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 傳染性疾病(1 / 3)

在漫長的人類曆史中,傳染病一直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生存。人類同疾病鬥爭的最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傳染性疾病的防治。經過一代代人艱苦卓絕的努力,特別是預防性的免疫接種和抗感染藥物的應用,很多傳染病已經得到有效控製。目前傳染病已不再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人類的生活多了健康快樂,也多了從容和自信。但是,很多種類的傳染病仍然廣泛存在,並不斷有新型的傳染病被發現,還有部分已被基本控製的傳染病存在著死灰複燃的問題。我們對傳染病的防治工作仍需加強,不可有絲毫的麻痹和懈怠。我們應該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我們與傳染病的鬥爭任重道遠。

傳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體後產生的有傳染性、在一定條件下可引起流行的疾病。傳染病的發生、發展、傳播、預防、診治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掌握這些規律,是人類能夠逐步了解傳染病、戰勝傳染病的基礎。

防治傳染病是全社會的責任,同時也是每個人的責任。每個人都有必要了解傳染病方麵的基本知識,掌握必要的防護技能,提高對傳染病的防控意識。隻有這樣,無論是遭遇新發傳染病還是再發傳染病的突襲,人類才能夠有力、有序、有效、有度地正確應對。

5.1傳染性疾病成因

千百年來,各種致病的微生物在突破人類的免疫防線時,疫情的出現並不是偶然。從狂犬病、天花、黑死病,到禽流感、瘋牛病,甚至艾滋病,每次傳染性疾病的大流行,都會讓人類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巴斯德為我們揭開了傳染病的神秘麵紗,一切傳染病,說到底,都是病原微生物惹的禍。

地球上的微生物無處不在,天上、地下、水中、土壤內,甚至動植物體的表麵和內部,這多得不可勝數的比微塵還要小的小生命,侵入毫無免疫能力的人,有可能產生災難性的後果。

人類和微生物的關係密不可分,絕大多數微生物對人是有益無害的。人的體表及其與外界相通的腔道,出生不久就被一定種類和數量的細菌定植,與人體形成相互依賴、相互製約的生態學體係。醫學上將這些定植菌稱之為正常菌叢。正常菌叢對人體有許多生理的和健康的意義。它們對外界其他入侵的細菌有較強的屏蔽和拮抗作用。它們與可能致病的細菌競爭吸附點位的營養,並產生一些物質,如有機酸、過氧化氫、細菌素等,從而維護人們的健康。腸道內的一些細菌可合成維生素B、維生素K等,並參與物質代謝。雙歧杆菌幫助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雙歧杆菌減少易導致消化不良及腹瀉。又如陰道內的乳酸杆菌,由於其發酵作用,保持陰道內低pH值,阻止其他微生物的存在。正常菌叢、人體與外環境之間維持相對的生態平衡。這種平衡在患病、衰老、抗生素、激素等因素影響下,常常會發生紊亂,出現生態失調或菌叢失調。嚴重失調可出現臨床症狀,稱菌叢失調症或二重感染。目前乳酸杆菌、雙歧杆菌等生態製劑,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用以治療相關疾病或改善健康狀況。

隻有極少數的微生物對人類和動植物有害,引起疾病,或者使一些工農業產品腐敗變質,影響人們的生活。我們把能引起人類和動植物疾病的微生物稱為病原微生物。這些病原微生物根據形態結構又被分為細菌、病毒、螺旋體、立克次體、衣原體、支原體、真菌及放線菌等。

病原微生物也許並不是非要找我們的麻煩。首先,找我們的麻煩對它們通常沒有好處。它們所冒的風險比我們大得多。很多時候,是它們被我們的免疫係統消滅掉了,而我們安然無恙。即使它們導致了疾病,那也隻是引起了爭鬥,鹿死誰手還是未知數。再退一步說,即使它們導致了死亡,對它們也未必是好事,特別是對於隻能在活細胞內生存的病毒來說,頂多算是兩敗俱傷、同歸於盡而已。鑒於它們的絕對數量是那樣的多,引起疾病的概率相對來說是這樣的少,這裏麵有不可思議的一麵。它們也許隻是些脫離軌道的流星,誤入了我們的地盤,或者是一些想要與我們的機體進行談判的特使,結果不僅談判無果,而且發生了爭執。

一切傳染病,說到底,都是病原微生物惹的禍。

傳染性疾病的本質,應該說是病原微生物為了共生而與宿主舉行的談判和發生的矛盾。

5.2《傳染病》中的恐怖景象

2011年美國電影《傳染病》留給人們長久的思索。導演索德伯格運用精準、內斂的鏡頭語言,將一個類似於世界末日的景象描述得非常真實。故事圍繞一種類似“非典”的流感病毒展開,這種恐怖疾病僅憑空氣與接觸就可以傳播,數日即可致人斃命。隨著女商人把病毒從澳門賭場帶到芝加哥家中,沿途所有人、所有門把手、接觸物都不斷成為接力棒式的擴散源。芝加哥—香港—東京—倫敦—巴黎—日內瓦……銀幕中央,時間、地名及人口的紅色標注,不斷提醒人們病毒的驚悚。一變十,十變千……無數患者口吐白沫倒下。

但作為一部電影,究竟要收於灰暗還是光明?角力中,索德伯格像宙斯俯視特洛伊戰爭一樣,始終不肯往天平上加一個破壞平衡的砝碼,任其血腥屠城。片中,他一再抻長病毒的活力和恐懼的張力,你能始終感受到導演態度上的猶豫:讓人類輸?還是贏?

其實,現實版的“非典”早已給出了答案。

5.2.1“非典”

2003年春節前,廣州,市民們通過短信、電話,紛紛向外傳說著一種可怕的“怪病”。後來,醫生將它命名為“急性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英文簡寫“SARS”,人們稱它“非典”。

這種病似乎極其恐怖,作為一種烈性傳染病,通過呼吸就能傳播。廣州城外的人們口口相傳,有人染上“非典”後被隔離,有人已經染病死亡。“什麼是非典?”最初,沒有人知道,隻知道染上可能就會死。

傳言比“非典”傳得更快,傳得更讓人恐怖。“廣州口罩脫銷,板藍根脫銷,白醋1000元一瓶……”2003年春天,全程采訪“非典”的《南方日報》女記者張蜀梅,後來寫了《在SARS流行前線》一書,其中記述:“2月11日,我從家裏出發(去廣州)。臨走的時候,母親硬是讓我帶一些板藍根,去幾個藥店一問,板藍根在前一天已經脫銷。藥店老板說,都被在廣東打工的家人買回去,寄到廣東了。”弟弟在她上飛機時,給她買了5瓶白醋。

在得不到官方印證的2003年春節,傳言像病毒一樣蔓延開。“有傳言說是鼠疫,有傳言說是遭生物襲擊。”走在街上,和往年一樣歡聚在一起的人們,心裏卻沒有往年平靜。

媒體上開始出現這樣的圖片:入夜的廣州中信廣場上,一名女孩仔細地從背後給愛人係好口罩,兩張本應是甜蜜的臉卻繃得緊緊的。

政府最初應對的不夠公開透明反而增加了疾病的神秘和恐怖氣氛,稍後,新聞發言人被迫介紹,自去年年底,廣東部分地區先後出現急性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從2003年1月12日起,個別外地危重患者轉送到廣州市部分大型醫院治療。春節前後,廣州市開始出現本地病例。截至2月11日,廣州市共發現一百多例該類病例,其中不少是醫護人員。

5.2.2抗擊非典的功臣

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接收了一位從河源市送來的奇怪的肺炎患者:持續高熱、幹咳,肺部經X片透視呈現“白肺”(雙肺部炎症呈彌漫性滲出,陰影占據了整個肺部)。然而,使用各種抗生素卻毫不見效。兩天後,從河源傳來消息:當地醫院救治過該患者的8名醫務人員均感染發病,症狀與患者相同。

接著,中山市也報告出現了類似“怪病”與醫務人員被感染的情況。“看來情況是越來越嚴重了,當務之急應該弄清這種病的症結所在,找到預防與治療方法”。

廣東的佛山、河源、中山、深圳、廣州等地均出現疫情,且大部分集中在廣州地區。

早期危重的非典型肺炎患者,病情重、傳染性強。在抗擊非典型肺炎的初始階段,由於醫護人員與患者“密切接觸”,往往是搶救一個人,放倒兩三個醫務人員。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有20多位醫務人員感染得病,同時該院還收治了許多兄弟醫院的醫務人員。

老中青呼吸病專家組成的攻關小組,配合廣東省“非典”醫療救治小組夜以繼日地查閱文獻,嚴密觀察患者的變化,細致記錄各種可供研究的資料。試行了多少方案?誰也記不清了。終於,他們找到了突破口:當患者肺部陰影不斷增多,血氧監測有下降時,及時采用無創通氣,患者的氧氣吸入量就會增多,能較好地改善患者症狀;當患者出現高熱和肺部炎症加劇時,適當給予皮質激素,從每日80毫克至500毫克不等,能有效地減輕肺泡的非特異性炎症,阻止肺部的纖維化病變;而當患者繼發細菌感染時,必須有針對性地使用抗生素。

實踐證明,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大大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成功搶救率,降低了死亡率,且明顯縮短了患者的治療時間。兩位雙肺滲出病灶彌漫、生命垂危的非典型肺炎患者,經以上方法搶救,奇跡出現了。非典型肺炎並不可怕,可防、可治、可控。

5.2.3難忘葉欣

在抗擊非典型肺炎的戰場上,廣大醫務工作者高揚白求恩精神的旗幟,無私無畏,衝鋒在前,用生命譜寫了救死扶傷的壯麗篇章。

在玉蘭花開的時節,廣東省中醫院護士長葉欣永遠離開了人世,她犧牲在抗擊非典型肺炎的戰場上。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銘心的話:這裏危險,讓我來。

把風險留給自己,把安全留給患者,這是無數醫務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境界。正是有了一大批白衣戰士的頑強奮戰,非典型肺炎蔓延的勢頭才得以遏製。人民群眾才得以安享寧靜的生活。

“凡大醫治病,必當無欲無求,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生命。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唐代名醫孫思邈將這篇《大醫精誠》冠於中醫巨著《備急千金要方》之首,提倡為醫者必須發揚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精”於專業、“誠”於品德,這樣才是德才兼備的“大醫”。

這篇《大醫精誠》,正是廣東省中醫院急診科護士長葉欣在1974年,考上該院的“衛訓隊”正式從醫所上的第一課。

在廣東省中醫院當了23年的急診科護士長,無論是現場急救跳樓的垂危農民工,帶頭護理艾滋病患者,還是冒死搶救非典型肺炎患者,葉欣從來沒有“瞻前顧後,自慮吉凶”。她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中國大醫之“精誠”。2003年3月24日淩晨,因搶救非典型肺炎患者而不幸染病的葉欣光榮殉職,終年46歲。

葉欣犧牲後,記者探訪了葉欣的家人、朋友、同事、病友以及主診醫生(負責她臨終前的搶救工作),追尋這位白衣天使不滅的精神。

5.3甲型H1N1流感

《傳染病》在全世界放映,到處散布“狼來了”的信息。影片充滿懸念卻近乎沒有故事,準確點說,病毒才是唯一的故事。所有人物,跟著這個看不見的微生物的產生、發展、擴散、變異、被研究、被追蹤,一一卷進來。所謂“充滿懸念”,其實都是一聲聲“狼來了”的彼此呼喚。

導演“狼來了”式的創作靈感也許還來自於現實版的甲型H1N1流感。最初人們稱之為“豬流感”,很快人們感覺並發現與豬的關係並非那麼絕對和密切,世界衛生組織把它定名為“甲型H1N1流感”。

這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病原體是一種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傳播。與以往或目前的季節性流感病毒不同,該病毒毒株包含有豬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種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人群對甲型H1N1流感病毒普遍易感,並可以人傳染人。

開始時人們很自然地想到SARS,想到“禽流感”,預測這種流感會難以控製地在全球暴發和流行,死亡率可能非常高。世界衛生組織一次又一次地調高警告級別。

2009年3月墨西哥首次發現甲型H1N1流感病毒變種。墨西哥官員宣稱,他們在一名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女患者體內首次發現了該病毒的變種。墨西哥衛生部長官何塞·安赫爾·科爾多瓦對記者表示:這是墨西哥首次發現甲流病毒的變異體,他還透露,目前墨西哥全國還發現有423例該病毒的疑似病例。報道稱,這名女患者兩個月前因呼吸係統疾病被墨西哥城的一家醫院收治,後被診斷為甲流的重症病例。科爾多瓦對公眾列舉出一些可能感染此病毒的風險因素並稱該病毒可以隨時變異,可能引發十分嚴重的後果。自2009年3月首次發現甲型H1N1流感病毒以來,墨西哥全國已經有1088人因感染此病症不治身亡。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在墨西哥以外蔓延以來,全球已出現至少6770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死亡病例。

甲型H1N1流感逐步在比利時、英國、冰島和愛爾蘭等歐洲國家,以及美洲中部和歐洲大多數國家挪威、格魯吉亞、立陶宛、摩爾多瓦、塞爾維亞等。以色列、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阿富汗部分地區甲型H1N1流感病例也呈快速增長態勢。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是在征詢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委員會的意見後,6月11日把流感大流行警戒級別提升至6級。

對多數甲型H1N1流感患者來說,經過臨床大夫的積極治療,一般經過約一周時間,身體就會康複,有的患者病程可能會長一些。

目前的資料提示,約有6%的患者會因為發生了嚴重的繼發症而導致死亡,但病死率遠比人禽流感和SARS低。

正因為全球的共同抗擊,甲型H1N1流感就無聲無息地過去了。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2010年8月10號宣布,甲型H1N1流感的大流行期已經結束,但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各國繼續監察新型流感,防範病毒變種。

陳馮富珍聽取世界衛生組織緊急委員會專家的意見後,宣布解除新流感的最高警戒。但她預期,未來幾年新型流感會好像季節性流感一樣繼續流行,流感病毒也會對部分國家和地區存在隱患。

此外,世界衛生組織流感大流行問題特別顧問福田敬二,也呼籲各國繼續監察新流感變化,他建議各地繼續采取防疫措施,包括注射疫苗。

5.4狂犬病

1822年12月27日,巴斯德誕生在法國東部裘拉省的洛爾鎮。1840年8月,他中學畢業,10月被聘為布山鬆中學的助教,他邊任教邊準備大學入學考試。1843年8月,巴斯德考入高等師範學校,攻讀化學和物理的教學法。課堂上學來的知識,他都要用實驗來驗證。他整天埋頭在實驗室裏,因此被稱為實驗室的蛀蟲。1846年,24歲的巴斯德從高等師範學校畢業,並通過了物理教授資格考試。就這樣,巴斯德在24歲那年,進入巴萊(年輕時發現過溴元素)的實驗室,一方麵當助手,一方麵成為博士班研究生。

巴萊認為自己的研究生涯已告一段落,想把所有的精神放在學生上,也給予他的學生很大的自由,任憑他們選擇學習的方法和方向。他注重學生的原創力和想象力,不希望他們使用既有的實驗器材,如果他們必須使用器材,隻能自行設計。為了待在巴萊的實驗室,巴斯德欣然接受這個特別的要求。一年以後,巴斯德論文獲通過,巴斯德取得理學博士學位。他陸續擔任過物理和化學課程的教授工作。

按當時的規定,高等師範的畢業生必須要在中學教一次書。1848年11月,巴斯德心懷遠離研究工作的遺憾,赴第戎萊西的中學當老師。他的導師巴拉爾和皮歐同教育部交涉,不久巴斯德被任命為斯特拉斯堡大學的副教授。在斯特拉斯堡大學,巴斯德見到了教務長的女兒瑪麗·羅蘭,他對瑪麗一見傾心。1849年5月29日,巴斯德和瑪麗結婚。瑪麗很理解丈夫對工作的興趣,全心操持家務,幫助丈夫。他們有五個孩子,三個孩子死於傷寒,可能是這個原因驅使巴斯德致力於治病救人。婚後,巴斯德重投入對結晶化學的所究。

1854年9月,巴斯德被任命為新創立的裏爾大學化學教授兼總務長。在職時,裏爾當地的葡萄酒釀酒人員到大學找他,請他替他們找出葡萄酒變酸的原因。

當時,法國的啤酒、葡萄酒業在歐洲是很有名的,但啤酒、葡萄酒常常會變酸,整桶芳香可口的啤酒,變成了酸得讓人不敢聞的黏液,隻得倒掉,這使酒商叫苦不已,有的甚至因此而破產。1856年,裏爾一家釀酒廠廠主請求巴斯德幫助尋找原因,看看能否防止葡萄酒變酸。

5.4.1酵母菌、乳酸菌

巴斯德答應研究這個問題,他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未變質的陳年葡萄酒,其液體中有一種圓球狀的酵母細胞,當葡萄酒和啤酒變酸後,酒液裏有一根根細棍似的乳酸杆菌,就是這種“壞蛋”在營養豐富的葡萄酒裏繁殖,使葡萄酒“變酸”。他把封閉的酒瓶放在鐵絲籃子裏,泡在水裏加熱到不同的溫度,試圖既殺死這乳酸杆菌,而又不把葡萄酒煮壞,經過反複試驗,他終於找到了一個簡便有效的方法:隻要把酒放在50~60℃的環境裏,保持半小時,就可殺死酒裏的乳酸杆菌,這就是著名的“巴斯德殺菌法”(又稱高溫滅菌法),這個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市場上出售的消毒牛奶就是用這種辦法消毒的。

研究了發酵現象,發現了酵母菌、乳酸菌。這是以前的人不知道的,但這些小東西是從哪裏來的?破布可悶出小老鼠、腐草生螢的古老傳說,說明許多生命是自然產生的。1859年自然發生論終於被巴斯德推翻了,原來在爭辯“生物是否自然發生”的時候,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發表了,這給巴斯德一個重要的啟示,生命是逐漸進化的,現代的生物是以前的生物演變來的,那麼古代的這些傳說可能有問題。他一方麵想著,一方麵著手實驗。他取出兩種瓶子(曲頸瓶、直頸瓶),裏麵放著肉汁,再分別用火加熱,對肉汁及瓶子殺菌,結果放在曲頸瓶裏煮過的肉汁,由於不再和空氣中的細菌接觸,肉汁經過4年,還沒有腐敗;另一放在直頸瓶的肉汁,很快就變壞了。這些都可以解釋萬物都不是自然會發生的,即使細菌亦如此。巴斯德的實驗與見解,很快得到大眾的信服。也因為巴斯德的這個發現,人們才知道傷口的腐爛和疾病的傳染,都是細菌在作怪,消毒與預防的方法在醫學界盛行起來。

1862年,巴斯德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

5.4.2傳染病和化膿症的原因

巴斯德試圖探討一個醫學奧秘:人和動物的某些疾病,是否也有微生物參與。1873年,他51歲,被選為醫學科學院的院士。當時的醫學很落後,施行的外科手術,患者常因敗血症而死亡。醫生格蘭懷疑傷口化膿與空氣中的微生物有關。他邀請巴斯德一同研究。巴斯德用實驗證明傳染病和化膿症的真正原因是微生物。他建議將外科手術器具放在火焰上燒灼,以殺滅微生物,但當時大多數醫生仍不承認巴斯德的學說。

巴斯德因對蠶病和酵母菌的研究而獲國民議會的國民獎,1876年9月,他代表法國出席在意大利米蘭舉行的國際養蠶大會,巴斯德的理論與實驗,得到大會的一致肯定。回國後,他拖著不太靈便的病體,又開始對炭疽病的研究。

他在患炭疽病已死亡的動物身上,抽出這種細菌,且在試管培養這些細菌,使它們的毒性減得很弱。他嚐試著把這些毒性減弱的細菌注射到健康動物的身上。然後過些時候,又把毒性強的細菌注射到同一隻動物身上,結果發現,這隻動物居然沒有得病。而跟這隻動物同在一群的其他動物,卻有不少得了炭疽病死亡。這證明注射過的那隻動物得到了抵抗這種疾病的能力。

到這個時候,很多人還不相信牛、羊注射毒性弱的炭疽病菌,就不會得炭疽病這件事。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巴斯德舉行一次公開實驗,對象是50隻健康的羊,他把弱的炭疽病菌注射到25隻羊體內,2周後又將強的炭疽病菌注射到全部的50隻羊體內。他向大家預測說:“起初注射弱的炭疽病菌的25隻羊,不會生病,但另外那25隻先前沒注射弱的炭疽病菌的,會死掉。”2天以後,一群人聚在草原觀看實驗結果,結果有25隻羊活得好好的,另外25隻羊死了。巴斯德發明了預防注射的方法,成功打敗炭疽病。

1881年,他因為這個貢獻得到傑出十字獎章。

1881年8月,巴斯德在國際醫學會議上提出了關於雞霍亂炭疽疫苗的報告。與會代表用經久不息的掌聲表達對這位不知疲倦的科學家衷心的敬意。1882年巴斯德被選為法國研究院院士,當選研究院院士是學者的最高榮譽。

5.4.3成功研發狂犬疫苗

狂犬病是一種可怕的傳染病。人和家畜被病犬咬傷之後,也會患狂犬病。它每年要奪走數以百計法國人的生命,當時沒有疫苗也沒有免疫球蛋白來對付狂犬病,人們隻能使用燒紅的鐵棍,19世紀的歐洲人相信,火焰與高溫可以淨化一切事物,包括肉眼所看不見的細菌。當時隻要是被動物咬傷的人們,都會被村莊中的壯漢們強壓至打鐵鋪,請鐵匠用燒紅的鐵棍去烙燙傷口,想借此“燒”死看不見的病原,但如此原始、殘酷的做法,並沒有辦法治療狂犬病,常常隻是加速死亡的來臨。

1880年底,一位獸醫帶著兩隻病犬來拜訪巴斯德,請求幫助。能不能製成狂犬病疫苗呢?

巴斯德和助理們,冒著危險采集狂犬的唾液,然後注射到健康犬隻的腦中,健康的犬隻果然馬上發病死亡,曆經數次的動物實驗,巴斯德推論出狂犬病病毒應該都集中於神經係統,因此他大膽地從病死的狂犬身上取出一小段脊髓,懸掛在一支無菌燒瓶中,使其“幹燥”。他發現,沒有經過幹燥的脊髓,是極為致命的,如果將脊髓研磨後將其和蒸餾水混合,注入健康的犬隻體內,狗必死無疑;相反的,將幹燥後脊髓和蒸餾水混合注入狗的身上,卻都神奇地活了下來。巴斯德於是推斷幹燥後的脊髓病毒已經死了,至少已經非常微弱。因此他把幹燥的脊髓組織磨碎加水製成疫苗,注射到犬隻腦中,再讓打過疫苗的狗,接觸致命的病毒。經過反複實驗後,接種疫苗的狗,即使腦中被注入狂犬病病毒,也都不會發病了!巴斯德高興宣布狂犬病疫苗研發成功!

1885年,一位幾乎絕望的母親,帶著被狂犬咬傷的9歲小男孩約瑟芬,來到了巴斯德實驗室門口,哀求巴斯德救救她的孩子。為了不眼睜睜看著男童死去,巴斯德決定為約瑟芬打下人類的第一針,這時距離約瑟芬被狗咬傷已經四五天了;巴斯德在10天中連續給少年注射了十幾針不同毒性的疫苗。每天晚上,焦慮的巴斯德徹夜不眠地等待,5天、10天、1個月過去了,少年健朗如常,終於安然返回家鄉。消息傳開,國內外絡繹不絕的患者蜂擁而至。巴斯德和助手日夜忙碌。長年地過度工作,嚴重損害了巴斯德的健康。1887年10月23日上午,他腦溢血又發作了,倒在寫字台上,舌頭麻痹,說不出話來。1888年,巴斯德研究所竣工,法國總統和各界人士都出席了隆重的落成典禮。望著寬敞的實驗室和良好的設備,夢寐以求的願望終於實現了,不能言語的巴斯德感到莫大的喜悅。

巴斯德70歲生日,法國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會,巴黎索邦大學的大禮堂,座無虛席,約瑟夫·李斯德上前向巴斯德道賀,巴斯德由法國總統攙扶,從熱烈的人群中走向主席台,受到人們的敬仰,大會送給他一枚紀念章,上麵刻著:“紀念巴斯德70歲生日,一個感謝你的法蘭西,一個感謝你的人類。”

巴斯德雖不是一名醫生,但他對醫學的貢獻也是無法估量的。

巴斯德嚴謹的、科學的實驗設計,他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他為追求真理而不顧個人安危的獻身精神,使得他在微生物學、免疫學、醫學,尤其是為微生物學,做出了不朽貢獻,“微生物學之父”的美譽當之無愧。

5.5鼠疫

鼠疫幾乎就是瘟疫的代名詞,最著名的黑死病也被認為是指鼠疫。在人類曆史上曾經有過數次大規模暴發,黑死病是人類曆史上最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約在1340年散布到歐洲,而“黑死病”之名是當時歐洲的稱呼。這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7500萬人死亡,其中2500萬為歐洲人。根據估計,中世紀歐洲約有1/3的人死於黑死病。

在14世紀中期,歐洲受到一場毀滅性的瘟疫侵襲,即一般人所稱的黑死病。它從中亞地區向西擴散,並在1346年出現在黑海地區。它同時向西南方向傳播到地中海,然後就在北太平洋沿岸流行,並傳至波羅的海。約在1348年,黑死病在西班牙流行,到了1349年,就已經傳播到英國和愛爾蘭,1351年傳播到瑞典,1353年傳播到波羅的海地區的國家和俄羅斯。隻有路途遙遠和人口疏落的地區才未波及。根據今天的估算,當時在歐洲、中東、北非和印度地區,有1/3~1/2的人因此而死亡。

許多城鎮因此人口大減,無人幸免,而這些人都對社會有一定價值,他們或從事農耕或從事其他工作,一旦他們移居到城市,就會加速瘟疫的傳染。

黑死病盛行的後期,由於肥皂的發明,使其感染概率下降,最後直到滅絕。目前黑死病病毒僅在美國等少數幾個國家的實驗室存在。

5.5.1曆史上最可怕的疾病

從1348年到1352年,黑死病把歐洲變成了死亡陷阱,這條毀滅之路斷送了歐洲1/3的人口,總計約2500萬人!在隨後的300年間,黑死病不斷造訪歐洲和亞洲的城鎮,威脅著那些劫後餘生的人們。盡管準確統計歐洲的死亡數字已經不可能,但是許多城鎮留下的記錄卻見證了驚人的損失:1467年,俄羅斯死亡127000人,1348年德國編年史學家呂貝克記載死亡了90000人。

這場災難在當時稱作黑死病,實際上是鼠疫。鼠疫的症狀最早在1348年由一位名叫博卡奇奧的佛羅倫薩人記錄下來:最初症狀是腹股溝或腋下的淋巴腫塊,然後,胳膊上和大腿上以及身體其他部分會出現青黑色的皰疹,這也是黑死病得名的緣由。極少有人幸免,幾乎所有的患者都會在3天內死去,通常無發熱症狀。

黑死病最初於1338年中亞一個小城中出現,1340年左右向南傳到印度,隨後向西沿古代商道傳到俄羅斯東部。從1340年到1345年,俄羅斯大草原被死亡的陰影籠罩著。1345年冬,韃靼人在進攻熱那亞領地法卡,攻城不下之際,惱羞成怒的韃靼人竟將黑死病患者的屍體拋入城中,結果城中瘟疫流行,大多數法卡居民死亡了,隻有極少數逃到了地中海地區,然而伴隨他們逃難之旅的卻是可怕的疫病。

1347年,黑死病肆虐的鐵蹄最先踏過君士坦丁堡這個最大的貿易城市。到1348年,西班牙、希臘、意大利、法國、敘利亞、埃及和巴勒斯坦都暴發了黑死病。

1352年,黑死病襲擊了莫斯科,連莫斯科大公和東正教的主教都相繼死去。黑死病的魔爪伸向了社會各個階層,沒有人能逃避死亡的現實。

除了歐洲大陸,鼠疫還通過搭乘帆船的老鼠身上的跳蚤跨過英吉利海峽,蔓延到英國全境,直至最小的村落。農村勞力大量減少,有的莊園裏的佃農甚至全部死光。生活在英國中世紀城鎮裏的人們,居住的密度高,城內垃圾成堆,汙水橫流,更糟糕的是,他們對傳染性疾病幾乎一無所知。當時人們對死者屍體的處理方式也很簡單,處理屍體的工人們自身沒有任何防護,這幫助了疾病的蔓延。為了逃避死亡,人們嚐試了各種方法,他們祈求上帝、吃精細的肉食、飲用好酒……醫生們企圖治愈或者緩和這種令人恐懼的疾病,他們用盡各種藥物,也嚐試各種治療手段,從通便劑、催吐劑、放血療法、煙熏房間、燒灼淋巴腫塊或者把幹蛤蟆放在上麵,甚至用尿洗澡,但是死亡還是不斷降臨到人間。一些宗教人士以為是人類的墮落引來的神明的懲罰,他們穿過歐洲的大小城鎮遊行,用鑲有鐵尖的鞭子彼此鞭打,口裏還哼唱著“我最有罪”。而在德國的梅因茲,有1.2萬猶太人被當作瘟疫的傳播者被活活燒死,斯特拉堡則有1.6萬猶太人被殺。隻有少數頭腦清醒的人意識到可能是動物傳播疾病,於是他們把仇恨的目光集中到貓、狗身上,他們殺死所有的家畜,大街上滿是貓、狗腐敗的死屍,腐臭的氣味讓人窒息,不時有一隻慌亂的家貓從死屍上跳過,身後一群用布裹著口鼻的人正提著木棍窮追不舍。沒有人會憐憫這些弱小的生靈,因為它們被當作瘟疫的傳播者。

黑死病奪走了當時每4個歐洲人中的一個。當可怕的瘟疫突破英吉利海峽,在南安普敦登陸時,這座海邊城市幾乎所有的居民都在這場瘟疫中喪命,而且死得都非常迅速,很少有人得病後能在床上躺上兩三天,很多人從發病到死亡隻有半天時間。

5.5.2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鼠疫在人間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間流行。鼠間鼠疫傳染源(儲存宿主)有野鼠、地鼠、狐、狼、貓、豹等,其中黃鼠屬和旱獺屬最重要。家鼠中的黃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間鼠疫重要傳染源。各型患者均可成為傳染源,因肺鼠疫可通過飛沫傳播,故鼠疫傳染源以肺型鼠疫最為重要。敗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傳染性。腺鼠疫僅在膿腫破潰後或被蚤吸血時才起傳染源作用。三種鼠疫類型可相互發展為對方型。

當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後,細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當蚤再吸入血時,病菌隨吸進之血反吐,注入動物或人體內。蚤糞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人搔癢進入皮內。此種“鼠→蚤→人”的傳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傳播方式。少數可因直接接觸患者的痰液、膿液或病獸的皮、血、肉經破損皮膚或黏膜受染。肺鼠疫患者可借飛沫傳播,造成人間肺鼠疫大流行。

鼠疫感染人群的症狀是無特征性的發熱、畏寒、不適、頭及四肢疼痛、惡心、喉痛,常見的是最早被蚤叮咬的地方其相關的淋巴結出現淋巴結炎,這就是腺鼠疫,其90%發生在腹股溝淋巴結,少數發生在腋下或頸部,受害的淋巴結腫脹、紅腫、變軟、化膿,發熱是最常見的。

鼠疫的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在我國南方的鼠疫(主要是腺鼠疫)多發生在春夏季節,青藏高原等地區的鼠疫(主要是肺鼠疫)多發生於夏秋季節。

鼠疫的預防措施主要是減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直接接觸被感染的組織或者肺鼠疫患者的可能性。通過使用殺蟲劑和驅避劑避免蚤的叮咬。在農村避免處理老鼠。實行“三報三不”製度,鼠疫“三報”是指:報告病死鼠、報告疑似鼠疫患者、報告不明原因的高熱患者和急死患者。鼠疫“三不”是指:不私自捕獵疫源動物、不剝食疫源動物、不私自攜帶疫源動物及其產品出疫區。

實踐經驗證明及時準確的診斷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在有特效藥應用以來,大多數死者是因為診斷不及時或延誤診斷造成的。因此,除熟悉鼠疫的一般臨床知識外,需認真注意以下幾點:①流行病學指征。臨床資料顯示:絕大部分患者源於疫源地動物鼠疫流行區,往往是出現動物鼠疫猛烈流行時才波及人類,因此應注意患者發病前的潛伏期。②是否到過鼠疫區和與傳染源接觸的程度,重點是有無被蚤叮咬的可能。③是否剝食可能染疫的動物。④應在查明疫源地情況下,掌握動物鼠疫流行狀態,注意情況不明的死角地區。

鼠疫能否在人間造成大流行,首先取決於對首發病例的準確診斷。

鼠疫防治具有長期性。目前,我國鼠疫疫源地分布於地廣人稀的草原和荒漠地帶,生態環境基本處於原始狀態,因而動物鼠疫流行不受社會和自然因素的影響,鼠疫菌能在生物群落中世代交替、繁衍不斷,保證了動物鼠疫存在的持續性。隻要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就有發生人間鼠疫的危險,因此鼠防工作不可放鬆。

在經濟和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增大了鼠疫防治的力度,不會再出現曆史上曾有過的曆史災難,但決不能忽視新形勢下出現的危險。例如旅遊業的發展,家養貓、狗等寵物的人越來越多,野生動物進入餐桌等。我國防治鼠疫的曆史經驗證明,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及《傳染病防治法》的實施是鼠疫防治工作的有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