個乳房是否對稱,皮膚的色澤有無改變,乳頭是否有內陷或溢液。

第二步,觸摸,檢查乳房內是否有腫塊。

指法:觸摸時手掌要平伸,四指並攏,用最敏感的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末端指腹按順序輕捫乳房。

檢查範圍:外上、外下、內下、內上區域,最後是乳房中間的乳頭及乳暈區。

易犯錯誤:檢查時不可用手指抓捏乳腺組織,否則會把抓捏到的乳腺組織誤認為腫塊。

易疏忽的部位:由於乳房的外上部分可延伸至腋下,檢查時不能忽略。

雙手配合:小的腫塊不易被觸摸到,檢查時可用左手托住乳房,用右手捫查。乳房下部的腫塊常被下垂的乳房所掩蓋,可托起乳房或平臥舉臂,用另一手檢查。

體位配合:深部腫塊如捫按不到時,可采取前弓腰位檢查。

7.10痔瘡

痔,俗稱痔瘡,因為有著“十人九痔”的普遍性特點,而被廣泛認知。從古至今,無論是皇親國戚、政要名人還是普通百姓,患者無不被其折磨得寢食難安,但又因其所患部位的特殊性而成為“有痔之士”的難齒之疾。拿破侖曾因痔瘡發作連戰馬都不能騎,嚴重時靠吸食鴉片減輕痛苦;胡適也因痔瘡而多處求醫……時至今日仍有不少“有痔之士”因痔帶來的痛苦而煩惱。

人類的直立行走使人類雙手得以解放,從事更加細致、更精密的事情,大腦也越來越發達,人類也越來越有智慧,逐漸成為地球上統領萬物的“領主”;同時人類因直立行走後,心髒抬高,造成直腸下段的血管和心髒的上下距離差加大,痔靜脈的血液無法克服地心引力而正常回流到心髒,從而使痔靜脈的血管曲張,形成痔;相反爬行動物因為臀部高度和心髒高度相差不大,靜脈回流順暢而沒有痔形成。

痔和人類曆史一樣悠久,關於痔的記載也是繽紛多彩。我國最早的記載是在夏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其中關於痔的最惡心的記載見於《莊子·雜篇·列禦寇》: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這也算秦王獨特的關於痔的治療方法。

在西方,痔瘡也不甘寂寞地困擾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一代戰將拿破侖也沒逃脫痔瘡的襲擾:眾所周知,拿破侖靠著他那卓越的軍事才能東征西戰,建立法蘭西帝國,並讓當時的法國稱雄歐洲,但是在1815年的滑鐵盧之戰中敗北,從此一蹶不振,進而淪落到被流放的結局。雖然拿破侖的時代已隨著時間車輪的滾動淹沒在曆史的塵埃中,但拿破侖橫刀立馬征戰天下的雄姿永遠記在史冊之中,關於他那些經典戰役仍被曆史學家所研究,其中滑鐵盧之戰更是曆史學家關注的重點。一直以來,對於滑鐵盧戰役的失敗原因眾說紛紜,多數學者認為是由於拿破侖·波拿巴指揮失當,導致兵力分散,才沒有及時殲滅敵軍。近日有學者提出,拿破侖兵敗滑鐵盧其實另有隱情。長時間東征西討的軍旅生活讓拿破侖的生活作息極不規律,28歲就患上了嚴重的便秘及痔瘡。在滑鐵盧戰役中,拿破侖被痔瘡折磨得痛苦不堪,晚上無法入眠,於是他將一支至關重要的軍隊交給了格魯西元帥,而他卻需要抽鴉片鎮痛後才入睡。鴉片的嗜睡作用讓拿破侖在第二天中午才重新指揮作戰,此時戰機已逝,法軍潰敗,拿破侖的法蘭西帝國宣告終結。

千裏之堤毀於蟻穴,痔瘡病雖小,但它帶來的痛苦在某些關鍵時候卻影響著人的命運,但醫學界卻沒有因為痔“小”而忽略它,相反,對它的研究卻貫穿古今。

我國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闡述了痔瘡的主要成因。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秦漢時期,在《五十二病方》中,將痔分為四類,首先描述了痔的症狀和痔的結紮術。到了清代,《外科大成》和《醫宗金鑒》中,對痔瘡的病因病機和辨證施治的論述更為詳細而係統,並分痔為二十四種。《馬氏痔瘺科七十二種》更是將痔分為七十二種,對各種痔進行了專門的論述。由此可見,祖國醫學在數千年的臨床實踐中,對痔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臨床經驗。

同樣的研究在西方醫學界也在進行中。痔在西方醫學中起源於古希臘語,意指動不動就出血的靜脈。現代醫學沿用了古老的詞彙,認為靜脈參與了痔的形成。並形成了三種學說:

1)靜脈曲張學說:從18世紀以來,人們認為痔的基本病理變化是持續性痔靜脈內壓力增加,回流障礙,導致局部靜脈曲張和擴張。

2)血管增生學說:19世紀,Crurei Lhier等人提出痔是直腸黏膜下層產生的與勃起組織相似的病理改變。

3)肛墊下移學說:Thomson於1975年首次提出了肛墊學說。他認為,痔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結構,痔不是曲張靜脈,確切地講是血管墊,是胎生期就已存在的解剖學實體,不能認為是一種病,隻有肛墊組織發生異常並合並症狀時,才能稱為痔病,才需要治療,治療的目的是解除症狀,而非消除痔體。

4)關於痔的學說可謂是眾說紛紜,但是對痔瘡臨床上的分類卻是大體相同,痔按發生部位的不同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在位於肛管皮膚與直腸黏膜相連處有一條可見鋸齒狀的線叫肛管齒狀線。在齒狀線以上的為內痔;在齒狀線以下的為外痔;兼有內痔和外痔的為混合痔。內痔的常見症狀為出血、脫垂、腫脹、疼痛。分為4度:

Ⅰ度:便時帶血、滴血,便後出血可自行停止;無痔脫出。

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時有痔脫出,便後可自行還納。

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勞累、負重時有痔脫出,需用手還納。

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續脫出或還納後易脫出。

外痔平時無特殊症狀,發生血栓及炎症可有腫脹、疼痛。

混合痔主要表現為內痔和外痔的症狀同時存在。

對於痔瘡的治療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納肛的栓劑、外塗的膏劑、坐浴的洗劑、活血化瘀的口服片劑以及目前比較先進的激光治療、冷凍療法、直流電療法和銅離子電化學療法、微波熱凝療法、紅外線凝固治療等方法,雖然方法多種多樣,但是效果卻是差強人意,效果比較明顯的療法還得首推手術治療。

雖然痔瘡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痔瘡都需要治療,痔瘡在治療上的準則是:無症狀的痔瘡能夠不治;有症狀的痔瘡,能夠通過使用藥物或手術治療。治療的目標是消除或減輕症狀,讓痔瘡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但是所有的治療隻是一種手段,從源頭上預防才是關鍵:首先,從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始,避免精神緊張和焦慮,每天注意進食足夠的蔬菜、水果,以補充纖維素。對於長時間需要坐立的人,應定時起來活動,改變姿勢。其次,要養成每天喝水的好習慣,每天至少飲用6杯水。定時或及時排便,避免蹲坐過久。一定要改掉上廁所“一心二用”的不良習慣,不要過於珍惜上廁所的時間——上廁所看書、看報,甚至解較難的數學問題等。

雖然“痔”同道合的人很多,但萬不可因自己和別人有相似的症狀就輕易將自己也歸入了有“痔”之士的隊伍之中,因為有一種癌症和痔瘡的表現很相似,那就是直腸癌,後者也有大便帶血等症狀。所以當有大便帶血、排便習慣改變等異常表現時,去找專科醫生就診,不可認為痔小而忽略它,不然會因為“小”而失去最佳治療時機,到最後抱恨終生。

7.11肝病

肝髒具有以下幾項生理功能:

(1)分泌膽汁

每日有600~1000毫升的膽汁從肝髒持續分泌出來,由膽管流入十二指腸,幫助脂肪消化以及脂溶性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的吸收。

(2)代謝功能

食物消化後,由腸道吸收的營養物質經門靜脈係統進入肝髒。肝髒能將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轉化為糖原,儲存於肝內。當血糖減少時,又將糖原分解為葡萄糖,釋放入血液。

(3)凝血功能

肝髒是合成或產生許多凝血物質的場所。除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的合成外,還產生凝血因子Ⅴ、Ⅶ、Ⅷ、Ⅸ、Ⅹ、Ⅺ和Ⅻ。另外,儲存在肝髒的維生素K對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Ⅶ、Ⅸ、Ⅹ的合成是不可缺少的。

(4)解毒作用

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毒物或外來的毒物,在肝內主要通過分解、氧化和結合等方式而成為無毒無害的物質。參與結合方式的主要是葡萄糖醛酸、甘氨酸等,與毒物結合後使之失去毒性或排出體外。

(5)吞噬或免疫作用

肝髒通過網狀內皮係統的Kupffer細胞的吞噬作用,將細菌、色素和其他碎屑從血液中除去。

我國是病毒性肝炎高發區,全國每年發生急性病毒性肝炎約120萬例,其中50%為甲型,25%為乙型,5%為丙型,10%為戊型,餘10%為己型、庚型。我國慢性肝炎患者約1200萬例,每年死於肝病者約30萬例,其中50%為原發性肝細胞癌,絕大多數與乙肝、丙肝有關。根據現有調查推算,我國有1.2億人攜帶乙肝病毒,3800萬人攜帶丙肝病毒。

那麼,什麼是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炎是指肝髒發炎。看似很簡單,實則很複雜。它包括多種病因不同的肝炎。但日常生活中由於病毒性肝炎最常見,大家對它也最熟悉,因此人們習慣地把病毒性肝炎簡稱為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肝髒受損為主,免疫功能失調的傳染性疾病。它具有發病率高、病程長、病勢反複性強、危害性較大的特點,若不進行有效及時的治療,極易轉變為肝硬化及肝癌。

引起肝炎的原因有哪些?

肝炎就是肝髒發炎。引起肝髒發炎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有:

1)病毒感染: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途徑複雜,流行麵廣泛,發病率高等特點。

2)藥物或化學毒物:許多藥物和化學毒物都可引起肝髒損傷,發生藥物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長期服用或反複接觸藥物和化學毒物,可導致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

3)酗酒:酒精能夠引起肝炎。主要是由於酒精(乙醇)及其代謝產物乙醛的毒性對肝細胞直接損害造成的。

4)其他:很多全身性傳染病都可侵犯肝髒,如EB病毒、細菌性傳染病中的傷寒等,都可以引起血清轉氨酶的升高或其他肝功能異常。但因這些疾病都有各自的特殊表現,而肝髒發炎僅僅是疾病中的一部分表現,故診斷多不困難,較少誤診為“肝炎”。

7.11.1甲型病毒性肝炎

(1)甲型病毒性肝炎概念

甲型病毒性肝炎(簡稱甲肝)為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引起的較常見的腸道傳染病,多見於兒童及青少年,一般潛伏期為2~6周。本病在臨床上分為急性黃疸型、急性無黃疸型、淤膽型與重症型四個類型,病程為2~4個月。冬春季節是甲肝發病的高峰期。

(2)甲肝的臨床症狀

甲型肝炎臨床上表現為急性起病,有畏寒、發熱、腹痛、腹瀉、消化不良、食欲減退、惡心、疲乏、肝大及肝功能異常等。初起時往往誤認為感冒,容易被人忽視,延誤病情,繼而引起暴發或散發流行。83%左右的甲肝患者有發熱(大多在38~39℃),平均發熱3天,但也有15%的患者發熱超過5天。90%的患者有黃疸,消化道症狀較重,ALT升高的幅度大、800~2000單位/升可占55%。

(3)甲肝的傳播途徑

甲型肝炎傳染源通常是急性患者和亞臨床感染者,患者自潛伏末期至發病後10天傳染性最大,糞-口途徑是其主要傳播途徑,水、食物是暴發性流行的主要方式,日常生活接觸是散發病例的主要傳播途徑。有報道甲型肝炎亦可通過血液傳播和垂直傳播,尚待進一步研究。

(4)甲肝的預防

除了積極做好“病從口入”的預防外,可以接種甲肝疫苗,接種後產生的免疫力接近100%。隻要在胳膊上注射一次,便可使機體產生能預防甲肝的免疫能力,不會感染上甲肝。

(5)甲肝的預後

甲肝為自限性疾病,隻要及時住院進行隔離治療,預後良好,能完全治愈,無慢性化。

(6)甲肝的治療原則

甲肝的治療原則應以休息、營養為主,輔以適當藥物,避免飲酒、疲勞和使用損肝藥物。

(7)甲肝其他影響

甲、乙、丙、丁、戊型肝炎是由5種不同的肝炎病毒所引起的。因此,得了其中任何一種肝炎痊愈後,隻能產生對所患的肝炎病毒的免疫力,而不能抵抗其他肝炎病毒。因此,一種肝炎病毒感染後還可重疊感染其他肝炎病毒。

(8)甲肝患者大學就業

甲型、戊型肝炎均為急性一過性疾病。絕大多數人患此兩型肝炎後,體內都會產生相應的抗體,從而消滅病毒,疾病自愈,一般不存在慢性化及攜帶病毒的現象。所以隻要症狀緩解、肝功能正常就可以考大學或從事飲食、托幼、教師等工作。

(9)孕婦甲肝對母嬰的影響

懷孕早期得了甲肝後,對胎兒沒有什麼影響。因為胎兒在子宮內受到子宮、胎膜等的層層隔離和保護,孕婦和胎兒之間的血液不是直接溝通的,而且甲型肝炎病毒不能通過胎盤從母體進入胎兒體內,所以胎兒不會受到感染,也不會發生畸形,當然也不必行人工流產了。然而甲肝對孕婦本身會帶來一定影響,容易演變為重症肝炎。越是妊娠後期,影響越嚴重。分娩時易導致大出血,產後易繼發其他感染。演變為重症肝炎不但危及孕婦生命,胎兒也常突然死亡。因此,妊娠時患了肝炎必須住院治療。產婦得了肝炎,不能再給嬰兒哺乳。

7.11.2乙型病毒性肝炎

(1)乙型病毒性肝炎概念

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通過血液與體液傳播,具有慢性攜帶狀態的傳染病,臨床表現多樣化,包括急性、慢性、淤膽型和重症型肝炎,容易發展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數病例可轉變為原發性肝細胞癌。本病在我國廣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達60%,HBsAg陽性率為10%~15%。是當前危害人民健康最嚴重的傳染病。

(2)乙肝的傳播途徑

1)血源性傳播:接受被乙肝病毒汙染的血液或血製品。

2)母嬰傳播:乙肝病毒能通過胎盤傳播(宮內傳播),或在孕婦分娩時從產道傳播(圍產期傳播)。

3)醫源性傳播:如醫療器械被乙肝病毒汙染而未經消毒或處理不當可造成傳播。

4)性接觸傳播:性亂交、同性戀性接觸及夫妻之間性生活未采取防護措施。

5)密切接觸傳播:乙肝患者或攜帶者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乳汁都可能含有乙肝病毒,可汙染器具、物品具有傳染性。

(3)“大三陽”與“小三陽”

人體血液中HBsAg、HBeAg、HBcAb陽性為“大三陽”。HBsAg、HBeAb、HBcAb陽性為“小三陽”。

(4)乙肝患者禁忌

乙型肝炎表麵抗原攜帶者除不能獻血外,可照常工作和學習,一般不必治療,但必須注意下列幾點:

1)定期(3~6個月)複查,包括肝功能、B超、AFP(甲胎蛋白)及白細胞、血小板。一旦發現異常,就需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治療。雖然肝功能檢查正常,但肝、脾大或白細胞、血小板減少也應引起重視。進行必要的治療。

2)忌酒。

3)生活要有規律,勿過累。

4)注意個人衛生和月經周期衛生,防止唾液、血液汙染周圍環境、感染他人,所用食具、刮刀修麵用具、牙刷、盥洗用品應與別人分開。

5)如HBeAg陽性或HBV DNA陽性,則不宜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食具和嬰幼兒工作。要知道無症狀HBsAg攜帶者中有一部分人的肝髒可能有炎症,實際上為慢性肝炎;也有一部分攜帶者在某一時期可能會發病,母嬰傳染的攜帶者常常在青春期前後發病。一般認為30歲以上攜帶者發病的可能性明顯減少。

(5)對乙肝攜帶者的限製

由於人們對乙型肝炎表麵抗原攜帶者的認識不夠全麵,以致一些乙型肝炎表麵抗原攜帶者中的青年在升學、就業、結婚甚至出國等方麵都發生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其實有些問題並非那麼嚴重。乙型肝炎表麵抗原攜帶者約占我國總人口的10%,他們中不乏科學家、名演員和為國爭光的優秀運動員。除了某些行業,如幼兒師範、護士、飲食服務等外,對升學、就業,甚至出國不應有太多的限製。這是因為乙肝的傳染主要通過血液,偶爾通過唾液、精液傳染,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觸不太可能傳染給別人。至於結婚,隻要對方抗HBsAb陽性,或HBsAg陽性,就不存在相互傳染的問題。如果對方乙肝標誌全部陰性,建議注射乙肝疫苗後再結婚。

(6)乙肝病毒攜帶者入學就業注意事項

乙型肝炎的傳染性較弱,一般接觸不易被感染。目前,國家已有明文規定保障乙肝患者正常升學、就業的權利。因此乙型肝炎患者隻要身體狀況允許,是可以正常入學並參加工作的。但在選擇職業時,要注意不宜從事餐飲、保育員等工作,其他職業均可參加。學校和單位也不應因為HBsAg陽性而拒絕接受這些人員入學或工作。

(7)乙肝病毒攜帶者與慢性乙型肝炎的區別

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與慢性肝炎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沒有或很少引起肝細胞的損傷,後者引起肝細胞的損傷並表現出肝功能異常及相應的臨床症狀。

(8)肝硬化的預防

乙型肝炎發展成為肝硬化的原因是肝細胞不斷地壞死。肝細胞壞死後,正常的肝組織發生“塌陷”,機體的再生功能就會再生出一些纖維,來充填“塌陷”的部位。這是機體對壞死的組織的一種正常代償功能,代表壞死部位的愈合,是好事。但是,如果肝細胞不斷地壞死,肝髒內不斷地再生纖維,這些纖維取代了大部分的肝組織,而它們又沒有正常肝細胞的功能,肝髒變得又硬又小,這就形成了肝硬化。因此,預防乙型肝炎患者發展為肝硬化的關鍵在於阻斷肝細胞的壞死。這就是說要保證肝功能的正常。肝功能異常就是肝細胞壞死的標誌。因此,乙型肝炎患者一定要定期檢查肝功能,一旦肝功能異常就要及時治療。另外,中藥中的一些活血化瘀藥(丹參等)、滋補藥(冬蟲夏草、鱉甲等)均有軟化肝髒,減少肝內纖維生成的作用。

(9)乙肝患者的結婚生育

1)急性乙肝恢複期、慢性遷延期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以及活動性肝硬化在肝功能恢複正常後連續化驗肝功能六個月及一兩年內均正常、乙肝病毒複製指標陰轉,可以結婚。

2)肝功能一貫正常,僅乙肝“兩對半”呈“大三陽”的乙肝患者也暫不宜結婚或過性生活,若婚後才發生一方呈“大三陽”時,而對方“兩對半”全陰性,待全陰性者產生足夠的保護性抗體時,才有可能不被對方乙肝病毒感染,但隻能保持3~5年。在一方病毒複製指標未轉陰前,應采取避孕措施(若患者為男方,應使用避孕套),並積極采取抗病毒治療。

3)單項HBsAg陽性者,原則上可以結婚。但也非絕無傳染性,應產生足夠保護性抗體時再結婚。

4)慢性表麵抗原HBsAg攜帶者若僅HBeAb一項陽性者可以結婚。

5)“兩對半”中HBsAg、HBcAb、HBsAb陽性或HBsAg、HBsAb陽性者,若HBeAb滴度高,可能有傳染性。等HBeAb滴度明顯下降後再結婚。

6)即使隻有HBsAg或HBeAb單項陽性的患者,或者HBeAg、HBcAb、HBsAb陽性或HBeAg、HBsAb陽性的患者,雖可結婚,但性生活應有節製。

7)父母或家庭中如有明顯肝硬化、肝癌遺傳傾向的乙肝患者,婚後最好不要生育。

(10)父親攜帶乙肝病毒的影響

父親為乙肝病毒攜帶者,對胎兒及子女的影響有兩種。一種是造成乙型肝炎病毒的傳播。除母嬰傳播外,父親也有垂直傳播的可能,但概率遠比母嬰傳播小。其傳播途徑主要是產後密切接觸傳播。另一種是把乙肝病毒的易感基因遺傳給下一代,使其子女容易感染乙肝病毒。因此,父親為乙肝病毒攜帶者,孩子也應注射乙肝疫苗。

(11)乙肝的愈合

一般急性肝炎治愈後,需1個月後複查一次肝功能;急性乙肝肝功能正常可3~6個月查一次肝功能和乙肝五項。

如有並發症的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腹水患者,除1~3個月複查一次肝功能外,3~6個月要做一次病毒指標檢查,每年至少做一次甲胎蛋白和肝髒B超檢查,同時還應檢測蛋白比值,以觀察有無蛋白比值倒置與脾功能亢進。

隨時檢查:如再次出現乏力,食欲減退,尿黃、尿少、腹脹等情況時須及時到醫院檢查。

檢測肝功能所需用血量甚少,不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與防疫功能。為了動態觀察肝髒功能的變化,定期抽取少量血液檢查是必要的。

(12)肝炎患者的運動

肝炎患者的急性期、慢性肝炎的活動期,應臥床休息,即以“靜”為主,這樣增加肝髒血液循環。實驗證明臥床時出入肝髒的血流量比站立時至少多40%,這樣有利於肝髒的營養與修複。但當症狀緩解,黃疸消退,疾病進入恢複期時,此時轉氨酶雖仍未完全恢複正常也不必繼續臥床了,要“動靜結合”,逐漸開始散步、做操,進而做些家務勞動等,以活動後不出現疲勞、微微出汗為標準。要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運動可增加食欲,使人精神飽滿、心情舒暢,有利於肝病的恢複。

(13)肝炎患者如何預防肝癌

乙肝和丙肝都是肝癌的發病原因之一。肝炎患者預防肝癌發生的措施有以下幾條:

1)早期積極抗病毒,調節機體免疫功能。

2)阻斷肝細胞的不斷壞死(有壞死就會有增生,增生過度就會癌變)。

3)晚期經常複查肝癌的血清學指標,如甲胎蛋白和B超,一旦有問題早期治療。

4)保持心情舒暢,不要過度緊張,對肝炎要有正確的認識。

7.11.3丙型病毒性肝炎

(1)丙型病毒性肝炎概念

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丙肝)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HCV是1989年由美國Choo等在受感染的黑猩猩血液標本中找到的,命名為丙型肝炎病毒。丙肝主要由血液或體液傳播,占輸血後肝炎的70%。HCV攜帶者在我國較HBV攜帶者為少,在健康人群中抗HCV陽性率為0.7%~3.1%。

(2)丙肝的臨床表現特征

1)丙型肝炎具有一定的潛伏期,短則幾個月,長則達十餘年之久。

2)丙肝較乙肝為輕,多為亞臨床無黃疸型,轉氨酶峰值較低,大多數患者不易被發現。

3)丙肝常見單項轉氨酶(ALT)升高,且長期持續不降或反複波動。

4)短潛伏期丙肝,病情較重,症狀突出,常有黃疸,但較少發展為慢性化。長潛伏期和輕型或無黃疸型丙型肝炎,易發展成慢性。

(3)丙肝的主要傳播途徑

1)經血傳播:HCV主要經血液或血液製品傳播。不僅因輸全血可以引起,而且僅輸新鮮血漿、凝血因子、血小板濃縮液、白蛋白等也有可能引起輸血後丙型肝炎。受血次數越多,肝炎病毒感染率越高。

2)性接觸傳播:研究發現丙型肝炎發病與性接觸尤其與接觸多個性夥伴明顯相關。

3)母嬰傳播:此種途徑較少見,主要是家庭水平傳播。

4)日常生活接觸:經檢驗,丙型肝炎患者的精液、唾液及陰道分泌物呈HCV RNA陽性,提示性接觸和日常生活接觸可能傳播HCV,但概率較低。

(4)預防丙肝

1)嚴格管理獻血員,合格獻血員應就地無償獻血,嚴防冒名頂替和不合格獻血人員混入獻血隊伍。

2)嚴格把住獻血員篩查關,認真進行抗-HCV和轉氨酶(ALT)檢測,禁止使用抗-HCV陽性及ALT異常的血液。必要時可加測HCV RNA,以查出HCV抗體產生之前的丙肝病毒攜帶者。

3)器官、組織移植和精子等的提供者應視同獻血員進行嚴格檢測。

4)加強對血液製品的監督管理。血液製品的生產單位應嚴格篩查原料血漿,加進滅活病毒的生產工藝,做好半成品和成品檢定,供應安全血液製品。同時,防疫部門應健全和加強對血液製品生產的監督機製,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嚴格掌握臨床用血的適應證,推廣自身輸血、擇期手術者術前儲血和成分輸血。臨床用血前應加強核查和複測工作。對用血量多的重大手術,臨床用血前除複測抗-HCV外,最好加測HCV RNA。

6)防止醫院內的醫源性傳播,全方位加強醫院內消毒隔離工作,特別是介入性診療器械的消毒管理工作,盡量減少乃至杜絕醫源性交叉感染。能用一次性器械的盡量采用一次性器械和用品。

7)加強HCV母嬰傳播的預防,對於抗-HCV(或HCV RNA)陽性的產婦,產房所用器械應單獨使用,嚴格消毒;盡量減少新生兒皮膚黏膜破損。

8)對急性丙肝患者進行積極治療和嚴格隔離,以利於病情恢複和防止續發病例的發生。

9)對丙肝患者、HCV攜帶者進行必要的宣傳教育,以防止傳播,研究證明家庭內日常生活接觸傳播(包括母嬰傳播和性傳播)的危險性極小。

(5)丙型肝炎的高危人群

丙型肝炎的高危人群是指能經常接觸血液或血製品者,如血友病患者、靜脈內濫用毒品成癮者、血液透析患者、骨髓和腎移植患者、心外科患者以及經常經皮注射的患者。同性戀、異性戀及性濫者,丙型肝炎發病率亦高。

(6)丙肝的預後

雖然丙肝臨床症狀相對較輕,但易向慢性化轉變,血清轉氨酶常呈波浪起伏性升高,持續達6個月者(占57%)比乙肝(占28%)更為多見。長潛伏期和輕型或無黃疸型者,易發展為慢性;女性較男性更易發展為慢性;老年和高劑量丙肝病毒急性感染者易發展為慢性;經皮傳播者,特別是輸血後丙肝較非腸道外傳播者更易發展為慢性。

(7)丙肝的發展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較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更易慢性化。據觀察研究,40%~50%發展成為慢性肝炎,25%發展成為肝硬化,餘為自限性經過。從HCV發展成慢性肝炎平均約為10年,肝硬化平均約20年,少數患者惡變成為原發性肝細胞癌需30年。

(8)無症狀丙肝病毒攜帶者

有一部分人感染丙肝病毒(HCV)後,臨床症狀表現不明顯,肝功能化驗也正常,但抗HCV陽性,對這一部分人必須進一步檢查及觀察,因為單純抗HCV陽性有可能是假陽性或丙肝已經痊愈者。有文獻報道,丙肝痊愈後,個別患者其抗-HCV陽性時間可達9年之久。因此最好是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患者血中HCV RNA,如陰性,即可繼續觀察其肝功能,如肝功能持續正常,則不必治療。如肝功能異常並伴HCV RNA陽性則可考慮抗病毒治療。

(9)丙肝與乙肝的區別

1)感染、傳播方式相似,兩者均主要經過血液或輸血製品等方式傳播。

2)臨床表現相似,但丙肝無症狀及無黃疸病例較多,有些患者不易被發現,且肝功能檢查常表現單項轉氨酶升高,持續不降或反複波動。

3)均有向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發展的傾向,其發生率丙型比乙型肝炎更高,丙型肝炎發展為原發性肝細胞癌的危險性更大。

4)由於傳播途徑相似,因此丙肝與乙肝可以重疊感染,且重疊感染較單個感染發生重症肝炎和病死率要高,表明丙肝與乙肝重疊感染可加劇肝髒的損害。

5)丙型肝炎也可能有性接觸傳播及母嬰傳播,但不如乙型肝炎發生率高。

(10)丙肝與乙肝的相互影響

由於丙肝的傳播途徑與乙肝相似,因此丙肝與乙肝重疊感染是完全可能的。國外報道,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重疊感染率為25%左右。在我國,也已從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檢出抗丙肝病毒抗體,說明乙肝和丙肝的重疊感染確實存在,推測慢性乙肝患者在接觸治療時,由於輸入未經抗丙肝病毒抗體檢測的血液或血製品,就容易傳染上丙肝。乙肝患者體質較弱,機體免疫力差,不能有效地抑製丙肝病毒在體內的複製,也是乙肝患者容易發生丙肝造成重疊感染的一個重要原因。丙肝與乙肝重疊感染往往加重病情,使肝髒損害更加嚴重。研究發現,病情越重的慢性乙肝患者,抗丙肝病毒抗體的陽性率越高。慢性重症型肝炎患者幾乎一半同時患有丙肝和乙肝。因此對於慢性乙肝患者,更應該提高對丙肝的警惕性。

其他病毒性肝炎還有丁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丁肝)、戊型病毒性肝炎(簡稱戊肝)、庚型病毒性肝炎(簡稱庚肝)、TTV肝炎,但較少見,此處不再介紹。

7.11.4脂肪肝

(1)脂肪肝的含義

脂肪肝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病變。正常肝內脂肪占肝重的3%~4%,如果脂肪含量超過肝重的5%即為脂肪肝,嚴重者脂肪含量可達40%~50%。脂肪肝的酯類主要是甘油三酯。

(2)脂肪肝的起因

1)長期飲酒,導致酒精中毒,致使肝內脂肪氧化減少。

2)攝入高脂飲食或長期大量吃糖、澱粉等碳水化合物,使肝髒脂肪合成過多。

3)肥胖,缺乏運動,使肝內脂肪輸入過多。

4)肝病。

5)肝炎。

6)某些藥物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肝損害。

(3)脂肪肝的臨床表現

脂肪肝的臨床表現與肝髒脂肪的浸潤程度呈顯著的關係,輕度脂肪肝可無任何臨床症狀,中度或重度脂肪肝特別是病程長者症狀可較明顯。

脂肪肝一般無特殊症狀,有時可出現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脹及右上腹壓迫感或脹滿感。這些症狀可能與肝髒脂肪浸潤導致肝細胞損害及肝大有關。由於脂肪肝合並膽囊炎、膽石症多見,患者可出現較明顯的右上腹疼痛不適、反酸等症狀。重度脂肪肝患者可有腹水和下肢水腫。50%左右的患者(多為酒精性脂肪肝)可有各種維生素缺乏的表現,如末梢神經炎、口角炎、皮膚瘀斑、角化過度等。

(4)脂肪肝的預後

病毒性肝炎合並脂肪肝,其預後主要取決於肝炎本身的進程。雖然長期的肝內脂肪沉積可能促進肝纖維化,但因脂肪本身不是主要致病因素,經治療後可以吸收和好轉,一般說來對預後沒有嚴重影響。

(5)脂肪肝的治療

1)治療原發病:積極治療病毒性肝炎。

2)飲食療法:合理安排膳食。宜高蛋白、富含維生素、少動物脂肪的飲食,使體重控製在合理範圍內。根據本身的具體情況合理安排體力活動。

3)藥物治療:脂肪肝的藥物治療是輔助性的,主要是去脂以達降血脂的目的,或能使肝內脂肪外移或改善肝功能。

(6)脂肪肝患者注意事項

脂肪肝患者隻要注意堅持體育鍛煉,增加活動量,適當減少食量,控製體重增長,特別是減少脂肪和糖類的攝入,多食些豆製品和含有B族維生素的食物,就能使病情好轉或停止發展。如果飲食調整和鍛煉無效時,可考慮使用中、西藥物治療,絕大多數患者都是可以恢複正常的。藥物治療停藥後,可以用“果丹皮”和紅果醬等酸性果品作零食吃,既可降脂,又無副作用,是治療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的好方法。

(7)抗脂肪肝妙方

為配合飲食療法治療脂肪肝,特選幾味常用抗脂肪肝藥方。

一方:降脂益肝湯。澤瀉20~30克,生首烏15~20克,草決明15~20克,丹參15~20克,生山楂30克,黃精15~20克,虎杖12~15克,大荷葉15克。

適應證:肥胖性脂肪肝。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二方:軟肝消積飲。海藻、淡昆布、白花蛇舌草各30克,鬱金、象貝母、紫丹參各15克,軟柴胡、炙鱉甲、穿山甲各10克,澤瀉、貓人參各30~60克。

適應證:肝炎後脂肪肝。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三方:自擬方。柴胡、三棱、莪術各6克,枳實、黨參、鱉甲(先煎)各10克,當歸、雲苓、川楝子各12克,赤芍、白術各15克,生山楂30克。

適應證:肝炎後脂肪肝、肥胖性脂肪肝。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通過對慢性疾病發病機製的了解,我們發現被現代人稱之為“富貴病”“文明病”的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的發病危險因素中,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的風險升高隨處可見,而超重或肥胖、水果和蔬菜攝入不足、缺乏運動和吸煙等,都是可以控製的。高血壓檢出非常簡單,控製也很容易,花費也很低,但要取得好的治療效果,卻需要患者的積極參與與配合。糖尿病通過合理膳食、適當運動、定期檢查、規律用藥也可以延緩並發症的發生。因此,慢性病的預防是自身的一項事業,我們要有防患於未然的宏觀計劃,貴在堅持,別再“年輕時以生命換金錢,老了再以金錢去換取生命”。彼時,金錢不是萬能的,醫療發展也是有限的,疾病進展到一定程度,醫學科技手段也是回天無力,慢性病的防治應該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