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傳染病是人類的主要死因。而今,隨著醫療科技的不斷進步,傳染病得到有效控製,心髒病、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肝腎疾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主流疾病,上升為第一位死因。由於其起病緩(在不知不覺中患病)、病程長(直至中老年才出現嚴重後果),常被人忽視,出現早期症狀時,一拖再拖,或是僅僅接受間斷的不規律的治療。如最常見的高血壓,通常沒有症狀,不頭暈不量血壓、不頭暈不服藥的患者大有人在,有的認為偶然的頭痛算不得什麼,或是誤認為是感冒導致的頭痛,不當回事,等到發生中風了,才發現血壓高得嚇人。慢性疾病好似一把隱形的軟刀,病變的積累往往從青少年開始,慢慢割裂你的身體,直至出現嚴重的並發症。因此,隻有思想上正確認識了常見慢性疾病,有一定的疾病防治常識,才能自覺地堅持規律生活,配合合理治療。
7.1腦血管疾病
腦血管疾病名稱很多。有一個患者在當地醫院診斷為腦血管意外,去省城醫院檢查,醫生說是腦卒中,後又到北京就診,卻又被診斷為中風,但他們開的藥物卻大致相同。患者糊塗了,我究竟患的是什麼病呢?其實,他們診斷的都是一個病。由於這個病來勢較快,病勢險惡,變化多端,猶如自然界的風一樣“善行多變”,所以,古代醫學家把這類病稱為“中風”。有些醫生稱此病為“卒中”,是說這種病的發生較突然的意思。其中的“卒”即突然的意思,“中”則為得中,腦血管突然得了病,所以有些醫生把這類病稱為“卒中”。另外,這種病由於它的發生是腦血管意外地出了毛病,因此,又叫腦血管意外。以上幾種說法都是一個意思。
腦血管疾病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的腦的血管病變或血流障礙所引起的腦部疾病的總稱。腦卒中(stroke)則是指急性起病、由於腦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所導致的神經功能缺損綜合征,症狀持續時間至少24小時;如腦缺血的症狀持續數分鍾至數小時,最多不超過24小時,且無CT或MRI顯示的結構性改變,則稱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卒中所引起的神經係統局灶性症狀和體征,與受累腦血管的血供區域相一致。
7.1.1我國腦血管病的流行現狀與發展趨勢
腦血管病與心髒病、惡性腫瘤構成了人類的三大死因。在全球範圍內,腦血管病每年使460萬人死亡,其中1/3在發達國家,其餘發生在發展中國家,患病和死亡主要在65歲以上的人群。中國是腦卒中死亡率高發地區,目前腦血管病已成為危害我國中老年人身體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據估計我國現在患腦血管病患者600萬人,全國每年新發腦卒中約200萬人,每年死於腦血管病約150萬人。約有3/4的患者遺留有嚴重的殘疾,喪失勞動能力,給社會及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目前,全國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億元人民幣,給國家和眾多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我國腦血管病的地理分布北方高於南方,西部高於東部。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寒冷季節發病率高,尤其是出血性卒中的季節性更為明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高於心血管病。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當前我國高血壓患者的數量正在快速增長,且發病年齡提前,多數存在高血壓,且血壓控製不良,這可能是導致腦血管病高發的主要原因。根據國內的流行病學資料,腦卒中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男性顯著高於女性,並且在35歲以後呈急劇上升趨勢;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的老齡化進程加速,腦卒中的發病年齡有提前趨勢,但高發年齡逐漸向後推遲。還有研究表明,腦血管病的分布與社會經濟地位、職業及種族等有關。腦血管病致殘率高,因此,加強腦血管病的防治力度,盡可能降低卒中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已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7.1.2腦血管病分類
腦血病管按其性質通常分為缺血性腦血管病和出血性腦血管病兩大類。
(1)缺血性腦血管病
1)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簡稱TIA,又叫小中風或一過性腦缺血發作,其病因與腦動脈硬化有關,是腦組織短暫性、缺血性、局灶性損害所致的功能障礙。
2)腦血栓形成,多由動脈粥樣硬化、各種動脈炎、外傷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腦血管局部病變形成的血凝塊堵塞而發病。
3)腦栓塞,可有多種疾病所產生的栓子進入血液,阻塞腦部血管而誘發。臨床上以心髒疾病為最常見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傷後脂肪入血;蟲卵或細菌感染;氣胸等空氣入血,靜脈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腦血管所致。
(2)出血性腦血管病
1)腦出血,係指腦實質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傷性腦出血。多由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腫瘤等引起。
2)蛛網膜下腔出血,由於腦表麵和腦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網膜下隙所致。常見原因有動脈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液病等。
腦血管病按其進程,可分為急性腦血管病(中風)和慢性腦血管病兩種:急性腦血管病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血栓形成、腦栓塞、高血壓腦病、腦出血和蛛網膜下隙出血等;慢性腦血管病包括腦動脈硬化、腦血管病性癡呆、腦動脈盜血綜合征、帕金森病等。通常所說的腦血管病是指急性腦血管病。
7.1.3臨床表現
腦血管患者因病變部位、範圍和性質不同,臨床表現也有差異,其主要表現如下:
(1)頭痛
頭痛是蛛網膜下隙出血的突出症狀。常為全頭部劈裂樣疼痛。有80%~90%腦出血患者有劇烈頭痛,特點是開始時疼痛位於患側,當顱內壓增高或血液流入到蛛網膜下隙時,可出現全頭痛。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和腦梗死無頭痛或多較輕微,但大麵積腦梗死合並顱內壓增高時,也可出現劇烈頭痛。
(2)嘔吐
嘔吐是腦血管病的常見症狀,特別是出血性腦血管病,如蛛網膜下腔出血常為噴射性嘔吐,發生率在80%以上;腦出血時顱內壓增高,嘔吐和頭痛均較明顯。如果患者嘔吐出咖啡色胃內容物,表示有上消化道出血,是病情危重的預兆。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生嘔吐者較少見,但大麵積腦梗死合並顱內壓增高時,也可引起嘔吐。
(3)意識障礙
意識障礙是腦部受到嚴重而廣泛損害的結果。據報道,60%~80%腦出血患者可出現意識障礙。臨床特點是除少部分輕型腦出血患者,意識可保持清醒外,腦幹出血和小腦出血意識障礙都比較嚴重;腦室出血患者可迅速出現昏迷;蛛網膜下隙出血通常意識障礙程度較輕。腦梗死較少出現意識障礙,而大麵積腦梗死多伴有意識障礙。
(4)偏癱
偏癱是指一側上、下肢及同側舌和麵部肌肉的運動障礙,也是腦血管病的較常見症狀,不論大腦半球任何一側出現病變,都會導致病變對側偏癱,其程度有輕有重,可為不完全癱和完全癱。不完全癱又叫輕癱,可以扶杖行走。完全癱也叫全癱,患者臥床不起,不能自己活動。有些患者可能麵、舌癱程度較重,肢體癱瘓程度較輕;也可能上側肢體癱較重,下側肢體癱較輕;或下肢癱瘓程度較重,上側肢體癱較輕。完全癱變為不完全偏癱,說明病情好轉;反之,不完全癱發展為完全癱,則表示病情逐漸加重。
(5)失語
失語為優勢半球大腦皮層言語中樞損害所致。根據損害部位和臨床表現不同,分運動性失語、感覺性失語、混合性失語和命名性失語等。運動性失語患者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但能理解別人講話的意思,可用手勢或點頭等回答問話;感覺性失語患者聽不懂別人講話的意思,但能夠說話,而且說起話來,快而流利,但與人對話則是所答非所問。混合性失語患者既有運動性失語,又有感覺性失語,自己不會說話,又不理解別人講話的內容等。命名性失語表現患者能講話,也能理解別人的話,能說出物品的性質和用途,唯獨叫不出物品的名稱。
(6)頭暈、複視和飲水嗆咳、聲音嘶啞、吞咽困難
頭暈為頭昏、頭脹、頭重腳輕、腦內搖晃、眼花等的感覺。頭暈伴有平衡覺障礙或空間覺定向障礙時,患者感到外周環境或自身在旋轉、移動或搖晃,稱為眩暈。複視,將一個物體看成兩個。飲水嗆咳、聲音嘶啞、吞咽困難,患者進食、吞咽、發音均有嚴重障礙,嚴重時甚至不能發音、吞咽和有唾液外流等。
7.1.4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
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分為可幹預危險因素和不可幹預危險因素兩大類,如能對一些確定的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進行有效的幹預,則可降低腦卒中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可幹預危險因素是急性腦血管病預防的主要針對目標。
(1)不可幹預危險因素
1)年齡:腦血管病的發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尤其是55歲以後發病率明顯增加,每增加10歲,卒中發生率約增加1倍,因此55歲以上的人群腦卒中是應重點防治的疾病。
2)性別: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男性卒中的發病率高於女性。
3)遺傳因素:近代遺傳學研究多數認為腦血管病屬多基因遺傳,其遺傳度受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很大。家庭中有直係親屬為本病患者或死於該病者,發生腦血管病的概率和危險性顯著高於無家族史者。
(2)可幹預的危險因素
1)高血壓:是腦出血和腦梗死最重要的、最常見的、獨立的危險因素。血壓升高程度及時間與腦卒中發生率呈正相關,研究表明,老年性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收縮壓≥160毫米汞柱,舒張壓<90毫米汞柱)是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
2)心房纖顫: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是導致卒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危險因素,使缺血性腦卒中風險顯著增加,且隨年齡增加而增加。有資料顯示,使腦卒中風險增加3~4倍。對其進行有效的治療可以預防腦卒中的發生。
3)其他心髒病:已證實伴有心髒病可增加腦卒中的危險性,如冠心病、瓣膜性心髒病(如二尖瓣脫垂、人工瓣膜)、擴張型心肌病、先天性心髒病(如卵圓孔未閉、房間隔缺損)、心髒黏液等均增加栓塞性卒中的發生率。據估計,缺血性卒中約有20%是心源性栓塞,高達40%的隱源性卒中與潛在的心髒栓子來源有關。
4)糖尿病:是缺血性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但不是出血性的危險因素。糖尿病可使腦部微小血管和大血管發生病變,而且血糖高會加重腦卒中患者腦細胞損害程度。2型糖尿病使缺血性卒中的患病風險增加2倍。腦血管病的病情輕重和預後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病情控製程度有關,應重視對糖尿病的預防和控製。美國TIA防治指南建議:空腹血糖應小於7毫摩/升,必要時通過控製飲食、口服降糖藥或使用胰島素來控製血糖。
5)高脂血症:研究證實,血清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與心腦血管病有密切關係。研究表明,應用他汀類藥降脂藥可降低腦卒中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根據患者有無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而製定相應分級診斷及治療標準;糖尿病患者無論是否有冠心病均應被列為積極治療的對象;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為治療的首要目標,LDL-C<2.58毫摩/升為二級預防治療的目標值。
6)吸煙:經常吸煙是一個公認的誘發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其危險度隨吸煙量增加而增加。可以影響全身血管和血液係統,如加速血管硬化、升高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促使血小板聚集、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等。長期被動吸煙也可增加腦血管病的發病危險。吸煙可增加缺血性卒中風險約2倍,增加出血性卒中發生風險2~4倍。
7)頸動脈狹窄:頸動脈狹窄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狹窄程度超過70%的患者,每年腦卒中的發病率為3%~4%。
8)肥胖:認為男性腹部肥胖和女性BMI(成年人體重指數)增高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這與肥胖特別是腹部肥胖患者易患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有關,研究表明肥胖者缺血性腦卒中發病的危險度為2.2。我國BMI(千克/米2)≥28為肥胖。
9)飲酒:人群研究證據顯示,酒精攝入量與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劑量相關性,酗酒者腦卒中的發病卒是一般人群的4~5倍。對於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相關性目前仍有爭議。長期大量飲酒和急性酒精中毒是青年人腦梗死的危險因素。酒精可能通過多種機製導致卒中增加,包括血壓升高、導致高凝狀態、心律失常、降低腦血流量等。
(3)潛在可幹預的危險因素
1)代謝綜合征:代謝綜合征的特征為高血壓、高血糖、腹型肥胖、胰島素抵抗(伴或不伴糖耐量異常)及血脂異常。胰島素抵抗是其主要的病理基礎。代謝綜合征的診斷標準:腹型肥胖(腰圍)男性>102厘米、女性>88厘米;甘油三酯≥1.70毫摩/升;高密度脂蛋白男性<1.06毫摩/升,女性<1.32毫摩/升;收縮壓大於或等於130毫米汞柱,舒張壓大於或等於85毫米汞柱;空腹血糖≥6.0毫摩/升。具有以上三個危險因素者,即可做出代謝綜合征的診斷。
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經多數研究證實,同型半胱氨酸(HCY)與腦血管疾病的發病有關,認為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腦血管疾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空腹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為5~15微摩/升,大於等於16微摩/升可定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目前關於同型半胱氨酸和腦卒中關係的前瞻性研究資料不多,仍需進一步研究確證。
3)飲食營養素攝入不合理:中國人飲食中脂肪攝入量增長較快,脂肪和膽固醇攝入過多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易發生腦卒中和冠心病。食物的種類單調也是造成營養素攝入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北方人的食鹽攝入量高,可使血壓升高,促進動脈硬化形成。
4)缺乏體育鍛煉:有規律的體力或體育活動可降低心腦血管病風險。適當的體育活動可改善心髒功能,增加腦血流量,改善微循環;通過降低高血壓、控製血糖和降低體重等控製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來介導其保護作用。
5)睡眠呼吸暫停:有研究認為,睡眠呼吸暫停可增加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缺血性腦血管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風險。
6)口服避孕藥:關於口服避孕藥是否增加腦血管病發生目前尚未定論,比較傾向的是對35歲以上,有高血壓、吸煙、偏頭痛或以前有血栓史的女性,口服避孕藥有可能增加腦血管病的危險性,不推薦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
7)促凝危險因素:目前認為與腦卒中密切相關的主要促凝危險因素包括凝血因子Ⅶ、纖維蛋白原升高及血小板聚集功能亢進等,但與腦卒中的確切關係尚需進一步研究。
7.1.5腦血管病的預防
循環醫學證據表明,對腦血管疾病(CVD)的危險因素進行早期幹預,可以有效地降低CVD的發病率。
(1)腦血管病的一級預防
腦血管病的一級預防是指發病期的預防,即通過早期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控製各種危險因素,達到使腦血管病不發生或推遲發生的目的。開展綜合性預防措施(如健康教育以及控製危險因素),根據危險因素的數量、危險因素是否已造成相應的並發症、危險因素的嚴重程度等,進行分級幹預,主要包括:
1)防治高血壓:高血壓的治療目標是提高控製率、減少腦卒中等並發症的發生。血壓應控製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對高血壓合並糖尿病或腎病者,血壓應控製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防治措施包括:膳食限鹽、減少膳食脂肪含量、減輕體重、適當體育運動、戒煙、減少飲酒量,保持樂觀心態,提高應激能力,以及長期堅持降壓藥物治療。
2)防治心髒病:成年人應定期體檢,早期發現心髒病。確診為心髒病,應積極專科治療。對非瓣膜病性房顫的患者,應該使用華法林抗凝治療,監測國際標準化比(INR)範圍控製在2.0~3.0,對年齡>75歲者,INR應為1.6~2.5;對於無其他卒中危險因素、年齡不足65歲者,建議每日口服阿司匹林50~300毫克。對於冠心病、心力衰竭等,還要積極治療原發病;對瓣膜病、先天性心髒病等,可酌情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3)防治糖尿病:有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人群應定期檢測血糖。對糖尿病患者要進行疾病的宣教,使其合理飲食,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及時服用降糖藥或使用胰島素控製血糖。理想水平為空腹血糖應小於7毫摩/升。同時,積極控製血壓、控製體重和降脂。
4)防治血脂異常:高脂血症應規範化降脂治療;血脂正常但已發生心血管事件或高危的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應積極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應用他汀類藥物。
5)戒煙:吸煙者勸其戒煙,動員全社會參與。提倡公共場合禁止吸煙,以減少被動吸煙。
6)限酒:加強科學宣傳教育,積極勸阻有飲酒習慣的人適度飲酒,可以減少卒中的發生。對於不飲酒者不提倡用少量飲酒來預防心腦血管病。飲酒一定要適度,不要酗酒;男性每日飲酒的酒精含量不超過20~30克,女性不超過15~20克。
7)控製體重:提倡超重者和肥胖者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體力活動等措施控製體重,成年人體重指數應控製在28以內或腰圍臀圍比小於1,體重波動範圍小於10%。
8)頸動脈狹窄:對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的患者,不推薦手術治療或血管內介入治療,首選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藥和他汀類藥物治療。對於反複TIA發生或首次卒中的輕症患者,如果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70%,可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或血管內介入治療。
9)防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一般人群應以飲食調節為主,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應該采用葉酸、維生素B6和維生素B12聯合治療。
10)降低纖維蛋白原水平:血漿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g)濃度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及栓塞性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與TIA和腦卒中也密切相關。血壓升高與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增加同時存在時,腦卒中的危險性增加更加明顯,目前主要進行降纖治療。
11)適度的體育活動和合理膳食:建議成年人每周至少進行3~4次適度的體育鍛煉活動,如慢跑、快走,或其他有氧代謝活動等,每次活動時間不少於30分鍾。提倡飲食多樣化,每日總脂肪攝入量應少於總能量的30%,減少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攝入,每日鈉鹽攝入少於8克。每日增加1份水果或蔬菜可使卒中的危險性降低6%。
(2)腦血管病的二級預防
腦血管病的二級預防是指針對已發生過一次或多次腦卒中患者,尋找卒中病因,糾正所有可幹預的危險因素,從而達到降低卒中複發的目的,對中青年患者尤為重要。
1)病因預防:對已發生卒中的患者必須選擇必要的影像學檢查或其他實驗室檢查,盡可能明確患者的卒中類型及相關危險因素,針對病因采用合理治療。對於可幹預的危險因素進行病因學預防,包括一級預防的所有措施。
2)卒中後血壓管理:在改變生活方式的基礎上,合理選擇有效的降壓藥物治療,過度降壓會導致腦灌注不足或腦白質疏鬆,降壓需平緩。
3)抗血小板聚集治療:對於大多數缺血性卒中後的患者,建議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幹預血小板聚集,主要包括阿司匹林、雙嘧達莫(潘生丁)、抵克立得和氯吡格雷等。缺血性卒中初次發生後應早期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每日50~150毫克),對於胃潰瘍病史、應用阿司匹林抵抗或不能耐受患者可改用氯吡格雷每日75毫克。阿司匹林與雙嘧達莫的聯合使用較單獨使用其中任何一種製劑更為有效且不增加如出血之類的不良反應。
4)抗凝治療:對已診斷為非瓣膜病變性房顫誘發的心源性栓塞患者應使用華法林治療,INR應控製在2.0~3.0。不能使用華法林者,隻能選擇阿司匹林治療。
5)幹預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反複TIA患者發生完全性卒中風險極大,所以應積極尋找並治療或去除TIA的病因。
6)卒中後認知障礙的幹預:卒中後認知功能障礙以及癡呆的發生率較高,血管性癡呆是僅次於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最常見的癡呆類型。卒中後早期應用阿司匹林進行幹預,有助於防止癡呆的發生。已經發生持續性認知功能障礙甚至癡呆的患者可以應用改善腦功能的藥物,如膽堿酯酶抑製劑等積極增進智能水平。
7)卒中後抑鬱的幹預:卒中後抑鬱的發生率為30%~50%,是影響患者預後的一項重要因素,對已經發生抑鬱的患者應選擇藥物治療,可選用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如氟西汀、西酞普蘭等,單一用藥效果不佳時可輔以心理治療。
8)康複:因為約有3/4的患者遺留有嚴重的殘疾,喪失勞動能力,給社會及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康複對腦血管病整體治療的效果和重要性已被國際公認。據世界衛生組織1989年發表的資料,腦卒中患者經康複後,第一年末約60%可達到日常生活活動自理,20%需要一定幫助,15%需要較多幫助,僅5%需要全部幫助;且30%在工作年齡的患者,在病後1年可恢複工作。因此,應大力宣傳康複治療在腦血管病全程治療中的重要意義。主要神經功能障礙的康複包括:
重視早期康複:早期康複對於預防並發症、改善功能非常重要,特別是早期床旁的康複如患肢的保護、被動活動等,這些方法簡單實用,很容易掌握,也非常有效,建議各醫院能充分重視。
強調持續康複:應該指出的是,有些功能障礙是要遺留很長時間的,甚至終生遺留。因此,建議能建立起由綜合醫院(急性期)到社區醫療的持續康複體係,與國際上目前腦血管病康複方案相似,使患者享受到完整的康複。
重視心理康複:腦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疾病非常突出,但往往會被忽略,心理疾病對患者的功能恢複非常不利,一定要高度重視,積極治療。
重視家庭成員的參與:患者最終要回歸家庭,因此家庭成員對患者恢複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應該讓家庭成員充分了解患者的情況,包括功能障礙、心理問題,以便能相互適應,還應掌握一定的康複手段,為患者進行必要的康複訓練。
對於腦血管病預防應該加強對公眾的健康教育,針對不同的危險因素製訂個體化的健康教育方案,使患者充分認識腦卒中發病的危險因素及危害,從而加強自我保健意識,同時幫助個人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對高危患者需定期體檢,增加患者對藥物治療的依從性,讓患者認識到腦卒中的一些常見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及心房纖顫等慢性疾病,必須長期治療才能有效控製,才能更好地預防腦血管病。
7.2糖尿病
35歲的張先生是出租車司機,經常開夜車,生活沒有規律,春天體檢時血糖偏高,沒在意。自從今年夏天以來,口幹得厲害,飲料一杯接一杯的,以為是天熱造成的,沒在意,到了秋天仍然是不停地喝水,吃得多,體重一個勁兒地往下掉,開車打瞌睡,沒有力氣,影響工作,到醫院一查血糖,血糖高得連血糖儀都測不出了,被明確診斷為糖尿病,住院治療並經過醫生的健康教育指導後重新回到了工作崗位。
最近10年糖尿病患病率顯著增加,估計我國20歲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為9.7%,中國成人糖尿病總數達9240萬,其中農村4310萬人,城市4930萬左右人,我國可能成為糖尿病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家。積極治療固然是控製糖尿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更全麵地了解這一疾病,並積極調整不良生活方式才是有效的防控糖尿病的根本。
1)醫學營養治療,飲食的量要合理,要定時定量,不能饑一頓飽一頓,該吃飯時一定要及時進餐,吃七成飽是最健康的,七成飽完全可以阻斷糖尿病的發生。具體要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和身高,用簡易公式算出理想體重:理想體重(千克)=身高(厘米)-105,再根據理想體重計算每天所需要總熱量。對於中等體力勞動、標準體重者,每千克體重每天需要25~30千卡的熱量。飲食結構應合理,膳食總能量的50%~60%來源於碳水化合物,10%~15%來源於蛋白質,來源於脂肪的不足於10%。低血糖指數食物有利於血糖控製,單不飽和脂肪酸是較好的脂肪來源。搭配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豆類、富含纖維的穀物類、水果、蔬菜和全麥食物均為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少喝或者不喝甜飲料以及稀飯或湯水類食物,因為服用這些食物會導致血糖快速升高,下餐前發生低血糖,血糖波動太大,並發症出現早。另外,一些堅果類如花生、瓜子、核桃、鬆子等油脂含量較高的食物盡量少吃。有顯性蛋白尿的患者蛋白攝入量宜限製在每日每千克體重0.8克,要注意食用優質動物性蛋白為主,如肉類、蛋、奶類。
2)運動治療,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每周至少150分鍾,如每周運動5天,每次30分鍾。運動過程中要注意預防低血糖,宜選擇在餐後0.5~1小時參加運動,此時血糖較高,不易發生低血糖。
3)藥物治療,口服降糖藥物,或胰高糖素樣多肽-1,或注射胰島素。在選用或調整藥物時必須由專業的糖尿病醫師指導,否則可能造成嚴重的低血糖或並發症的提早出現。
4)血糖監測及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的的監測,第一,糖化血紅蛋白,是評價長期血糖控製的金標準,也是指導臨床調整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之一。治療初期每3個月監測1次,一旦達到治療目標可每3~6個月檢查一次。第二,自我血糖監測,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家中開展的血糖監測,是調整血糖達標的重要措施,也是減少低血糖風險的重要手段。在血糖控製尚未達標時,應每天監測4~7次,直到血糖達標,必要時進行動態血糖監測(每天自動監測288個血糖值,可以發現許多平時不易發現的高血糖和無症狀性低血糖),其實最好是住院治療,由專業醫師指導血糖會達標更快。前麵提到的張先生就是由於血糖從未監測,導致血糖太高,影響了工作和生活才來就醫。這裏特別提出:①空腹血糖,指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時未進任何食物,飲水除外)後,早餐前采血測定的血糖值。中、晚餐前測定的血糖不能叫空腹血糖;②餐前血糖,指早、中、晚餐前測定的血糖;③餐後兩小時血糖,指從進食第一口飯時計算時間到兩小時時測定的血糖;④隨機血糖,一天中任意時間測定的血糖,與進餐時間無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應盡可能控製達標,要求空腹血糖在4.4~6.1毫摩/升,餐後兩小時血糖在4.4~8.0毫摩/升,但是由於存在個體差異,血糖的控製水平可能也有所不同,應向專科醫生進行谘詢,根據自身情況確定血糖的適當範圍。由於老年人容易發生低血糖,製定的血糖標準可略高一點。糖尿病孕婦為了胎兒的健康發育,血糖要嚴格控製在標準範圍內。
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的監測,血脂、血壓,體重、腹圍等,對減少糖尿病並發症的發生風險具有重要作用,每年應至少檢查一次血脂。每次就診時均應測量血壓。應指導高血壓患者每日在家中自我監測血壓並記錄。
5)教育和管理,成立糖尿病管理團隊,成員包括執業醫師、糖尿病教員、營養師、運動康複師、患者及其家屬。定期開設教育課堂,可以是大課堂式、小組式或個體化的飲食、運動、血糖監測和培養自我管理能力的指導。患者積極參加糖尿病教育講座及宣傳,減少治療糖尿病道路上的無知障礙。
總之,對糖尿病的管理倡導飲食、運動、藥物、監測、教育以及血脂、血壓,體重、腹圍等全方位的綜合管理,才能預防或減少糖尿病並發症的發生風險。希望不要重蹈張先生的覆轍。
7.3高血壓
冬季的一個早晨,60歲張大伯起床去衛生間,突然間摔倒在衛生間門口,家人發現時他已經神誌喪失,全身無力,不能站立了。家人急忙把張大伯送往醫院,接診的王醫生詳細詢問了病史,細心查體後,發現血壓為220/140毫米汞柱,急查頭部CT顯示大麵積腦梗死。家人都慌了神,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將來會遺留可怕的後遺症,嚴重影響張大伯的生活質量。王醫生告訴大家,張大伯高血壓多年,血壓最高的時候達到200/120毫米汞柱,隻有在血壓特別高、頭暈頭痛的時候才吃降壓藥物,而且這些降壓藥物也都是在藥店自己買的,平時隻要沒有任何征兆就不吃降壓藥物。因為張大伯認為自己身體好,堅持鍛煉就能戰勝一切疾病,所以忽略了高血壓的危害。這樣的心理害了張大伯,此次腦梗死就是血壓在短時間內快速升高導致的。大家都應該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嚴格控製血壓,防止這些悲劇的發生!
7.3.1高血壓的界定
高血壓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又是導致人類死亡的主要疾病如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等的重要危險因素。最新版《中國高血壓指南》定義是:高血壓是一種進行性血管綜合征,即高壓(收縮壓)大於等於140毫米汞柱和(或)低壓(舒張壓)大於等於90毫米汞柱。特點是“三高三低”,即高發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殘率,低知曉率、低治愈率、低控製率。我國政府將每年的10月8日定為“全國高血壓日”。
7.3.2高血壓易患人群
(1)中、老年人
人到中老年易患高血壓,其中45%父母有高血壓病史;父母無高血壓,子女患高血壓概率為3%。老年人群中60%以上患有明顯的心腦血管病,其中由高血壓引起的相關性心血管病占絕大多數。全國每年有150萬人因高血壓引起腦中風。
(2)情緒激動、精神緊張的人
脾氣暴躁,辦事總愛瞻前顧後、反複思慮又難以下定決心以及過於焦慮、從事腦力勞動和精神高度緊張的人,容易罹患高血壓。此類人群如患高血壓,藥物治療療效往往欠佳。
(3)超重和肥胖的人
肥胖不但可以引起高血壓,而且也易導致冠心病、膽囊炎、關節炎等諸多全身性疾病。肥胖者多數嗜睡、胃口好,易形成惡性循環。減輕體重的有效方法是有規律地參加運動,適當控製飲食。
(4)飲食過鹹的人
北方人易患高血壓,其原因之一,與飲食過鹹有關。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吃得過鹹會導致機體鈉鹽過多,血管阻力增加,心血管負擔加大,促使血壓升高。
(5)嗜好吸煙的人
吸煙是高血壓、冠心病最顯著的危險因素。長期大量吸煙可使心率增快,血壓增高。精神緊張和A型性格吸煙者,心血管意外事件和心肌梗死發生率比正常人高2~4倍。
(6)長期過量飲酒的人
近年來證實,長期大量飲酒,尤其貪杯易醉者,常常合並高血壓、肥胖、高血脂和高血糖。
(7)生活懶散,缺少運動的人
晚間不睡,早晨不起或通宵達旦無節製娛樂的人,易患高血壓。
(8)血糖、血脂升高的人
糖尿病患者發生動脈硬化和高血壓的機會比正常人高30倍。糖尿病與高血壓並存,則患腦中風及心肌梗死的危險性比正常人高2~4倍;高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與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發生率成正比。
7.3.3高血壓患者卒中
以色列總理沙龍於2006年1月4日晚,突發卒中,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經過多次手術,病情沒有明顯好轉,陷於植物生存狀態。死於腦卒中的世界級名人還有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斯大林、英國首相丘吉爾、日本首相小淵惠三等。那什麼是卒中?卒中即急性腦血管病,又稱中風。分為缺血性(腦梗死)和出血性兩類。不僅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也給家人帶來沉重的精神和經濟負擔,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哪些高血壓患者容易患卒中?
1)肥胖或血脂增高,喜食肥膩飲食者。
2)長期飲酒,大量吸煙者。
3)45歲以上的長期血壓高(而尤其是低壓高的患者)。
4)有糖尿病或冠心病史的患者。
5)有腦血管硬化或腦部供血不足的患者。
6)有過小中風發作史的患者。
7)家庭中祖輩或父輩有中風、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
7.3.4高血壓和冠心病的關係
2005年7月2日,以出演毛澤東而聞名的特型演員古月因突發心肌梗死去世,終年68歲;2005年8月18日,著名喜劇小品演員高秀敏在家中突發心源性猝死去世,終年46歲;2006年12月20日,著名相聲演員馬季先生在家中突發心肌梗死去世,終年72歲。高血壓和冠心病之間存在什麼樣的關係?
(1)高血壓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子
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壓可以損傷動脈內皮而引起動脈粥樣硬化,並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過程。血壓水平越高,動脈硬化程度越重,死於冠心病的危險性就越高。
(2)高血壓可以引起心肌梗死
當存在冠脈病變時,血壓升高可能觸發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血栓形成,堵塞冠狀動脈,導致急性心肌梗死。因此,良好地控製高血壓可以預防冠心病,減少冠心病發作並可阻止意外事件發生。
7.3.5正確測量血壓
一定要安靜休息至少5~10分鍾再測血壓,然後就是把上臂裸露出來,冬天冷了把毛衣脫下來,穿個單衣也可以,袖帶綁得鬆緊合適。假如用水銀血壓計測量,充氣、放氣更難一點。醫生提倡使用電子血壓計,電子血壓計綁好以後,取坐位,保持安靜,肢體也不能活動,習慣用右手操作,右手一按血壓測量開關鍵,測量數值就出來了,停一分鍾再測下一次血壓,一般都會測三次,中間間隔一分鍾。新發現高血壓最好是醫生給測,診斷高血壓以後,一般因為自測血壓要右手去操作,所以綁袖帶要綁在左邊,但是醫生給測的時候往往綁在右邊,當然左右會有微小的差別,一般人不會太大的,兩臂血壓差異比較大的時候,以高的那側為準。
7.3.6血壓範圍
正常血壓:收縮壓≤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5毫米汞柱。
正常高值:收縮壓120~139毫米汞柱,舒張壓80~89毫米汞柱。
高血壓:收縮壓:≥140毫米汞柱,舒張壓≥90毫米汞柱。
1級高血壓:收縮壓140~159毫米汞柱,舒張壓90~99毫米汞柱。
2級高血壓:收縮壓160~170毫米汞柱,舒張壓100~109毫米汞柱。
3級高血壓:收縮壓≥180毫米汞柱,舒張壓≥110毫米汞柱。
單純收縮期
高血壓:收縮壓≥140毫米汞柱,舒張壓≤90毫米汞柱。
7.3.7高血壓藥物治療原則
1)將血壓控製到一個適當的水平,消除高血壓帶來的種種不適感,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
2)盡量減少高血壓對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損害,爭取逐漸逆轉已經形成的損害。
3)在降壓治療的同時,要防治心、腦血管並發症的其他危險因素,如左心室肥厚、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胰島素血症、胰島素抵抗和肥胖等。
4)方案應盡量簡便,能夠長期堅持。
5)堅持個體化,針對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做出方案。
6)提倡有病早治,無病早防,強調患者與醫院、家庭要密切配合。
7)低劑量開始,如血壓未能達到控製目標,應根據服藥情況增加該藥的劑量。
8)如第一種藥物無效,應進行合理的聯合用藥,通常是加用小劑量的第二種降壓藥物,而不是加大第一種藥物的劑量。
9)如果第一種藥物療效很差或不能耐受,可換另一類降壓藥物,而不是加大第一種藥物的劑量或加用第二個藥物。
7.3.8常用的高血壓藥物及注意事項
常用的藥物共有六大類:利尿劑;鈣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α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老年患者常同時患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腎髒病等。如果高血壓控製得不好,也還會加重這些病變,甚至導致心力衰竭、卒中、腎衰竭等致命惡果。因此,專科醫生在治療高血壓病時,既要考慮抗高血壓病藥物對其他疾病的影響,又要考慮治療其他疾病的藥物對高血壓病的作用。病情不同,首選藥物也不同,常見有以下幾種情況。
1)患者伴有糖尿病時,首選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不過ACEI有引起咳嗽的副作用,所以在使用期間,如果出現咳嗽,又與感染無關,用抗生素或止咳藥都無效時,則可改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如氯沙坦、纈沙坦、厄貝沙坦等,但要遵醫囑定期監測腎功能和電解質。
2)患者合並心力衰竭時,首選ACEI和利尿劑。
3)同時患有前列腺肥大者,首選α受體阻滯劑,如特拉唑嗪、多沙唑嗪等藥物,既有降低血壓又有治療前列腺肥大的作用,可謂一箭雙雕。
4)存在腎功能不全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選用ACEI類如貝那普利(洛汀新)、福辛普利(蒙諾)。
5)伴有其他疾病時,不宜選用的降壓藥:
伴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痛風時,不宜選用噻嗪類利尿劑或含此類藥物的複方製劑,如珍菊降壓片、開富特、複方降壓片等;也不宜選用大劑量α受體阻滯劑,如倍他洛克、阿替洛爾等,以免影響糖脂代謝。
當高血壓合並Ⅱ度或Ⅱ度以上房室傳導阻滯時,禁用β受體阻滯劑和維拉帕米(異搏定)、地爾硫(恬爾心)。
老年人心率較快,如每分鍾大於110次,不可選用短效二氫吡啶類降壓藥,若含用硝苯地平,可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
有便秘、抑鬱或直立性低血壓者,不可選用可樂定。
有抑鬱的患者,不宜使用利舍平及含此類藥物的複方製劑,如複方降壓片。某些抗高血壓藥聯合應用時不良反應會成倍增加,可以引起嚴重後果,要特別引起重視。珍菊降壓片含噻嗪類利尿劑,不可與吲達帕胺(壽比山)、複方降壓片、開富特等利尿劑合用;否則會加重低血鉀,甚至導致嚴重的心律失常而致死。
β受體阻滯不可與維拉帕米合用,因為兩者均可引起竇房結、房室結抑製,可能導致猝死。
β受體阻滯不可與地爾硫合用,否則可引起房室傳導阻滯,降低心功能。高血壓患者症狀的輕重與血壓高低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有些患者血壓很高,卻沒有症狀;相反,有些患者血壓僅輕度升高,症狀卻很明顯。這是每個人對血壓升高的耐受性不同,加上髒器損害程度有時候與血壓高低也不一定完全平等。因此,憑自我感覺來估計血壓的高低,往往是錯誤的,也容易延誤治療。正確的做法是定期主動測量血壓,每周至少測量兩次。
血壓一降,立即停藥。患者在應用降血壓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血壓降至正常,即自行停藥;結果在不長時間後血壓又升高,還要再使用藥物降壓,這樣不僅達不到治療效果,而且由於血壓較大幅度的波動,將會引起心、腦、腎發生嚴重的並發症,如腦出血等。正確的服藥方法是服藥後出現血壓下降,可采用維持量,繼續服藥;或者在醫生的指導下將藥物進行調整,而不應斷然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