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人體攝入過量氟是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因,大多數病區主要靠降低飲水氟含量,改變落後的燃煤方式,切斷氟對空氣、食物的汙染,便可達到預防和控製的目的。
一是改飲低氟水。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預防和控製的根本辦法就是降低飲水中的氟含量,使水中氟含量達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也就是使飲水含氟量降到每升水含氟量不能超過1.0毫克,其主要方法是:一為改換水源;二為飲水除氟。改換水源:打深層低氟地下水;引江、河、湖、泉等低氟水源,進行集中供水。在無低氟水源的情況下可興建小型水庫或水窖,蓄積天然降水(雨、雪)。飲水除氟:在深層和淺層及地表水都無低氟水源的情況下,可用物理或化學方法除去水中過量的氟。常用的方法有混凝沉澱法。混凝劑有硫酸鋁、氯化鋁及堿式氯化鋁等。
二是改爐改灶降氟。以改爐改灶為主的綜合性防治措施。改變原來落後的燃煤方式,改良爐灶,使用降氟爐灶有效地將煙塵排到室外,減少室內空氣氟含量,是預防和控製燃煤汙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有效方法。切斷糧食及主要食物氟汙染的環節非常重要,除改爐改灶外,要改變糧食及食物幹燥和儲存方式,自然晾曬或利用烤煙房烘幹。改變食物成分也很重要,有些病區改食大米以後病情明顯下降。
三是不售不喝高氟茶。除國家限製出售高氟茶葉外,居民應了解高氟茶葉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有飲茶或有喝奶茶習慣的居民要飲用含氟量低的茶磚。茶葉加工、儲存與保管過程中,注意避免受氟汙染。
3.3地方性大骨節病
在我國東北到西南的一個廣泛區域內,生活著這樣一群人,他們身材矮小、關節粗大、變形,手指關節像算盤珠子,走路步態搖擺,這種患者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大骨節病,中國又叫柳拐子病、水土病、算盤指病、骨節風等,國際醫學界稱本病為卡辛-貝克病(Kaschin-Beck Disease)。
3.3.1大骨節病在我國的主要分布
1849年俄羅斯的一個土地測量員最先發現本病,1906年,為了紀念卡辛和貝克夫婦對這種病的調查研究,稱之為“卡辛-貝克病”。在我國,自17世紀以來,某些地方誌上已有類似本病的記載,1934年我國醫學界開始有關於本病的報道。
本病在我國分布於由東北斜向西南的寬帶狀地域內,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河南、山東、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西藏共14個省(市)、自治區的302個縣。本病主要發生在農村,有患者約170多萬。
在俄羅斯,本病分布於西伯利亞東南部,有兩個病區,大的在赤塔州,小的在阿穆爾州,和我國黑龍江、內蒙古毗鄰。赤塔州病區位於額爾古納河的支流烏洛夫河流域,因而本病在俄羅斯也叫烏洛夫病(Urov Disease)。在朝鮮,本病分布在北部山區,即與我國毗連的鹹鏡北道、鹹鏡南道、平安北道的一些地區。
我國大骨節病病區位置大體相當於東南溫暖濕潤地帶與西北寒冷幹旱地帶之間的過渡部分。一般以山區、半山區、丘陵地多見,在山間穀地、河穀、甸子等低窪潮濕地區發病嚴重。在西北黃土高原,以溝壑地帶發病較多。東北鬆嫩平原、鬆遼平原的個別地方亦可找到發病很重的村莊。本病病區大致與土壤低硒地帶一致,與克山病病區大部分重疊。
3.3.2大骨節病的主要病因
大骨節病的病因尚未清楚,低硒及糧食和飲水中毒以及營養缺乏等可能對大骨節病的發病有重要作用。一是病區的糧食及飲水中毒。病區中的糧食如小麥和玉米受鐮刀菌汙染。鐮刀菌本身的毒素及被汙染穀物所產生的分解產物胺類可引起骨及軟骨病變。所謂飲水中毒是指病區飲水中的腐殖質酸含量過高,較非病區高6~8倍。腐殖質酸可引起硫酸軟骨素的代謝障礙,導致軟骨改變。二是病區土壤、飲水及糧食等的常量化學元素與微量化學元素的比值失調。近年來,對於微量元素硒在大骨節病發病中的作用予以極大的關注。調查發現,病區的水、土壤及糧食均呈低硒狀態;兒童的頭發及尿中硒含量明顯低於非病區;應用亞硒酸鈉防治大骨節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實驗證明,缺硒可影響軟骨細胞生物膜的完整性及穩定性,使之容易受有害因子的損傷。硒還可促進硫的代謝和利用,對軟骨基質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3.3.3大骨節病的主要症狀
大骨節病具有明顯的地方性,發病後病程長,發展相對緩慢,少則兩三年,多則數年、數十年。多數患者,發病初期無明顯症狀,常在不知不覺中手指關節或肘關節已經增粗或彎曲。部分患者在發病初期感到虛弱,容易疲乏,食欲缺乏,肌肉酸痛,四肢有蟻行、麻木等異常感覺或出現痙攣。晨起後四肢關節發緊、疼痛及感覺異常,行走和下蹲困難。早期查體可發現手指關節稍有增粗,手指向掌側輕度彎曲,指末節呈鵝頭狀下垂;中度表現為關節增粗、變形、運動障礙和肌肉萎縮。始見於手指、足趾和踝、腕、掌指關節,繼之可見於肘、膝關節。少數患者關節內遊離體可引出摩擦骨或引起關節絞鎖與劇痛;到了重度或晚期,肩關節、髖關節及脊椎關節均可出現增生變形及運動障礙。四肢肌肉萎縮。短指、短肢明顯,關節可出現脫位或半脫位。身材矮小,下蹲困難,代償性腰椎前突,步態搖擺如“鴨步”。
3.3.4大骨節病的防治
大骨節病的病因不明,目前尚無特效的藥物治療,因此,關鍵是預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及控製病情進展。大骨節病的早期治療包括采用改換水、糧,增加主食中大米和豆類比例,配合促進生長發育、具有解毒和抗氧化作用的藥物如亞硒酸鈉、硒酵母、高硒雞蛋、維生素E、維生素C、硫酸軟骨素鈉等;對大骨節病活躍重病區的兒童可采用普食硒鹽、加服適量硒片的方法;晚期病例的治療原則是減輕疼痛、保護關節功能。藥物方麵可選用阿司匹林、保泰鬆及吲哚美辛(消炎痛)等,晚期重症關節畸形者,酌情采用手術矯形,或切除增生的贅生物與關節內遊離體。
大骨節病病因不明,因無特效的藥物治療,預防非常重要。當前,公認的有效預防方法是以退耕還林、還草,糧食由非病區調入等方法。對大骨節病活躍重病區的兒童可采用普食硒鹽、加服適量硒片的方法進行防治。
3.4克山病
盛夏的白樺林,一株株白樺樹頂著蔭翳的樹冠,亭亭玉立,風姿綽約。鬆鼠在樹間跳躍,灰喜鵲呼啦啦地飛出,恰如一首歌裏所唱:高高的白樺林裏,有我的青春在流浪……樹林裏,主人公喬楠與媽媽達蘭背著藥箱,正走在為患者治病的路上。這是電視劇《靜靜的白樺林》中多次展現的鏡頭。而在白樺林深處的農家,一個個克山病患者正忍受著病痛,等待著電視劇中主人公的到來。這部電視劇正是反映我國東北新農村醫療改革問題,展現了基層醫務工作者在缺醫少藥的艱苦環境中與克山病鬥爭的故事。劇中的克山病患者,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究竟什麼是克山病呢?
3.4.1克山病的曆史
1935年11月前後,黑龍江省克山縣一些村莊發現一種原因不明的疾病。這種病驟然發作,多在數小時或一兩日內死亡,且發病人數多,死亡率高。據史載,克山縣張雲圃屯(今光榮村)在1935年冬死亡70人;1941年此病在克山北部各村蔓延,死亡近300人。當時,由於病因不明,人們便命名為克山病。其實這種病不僅限於克山縣,黑龍江省乃至全國很多省的農村均有此病發生,老百姓稱它是“快當病”“羊毛疔”“攻心翻”,極大地威脅著人民群眾的健康。新中國成立前,本病死亡率一直很高,在一些地方可達85%。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組織醫務人員深入病區從事防治工作,開展調查研究,加深了對克山病的認識。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就摸索出一套預防和治療急性克山病和慢性克山病有效方案,發病率和病死率明顯下降。特別是在雲南楚雄克山病的綜合考察以及“七五”和“八五”科研攻關計劃的實施中,通過深入的現場調查及大量的動物實驗,在克山病發病機製及病因研究方麵取得明顯進展。克山病的診斷及治療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成型。克山病臨床表現的多方麵研究,將本病分為心功能代償良好的潛在型及失代償的急性、亞急性和慢性,各型的臨床狀況已基本闡明。
3.4.2克山病的高發病區
克山病呈明顯的區域多發特征,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北緯21°~53°、東經89°~135°地區。此區域從東北至西南,包括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西藏、貴州、湖北、重慶,共15個省(市)、自治區,327個縣(市、旗),病區患病人口達1.24億。患者多生活在農村,大多數為自產自給的農業人口,在同一地區中非農業人口發病率低,農業人口家庭中多發。這些家庭多是生活條件差、多子女的貧困戶及外來人口。克山病區分布與自然地理條件密切相關,多沿大山係兩側、水係上遊,分布於中低山區、丘陵地帶及相鄰的平原地帶。
在黑龍江省,各重病區地理條件的共同特征是:氣候濕潤多雨;地形多低山丘陵;土壤富含腐殖質,偏酸性;均為農耕區。中國的重病區多位於海拔200~2000米,大體上沿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六盤山到雲貴高原的山地分布。此外,朝鮮、日本亦曾有報道。
1953年,控製和消滅克山病,對於醫學界還是一項新課題。大部分醫務工作者還不認識克山病,又找不到可供參考的資料。克山病防治工作人員自己動手,從接觸患者、掌握病情、積累資料做起。於是,他們在病區不分晝夜地診察、治療、搶救。最初,效果不理想,有的患者搶救過來了,但多數患者在搶救中死亡。看著一個個生命竟在自己手中被“瘟神”奪走,當時的醫務工作者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一些病區應用過樟腦注射療法搶救急性克山病,有時一個患者一天竟用上百支甚至上千支樟腦注射液,而療效甚微。有的醫生用過升壓藥物,效果也不理想。冬眠藥物是一種使人體代謝降低,耗氧量減少,中樞神經保護性抑製的組織藥物。注射後,隻能解決惡心、嘔吐問題,死亡率仍很高。
經過反複比較、推敲、探索,1957年,於維漢教授提出並應用於臨床的亞冬眠和適當補液療法成為搶救、治療急性克山病患者的通用療法,急性克山病的治愈率遂由30%提高到95%。這是克山病防治史上的一大突破。接著,在20世紀60年代,由陝西提出在黑龍江廣為試用的大劑量維生素C靜脈注射療法也顯效。這兩項防治成果的推廣,使黑龍江乃至全國急性克山病的病死率驟然下降,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起,基本上控製了因急性克山病致死的問題。
在長期防治實踐中,醫務工作者還找到服用洋地黃治療慢性、亞急性克山病的方法。經臨床治療,75%以上的患者心力衰竭可以得到控製。其後,又總結出服用洋地黃和改善膳食結構的配合療法,使克山病不但可以醫治,而且一些患者還可達到臨床治愈的目的。從此,一個威脅人類生存、給人們帶來重大苦難的“瘟神”——克山病,被基本控製了。
3.4.3克山病與硒
克山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分微生物病因、化學病因和生物病因。生物病因學說認為,克山病可能是由病毒,尤其是腸道病毒感染或食物真菌毒素中毒引起,迄今尚未闡明。根據各地進行的大量研究,可能與水土、營養、感染等因素有關。
1980年,中國科學家在第二屆關於硒的國際會議上宣布,克山病病區缺硒,補硒可以治療和預防克山病。這項科研成果引起全體到會專家的極大興趣,由此確證了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克山病的病因也由此初步揭開了神秘的麵紗。
據調查,本病有明顯的地區性,病區的土壤、水質和糧食中缺乏某些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如硒、鉬等或有關的營養物質,從而幹擾了心肌代謝,引起心肌損傷而罹病。中國科學院克山病防治組進行了病區和非病區內、外環境中硒的測定,發現病區的水和糧食中硒含量明顯偏低,病區人群的血硒和頭發硒含量亦低。並且,從水土含硒量低的病區到相鄰的水土含硒較高地區,發現其糧食中硒的含量升高,本病亦減少。多年來研究發現缺硒可使一些動物發生心肌病變,並致細胞免疫及機體免疫功能下降,表現為抗體生成減少,對抗原反應降低,吞噬能力下降。適量的硒對缺硒造成的心肌損害有明顯保護作用及抗氧化能力,且可改善機體抗感染的能力。
總之,本病病因未完全明確,可能在低硒的基礎上,各種綜合因素相互作用而致病。
3.4.4克山病的預防
我國在克山病的預防方麵總結出了寶貴的經驗:在病區建立和健全防治機構,培訓農村醫師,進行常年綜合預防,口服亞硒酸鈉片等。
脫貧致富,提高生活水平,乃是最根本的預防對策。一是要注意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保護水源,改善水質。改善營養條件,防止偏食,尤其對孕婦、產婦和兒童更應加強補充蛋白質、各種維生素及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包括碘等,並防治大骨節病、地方性甲狀腺病。二是要在流行區推廣預防性服藥,采用亞硒酸鈉作為預防性服藥,經多年推廣,證明可明顯降低發病率。通常采用每10天口服1次,1~5歲1毫克,6~10歲2毫克,11~15歲3毫克,16歲以上4毫克。非發病季節可停服3個月。
此外,流行區推薦使用含硒食鹽。農村使用含硒液浸過的種子種植,植物根部施加含硒肥料以提高農作物中含硒量。
我國是地方病病情嚴重的國家,全國各省份至少有一種以上的地方病,迄今為止,地方病仍是威脅我國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的疾病,構成了我國廣大農村最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地方病的主要特征是有明顯的地方性,往往呈“灶狀”分布,也有連接成“片狀”或“帶狀”,病區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農牧業人口多發。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50多年的防治,取得了令國內外矚目的成就,也積累了豐富的防治經驗,根據地方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治工作的特點,總結出了“政府領導,部門配合,群眾參與”的有效工作機製,以及“預防為主、因時因地製宜”的防治策略,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消除機製,不斷地創新推廣先進的防治技術,使得我國的地方病得到有效控製,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健康生活質量。